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8年,跟隨劉備進擊漢中的蜀漢虎將黃忠,在定軍山之戰中,老當益壯,陣斬曹魏主將夏侯淵。曹操聞報,仰天長嘆:"斷吾一手臂也!"不久,曹操復徵漢中,探知蜀軍據險拒戰原因後感慨:"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譯成白話文便是:"我擁有那麼多頂尖的出謀劃策人才,難道抵不過法正一人所出的邪道?"
法正是誰?爲何能讓曹操那麼高看於他?欲知詳情,請閱此文。
法正,出生於公元176年,字孝直。扶風郿,即時下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名士法真之孫。
東漢末年,中原饑荒,爲避此災,法正偕同好友孟達入蜀,依附劉璋。
劉璋其人,缺乏遠見,尤其不會用人。法正懷才不遇,自然鬱悶。更爲尷尬的是,益州本地一些勢利官僚,時常誹謗法正,惟有益州別駕張鬆,看好於他。隨着友誼日純,兩人都坦心肺,認爲劉璋難成大事。
公元208年,劉璋意欲示好曹操,派遣張鬆出使曹魏。其時曹操正在籌劃赤壁之戰,加上張鬆貌陋,便予冷落。張鬆返蜀期間,轉道劉備處,受到盛情接待。回到成都後,張鬆勸導劉璋交好劉備,但劉璋不置可否。
時隔不久,曹操落敗赤壁,劉備得以壯大。劉璋便想示好劉備,詢問張鬆何人能夠勝任使者?張鬆心裡反感劉璋"見風使舵",但還是舉薦了法正。初始法正不願,後經張鬆暗示式勸導,銜命前往。
深受諸葛亮"隆中對"影響的劉備,一見法正到訪,"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譯成白話文,就是"將法正當恩人接待,想方設法讓其有種反客爲主的感覺"。於是法正覺得劉備禮賢下士,能屈能伸,是個具有雄才大略之人。返回益州後,即向劉璋美言劉備,然後又與張鬆密謀,決定暗中擁戴劉備。
公元211年,劉璋得到情報,說是曹操準備征討漢中張魯。劉璋懼怕曹操攫取漢中後,將其當作跳板轉攻益州,因此日夜擔憂。張鬆趁機建議劉璋請劉備入蜀,讓劉備先於曹魏攻打張魯,假如打敗張魯,就將漢中交由劉備打理,兄弟兩人,一個佔益州,一個據漢中,形成互爲犄角之勢,共御曹操。假如劉備失敗,再與曹操交好不遲。劉璋認同此計,並讓法正再次出使劉備。
法正就向劉備獻策:"閣下命世英才,劉璋無明主之能,以張鬆爲內應,奪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爲根本,憑藉天府之國的險阻來成就大業,易如反掌。"此計與諸葛亮"隆中對"中"奪取天下就必須佔據荊州和益州"正合,於是劉備應允,率軍入蜀。
公元212年,劉備假意答應劉璋北伐張魯,進軍葭萌。不想張鬆暗助劉備之事敗霞被殺,於是劉備以此藉口與劉璋決裂。
劉備掌控益州後,急需與蜀中大族豪強搞好關係。法正就向劉備建議,納娶劉璋舊將吳懿之妹吳氏爲妻。吳氏原系劉璋之兄劉瑁之妻,劉瑁病故後守寡。劉備認爲自己與劉瑁同族,這麼做有違禮法。法正就以"晉文公尚且可以娶親侄之妻而未遭到禮法抨擊"爲由,打消了劉備顧慮。從而獲得劉璋諸多部將的擁戴,並使益州名門望族如許靖等也認同劉備。法正功盛,升任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深得劉備器重的法正,亦有睚眥必報之缺,他對以往對其有過恩惠的人皆予照顧,對以往與他有過矛盾的人盡加報復,甚至施以擅殺毀傷之舉。有人向諸葛亮告發,要其彈壓法正胡作非爲,但諸葛亮深知,眼下法正乃是劉備最爲寵信之"紅人",如予打壓,有損大局,故不加過問。
公元217年,法正向劉備獻計,認爲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未以漢中爲中繼,一鼓作氣進攻益州,僅留夏侯淵、張郃駐守,定是內部發生了動亂,提議趁機攻奪漢中,並分析佔據漢中三大好處:上,可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固守要害,打持久戰。劉備納取,舉兵進擊漢中。
夏侯淵、張郃畢竟不是等閒之輩,他們與蜀軍對峙年餘。這讓劉備急燥起來,有次出戰,不利蜀軍,本應撤離,但劉備惱羞成怒,拒撤,身旁諸將皆不敢諫。其時曹軍所發箭矢如雨,法正大步走到劉備前面。劉備大喊:"孝直避箭"。法正回道:"連明公也冒着箭雨、飛石,何況我呢?"劉備只得允諾撤軍。
不久,法正就向劉備出了個聲東擊西之計:分兵十組輪番攻擊鎮守廣石的張郃,張郃以爲蜀軍主力來攻,遂向夏侯淵請求增援,夏侯淵就派一半兵力去援。劉備迅速派兵襲擊夏侯淵,不把蜀兵放在眼裡的夏侯淵,僅率四百軍士出營,法正立馬提議黃忠擂鼓突襲,將猝不及防的夏侯淵斬於陣前。
夏侯淵被斬不久,平定了吉本等人叛亂的曹操,親征漢中。面對兵力上己佔絕對優勢的曹軍,法正提醒劉備依險堅守,不與曹操交鋒。曹操遭遇"雞肋"之擾,煩不勝煩。探知劉備避戰之舉出自法正後,也就發了那句感慨。之後因經不起損耗,曹操不得己放棄漢中。基於法正功勳卓著,劉備提任法正爲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
蒞年,法正因病去世,終年45歲。劉備傷心至極,接連哭泣數日。隨後追溢法正爲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爲關內侯。
法正年長諸葛亮4歲。《先主傳》載:諸葛亮爲股肱,法正爲謀主。兩人雖然性格和興趣不盡相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爲重,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取長補短,合作緊密。後來劉備爲給關羽報仇東征孫權,結果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爲此感慨不已:假如法正安在,主公定不可能遭遇此敗。
《三國志》作者陳壽,將法正比作是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但無論曹操,還是諸葛亮,抑或陳壽的高看,皆不及民間"法正不死,便無三國"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