話說吳晨在考慮如何應付曹軍的征討時,忽然想起了諸葛亮,讓他終於放下了心中的負擔,而後將對抗曹操的重任交於諸葛亮手中,自己更多的是爲劉備尋求荊襄的助力。吳晨自認這場曹劉之間的對抗,荊襄必然會出兵相助劉備,卻不知蔡瑁早已心存不臣之心,甚至自己爲了打擊荊襄蔡氏家族而極力促成的荊襄與東吳之間的戰鬥,卻是曹操於蔡瑁謀劃已久的事情,而劉備很有可能因爲得不到太多的幫助,而不得不獨自承受曹氏的怒火。
這場吳晨一直在謀劃的荊襄與東吳之間的戰爭,表面上看似僅僅是雙方之間的利益爭奪,而深層次卻是吳晨幫助劉備奪取荊州控制權的過程,但吳晨都不知道,這場戰鬥暗地裡卻隱含着蔡瑁與曹操之間的協議,曹操並不敢貿然攻打劉備,畢竟此時大漢天子可是在劉備的手中,如果曹操不能一戰成功,必將後患無窮。如果戰敗,曹操不僅要承受來自世人的輿論壓力,更要承擔戰敗之後劉備軍士氣大漲的巨大威脅。
曹操對於劉備這個人的評價很高,知道劉備是一個能夠隱忍,野心極大的人,不然也不會認可劉備是與自己一樣的當世英雄,而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劉備還遠沒有現在的勢力。如今劉備不僅坐擁漢獻帝,手下更是兵精將廣,再加上諸葛亮的加入,讓劉備的實力前所未有的強大起來。曹操已經看到了劉備這些年的成長,自然不甘心看着自己的勁敵繼續強大下去。曹操早有就有忍不住了,但是卻一直都找不到合適的機會,自己如果貿然進攻,而劉備以漢獻帝的名義,高舉“勤王”的口號,自然會有衆多諸侯前來相助,而曹操最爲忌憚的莫過於荊襄劉表和東吳孫權,因爲這兩位不僅有兵有糧,而且忠君報國的態度十分誠懇,最起碼錶面看起來是這樣,而一旦劉備求援,東吳和荊襄必然率先響應,而其他的小勢力自然不敢再有他念,那時曹操所要面對的就不是劉備一個人,而是天下衆多諸侯了,曹操並沒有自信到可以對抗天下的程度,因此他不會做這種傻事。
可是劉備的存在,無法讓曹操安心平定河北之事,在焦慮萬分的情況下卻恰恰等到了蔡瑁派來的使者,曹操是多麼聰明的人,很快就知道了蔡瑁遣使的目的,而蔡瑁的所求之事,倒是和曹操擔心的事不謀而合,於是曹操便與蔡瑁達成了協議,雙方暗中互相幫助,雙方雖然達成了協議,但卻苦於沒有點燃戰火的理由,就在曹操爲此苦惱的時候,吳晨卻幫了他一個大忙。如今時機一到,蔡瑁便尋機與東吳開戰,其目的更多的還是牽制東吳的力量,而曹操則直接出兵汝南,攻伐劉備。
東吳孫權送給漢獻帝的重禮,在荊襄境內遭劫,進而引發東吳與荊襄之間矛盾升級,最終刀斧相向,終於讓曹操找到了出兵汝南的機會。荊襄有蔡瑁的存在,劉表想要出兵相助劉備,也絕非易事,而蔡瑁在前線牽制住孫權,孫權也無力幫助劉備,荊襄、東吳都沒有力量幫助劉備的情況下,曹操要面對的阻力可以說就降到了最小,不得不說,吳晨雖然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但是在長遠規劃方面,依然無法和曹操這樣的奸雄相比。正是吳晨算漏了蔡瑁和曹操之間的秘密協議,才讓黃忠出兵新野的計劃無疾而終。
吳晨達到新野之後,便開始等待荊襄的消息,同時也在關注着曹操那邊的動向。而此時吳晨之前在汝南建立的消息網分站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消息第一時間準確的傳遞到諸葛亮手中,方便他及時調整對抗曹操的戰術,而劉備軍的調動情況吳晨自然也是瞭解一下,對此吳晨反倒並不是特別擔心。而此時讓他揪心的卻是荊襄內部的問題,蔡氏、蒯氏兩大家族聯合起來,力主對抗東吳而非出兵援助劉備,他們的理由,一是荊襄在長江沿岸、長沙等地囤積了重兵,此時與東吳之間的戰鬥極度膠着,想要脫身也沒有那麼容易;二是,即便是與東吳停戰罷兵,在把兵馬調往荊襄北部、汝南地界,需要消耗的時間、人力、財力都很大,並未一蹴而就的事情;當然荊襄北部並不是沒有兵馬,但是蔡氏、蒯氏卻並不願意動用,因爲荊襄北部距離許昌也很近,萬一將駐紮在荊襄北部的黃忠、文聘部隊調往汝南相助,萬一曹操調轉矛頭,進攻荊襄北部,倒是就沒有辦法應對了,而這也是蔡氏、蒯氏不願意出兵的第三個理由。除了這三個主要的理由之外,還提出了很多疑問。
