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史,羣英來相聚。波詭雲譎的搏弈,轉瞬即逝的戰機,讓諸多英雄好漢,以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方式,演繹了諸多氣壯山河、義薄雲天、捨我其誰的故事。其間強中自有強中手的較量、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比拼、螳螂捕蟬雀在後的算計,更讓世人意猶未盡,欲說還休。今天就講一個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故事,主人翁一個名叫張遼,一個名叫淩統。
張遼原系丁原的一個部將。早期因爲丁原獨寵義子呂布的原因,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公元189年,丁原被董卓收買了的呂布弒殺後,張遼順其自然,跟着呂布投到董卓帳下。呂布搖身一變又成董卓的義子,而張遼等將士的待遇,一如在丁原那裡一樣,沒有多大變化。
成功晉級爲"三姓家奴"的呂布,不久即被司徒王允所利用,剷除了董卓。基於王允缺乏治理國家政務的能力,不到十天時間,他就被董卓部下李榷、郭汜的亂兵誅滅九族。呂布因不敵李榷、郭汜,帶着部分親隨逃出長安,內中便有張遼。之後張遼跟着呂布,東奔西走,南征北戰,雖然不乏出生入死,但由於呂布壓着,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前期,很少提到張遼。
公元198年,呂布在下邳被手下捆綁,送交曹操,同時被曹軍俘虜的還有陳宮、高順、張遼等人。這一次,羅貫中以點睛之筆,彰顯了張遼的爲人。當呂布乞求曹操饒其一命時,立在旁邊的張遼斥道:"呂布匹夫,死則死耳,有何懼哉?"正是因爲張遼的視死如歸,讓曹操有了愛惜之意,待縊死呂布、立斬高順、惜別陳宮後,曹操親自給張遼鬆綁,請術他跟隨自己。張遼感動於曹操的誠意,遂依附。
成爲曹操的部下後,張遼屢立戰功,很快成爲曹操的愛將之一。有一次,曹操竟把自己統帥三軍的職權,授予張遼讓其方便"機變"。那是曹操率兵前往烏桓追剿袁熙、袁尚期間,因連續大雨,道路泥濘不堪,曹操謀士郭嘉獻計,不如暫棄攜帶不便的輜重,組建一支行動敏捷的快速部隊,抄近路攻擊烏桓。曹操依計率軍到達烏桓,卻見烏桓首領踢頓和袁熙、袁尚,正帶着五萬勁旅,列陣等着曹軍。面對這一意外,疲憊的曹軍一片驚惶,惟獨張遼,力主一戰。受張遼豪情鼓舞,曹操將自己的帥旗交於張遼,言明:”所有指揮權一概歸你。"得到曹操如此信任,張遼感動非凡,率軍衝向敵方,陣中斬了踢極,嚇得袁熙、袁尚不敢再戰,帶着殘餘另投別處。
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萬精銳之師,攻擊曹魏屬地合肥。因久攻不下,加上劉備有乘機覬覦東吳之意,孫權決定撤軍。就在前部兵馬出發不久,張遼帶着他從軍中挑出的800名敢死隊員,突然衝進孫權軍陣,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直殺得東吳兵將成片倒下。叫苦不迭的孫權,急令剛撤的前部兵馬回頭參戰,但因前部兵馬走得快,一時難回。於是生擒孫權,就成張遼眨眼之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逍遙津戰役"。因於孫權差點被俘,有史學家甚至說張遼是個"差點改變三國曆史走向之人"。
接下去的問題是:既然孫權差點被張遼所擒,那麼孫權又是怎樣脫身的呢?是他本人武藝高強,戰勝了張遼,還是另有原因?於是乎,另一個"保持三國曆史走向之人"出現了。此人不是別人,乃是孫權屬下一個名叫淩統的將領。
淩統的父親,名叫凌操,原系孫策麾下一員大將。凌操跟隨孫策征討軍閥黃祖時,死於黃祖部屬的箭矢之下。父親的過早謝幕,強化了淩統的獨立意識。孫權主掌東吳不久,念及凌操死於國事,任命淩統類似時下特警隊長一職。
有次軍事聚會,督官陳勤因與淩統有過矛盾,大罵淩統和其父凌操。淩統忍辱不吭一聲。兩雄相鬥,大家覺得無趣,勸後散會離去。不料陳勤在路上又開罵淩統,淩統火冒三丈,抽刀砍擊陳勤,致其受傷,不治而亡。淩統就去孫權處請罪,說願意抵命,最好讓他死在戰場上。孫權同意,不料出戰求死的淩統,竟然立下大功。孫權惜其忠勇,表示將功補過,既往不究。
"逍遙津戰役"中,淩統所部本不在孫權身邊,聽說孫權陷於危厄,淩統即率300餘名親兵,疾速殺向曹軍,先是拚命接近孫權,達到目的後,又以水桶形狀,掩護孫權且戰且退。也是應了那句"赤腳的不怕穿鞋的"古話,淩統最終贏得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目標一一孫權突出重圍,暫時擺脫被擒命運。
張遼不甘心"煮熟的鴨子"就此飛了,指揮部下蜂擁過來,試圖再圍孫權。爲了粉碎曹軍企圖,淩統帶着殘餘,組成人牆,迎擊曹軍,誓死不退。等到估計孫權已經脫離險境,遍體鱗傷的淩統,這才乘隙退出戰鬥,沿着長滿雜草的河道,時潛時逃,最後終於遇到了己方船隻。
聽說淩統活着回來了,孫權又驚又喜,即去探望。君臣雙手相執,對視而泣。淩統得知所有親隨戰死,僅剩自己一人的情況後,痛心疾首,欲與親隨們作伴而去。孫權一邊用自己的衣袖爲淩統擦淚,一邊勸導:"死的已然死了,難以復活,只要你能好好的,還怕沒有忠於你的人嗎?"因於傷勢十分嚴重,淩統昏死過去。孫權差人急尋良藥,並親自替淩統更換衣服,爲其上藥。從而撿回了淩統的性命。
張遼返營,得知營救孫權者,乃系東吳大將凌操之子淩統時,萬分感慨地道:“真乃將門之虎子也!"也許是身上多處受傷削弱了體力,抑或是時常掛念那些忠勇部下之故,淩統止命於三十差一。獲此消息,孫權拍牀起身,悲哀難以言表。之後孫權只要一聽到淩統之名,就會傷心不已,以至近身的文武大臣,再也不提淩統之名。
能夠讓張遼發出如此感慨,能夠讓孫權施以如此懷念,淩統也是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