雖然旁氏面對衆人的態度據理力爭,但是終究是寡不敵衆,即便是劉琦從中幫助,依然沒有能夠改變最終的結局。而得到消息的吳晨,實在有些意外,他沒有想到原本應該順利成章的事情,最終卻變成了一種奢望。而早有些躍躍欲試的黃忠在聽聞這個消息之後,更是直接拍斷了桌角。
吳晨並沒有黃忠那樣的能力,所以他也不可能以那種方式發泄自己的憤怒。當然吳晨此刻也很憤怒,但是他卻儘可能的保持冷靜,吳晨經過這一次與蔡氏、蒯氏的交鋒,又重新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蔡氏、蒯氏依舊是現在荊襄的核心勢力,儘管吳晨已經努力了好幾年,但依舊無法和這兩大家族相比,甚至自己加上旁氏都不行,吳晨再次認識到,想要控制荊襄,真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的事情。
儘管出兵新野協助劉備的事情被蔡氏、蒯氏否了,但是吳晨並未就此放棄希望,此時能夠依賴的或許也只有黃忠了。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個念頭很快的就衝進了吳晨的腦海裡,但是吳晨卻猶豫了,雖然他渴望黃忠成爲劉備對抗曹氏集團的助力,但也不能因此而陷黃忠於不忠不義的境地。況且,吳晨對於黃忠與劉備之間的交情並沒有十分明確的認識,要知道在這種時候,若是期待黃忠做出違背劉表命令的決定,需要的可不僅僅是勇氣二字。他相信黃忠的人品,可也正是因爲他相信黃忠的忠義,纔不敢斷言。
黃忠曾經在長沙破城之後選擇在家裡“養老”,是對韓玄的忠,與關羽在長沙城外大戰,本擁有百步穿楊之功的他卻僅僅將箭射在關羽的頭盔上,這是對關羽的義,這樣的人,吳晨若是執意讓他違背主公劉表的命令而幫助劉備,真的可能實現嗎?
黃忠發泄完自己的憤怒之後,似乎在等待着吳晨的表態,經歷之前的長沙之戰後,黃忠對於吳晨這個人還是非常認可的,而黃忠也正是在此之後有幸結識劉備劉皇叔,黃忠自認他被劉備感動了,知道曹操出兵汝南的事情之後,他早就已經做好了出兵相助的準備,可偏偏事與願違,他並沒有得到出兵的命令,反倒是接待了死守新野的命令,這讓黃忠心有不甘。而此刻他的心中也在激烈的爭鬥中,若是違背了劉表的意思,那就是不忠,而以黃忠對於劉備的認可,而拒絕出兵相助,卻又是不義,而這忠義兩難全的選擇,讓黃忠也不知該作何選擇,他很是希望吳晨能夠幫他做一個決定,甚至不需要特別充分的理由。當然在黃忠的心中還是有些傾向的,只是他不知道自己這種傾向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時間一分一秒,兩人的心中都在發生着極其激烈的鬥爭,而表面看上去卻是分外安靜,這種極靜極動之下卻左右着劉備軍的未來發展。
“將軍如何看待此事?”許久之後,吳晨才冒出了這樣一句不痛不癢的話。
黃忠聽到吳晨開口,本來激動的心情,在聽完之後,也像是被水熄滅的火一樣。“將令如此,夫復奈何......”黃忠一邊說着一邊搖着頭,對於吳晨也是有些失望。
吳晨本來就是想要試探一下黃忠,而看到黃忠如此這般,心中自然有了一些想法,有些事情不怕難,就怕沒有希望,而黃忠的言語真的給了吳晨一點希望。於是吳晨繼續說道:“將軍與劉皇叔相識於長沙,可識得一二?”
“劉皇叔到長沙之日,便於某人相交甚歡,皇叔之心甚合我意,只恨相識甚晚。”黃忠一邊說一邊又搖起了頭。他在長沙不僅認識了劉備,更是和關羽、張飛等人打過不少交道,對於這三兄弟自然有了更爲清晰的認識,而劉備在長沙的所作所爲,黃忠都一一看在眼裡,他知道劉備是真正的仁義之人,是在乎百姓生死的人,是立志匡扶漢室的人,而劉備營救漢獻帝的行爲,更是讓黃忠欽佩不已。他只恨自己沒有早一點認識劉備,若是早些認識劉備,他必然加入到劉備陣營,全力輔佐。但現在的他身在荊襄,而忠臣不事二主,黃忠只能日日感慨。
吳晨聽完黃忠的話,知道這件事情真的有可能實現,而吳晨自然不能耽誤了黃忠,因此必須要替黃忠想好未來的路。
欲知黃忠是否能夠出兵新野,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