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後周宋州(今河南商丘)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在宋州發動了政變,即“陳橋兵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由趙匡胤建立,建都東京(今河南開封),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以來四分五裂的局面,統治黃河中下游流域及以南一帶廣大地區,實現中國大部統一。1127年,金軍攻破首都開封,掠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公元960年,後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便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着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5年擊敗了勢力較爲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爲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面,他以“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大將對 宋太祖趙匡胤軍隊的控制,並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另外,政治方面,北宋**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將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同時還設置了樞密使(軍事長官)、參知政事(副宰相)、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在科舉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覈。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鞏固了政權。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爲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北宋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爲兄弟之邦(宋爲兄,遼爲弟),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纔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爲“澶淵之盟”。這次結盟後,北宋因爲邊疆戰事危機的解除,國內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曆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隨着北宋與其它政權議和,邊境一直相安無事,於是,朝廷內部開始改革政治。
天聖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爲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爲整頓吏治的手段。他認爲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佈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到1066年(治平三年),西夏又開始挑釁,戰爭又不斷繼續。長期的戰亂使廣大北方地區的農民遭受宋、遼和西夏統治者的重重迫害,生產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後來,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神宗爲使社會有所發展,於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爲相,推行新法,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北宋後期,宋徽宗趙佶即位。面對這是已經成爲強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剛即位的宋徽宗先是整頓朝政,可是一年以後,荒淫殘暴的本性就露了出來。宋徽宗的腐朽無能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由於北宋末年官吏的腐敗,迫使人民紛紛起兵反抗。北宋末年,方臘的起義嚴重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與此同時,北方的強國遼已經被女真族建立起來的金所消滅,金滅遼後,既而把矛頭直指北宋的統治。公元1125年,金以宋朝破壞與其定下的共同對遼的協議爲名,大舉出兵侵宋。金軍兵分兩路南侵,東路大軍由斡離不指揮,西路則由粘罕指揮,共同進攻太原。此時,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於太子趙桓,是爲宋欽宗,寄希望於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轉不利局勢。此時,金兵已到達黃河岸邊,直迫宋都開封,宋徽宗逃至金陵。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的指揮下,擊退了金軍,暫時制止了金國的南侵,但由於徽、欽二帝的無能,一心想和金國求和。他們先後答應割地賠款給金國,又罷免了李綱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無忌憚。公元1126年,金軍又一次攻打北宋,並於第二年掠去徽、欽二帝及大量財物;北宋後宮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給金國,其中大部分被沒入金國官妓院--洗衣院,史稱“靖康之變”。至此,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北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2,000萬(實際各路相加爲1,730萬)。北宋大觀三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
西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爲東京(汴京),陪都設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此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局面,開封成爲全國政治、經濟、交 北宋都城地圖通、文化的中心。那時的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神宗時,由於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爲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從開封向北,可通遼國的燕京(今北京);從開封往西,經鄭州、西京(洛陽)、陝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經許呂、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那時的開封是一個開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模大、知名度高。久負盛名的歷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建於北宋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鐵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觀之一的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臺、興國寺塔、大雲寺塔、東大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以及建於民國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寶珠寺等,宗教門類齊全。尤其是相國寺是開封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如《水滸傳》、《西遊記》等,都曾編寫過有關相國寺的故事,歷經千年,至今香火不斷。
北宋開封的繁華盛景,除了文字記載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像一部紀錄片,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八百年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貌,成爲後人研究北宋時各種社會風情和人文歷史的珍貴史料。在開封的歷史鏈條中,名人衆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鍾嗣成、王延相等在開封寫下了各自的一頁。“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唱詞唱響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爲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張伯行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近代又哺育了范文瀾、馮友蘭、尹達、鄧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1127年,徽、欽二帝及在開封的宗室3000餘人被金兵擄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爲被委派爲河北兵馬大元帥出外招兵而免於此難,不久在應天登基,金兵繼續追殺,他逃到了越州(紹興),後來又被逼無奈,出海逃亡,隨後返回越州,最後在臨安(今杭州市)落腳,暫時穩定下來,這樣建立了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徽、欽二帝被掠去後,於1135年和1156年死於金國。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掌教應天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
1043年(慶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爲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爲整頓吏治的手段。他認爲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
wωω.тTk ān.¢ O
同年,仁宗頒佈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
王安石變法
富國方面
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1068年(熙寧元年),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1069年春,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訂變法。概括而言,新法內容大體可分爲兩方面,即“富國”和“強兵”。
(1)青苗法。各地方**每年分兩次舉行放款,聽民戶自願借貸,第一等戶每次所貸不得過十五貫,第五等戶和客戶不得過一貫半,借貸期限爲半年,出息二分。當時民間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爲常,甚至有超過兩倍到三倍的。
(2)農田水利法。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當地居民照戶等高下分派。凡單靠民力不能興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貸款,取息一分,一州一縣不能勝任的,可聯合若干州縣共同負責。在法令頒佈之後的七個年頭裡,全國興修的水利工程達一萬多處,灌溉民田36萬多頃。
(3)募役法。把原來按照主戶戶等輪充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出錢募人應役。募役的費用,由管轄區內的主戶按照戶等高下分擔。原來有差役負擔的人家所交納的叫“免役錢”;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官戶、寺觀戶及坊郭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也都得按照戶等出“助役錢”,其數目比免役錢減半。
(4)市易法。由**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平價收購商販不易脫售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商販向市易務交納抵押品,即可成批賒購**倉庫裡的貨物到各處銷售,半年出息一分。這個新法,後來又在杭州、成都、廣州、揚州及其他一些城市實行。市易法是利用國家權力,限制大商人在市場上的控制和操縱,穩定物價和調劑市場的需求。**也從中分取了大商人的利潤,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5)方田均稅法。爲了保證封建國家財政收入,需要解決土地稅負擔不均的向題,因此實行清丈土地。清丈後,將田地的畝數、主人姓名、土地肥瘠等級登記上冊,並按照土地好壞分爲五等,均定稅額高低。在清丈過的地區,原來向**納稅的自耕農,多少減較了一些負擔。
強兵方面
(1)置將法。針對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由固定的將官,就地加以訓練,“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士”。當時稱爲“置將”。置將法的推行,加強了北宋的邊防力量。
(2)保甲法。這項措施把農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爲一保,五保爲一大保,十大保爲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選取地主中有“材勇”的人充當保長、大保長和都保正,加強地主階級對農村的統治權。同時規定在農閒時集合保丁,練習武藝;每一大保須於夜間輪派保丁值班巡查,以防止農民進行反抗活動。
另外,王安石還編纂了《三經新義》,頒佈天下。通過對儒家《詩》、《書》、《周禮》的重新註釋,爲變法創造理論依據。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製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藥”。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係,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置斗門,引澱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清明上河圖局部1 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爲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裡,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沖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手工產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汴繡、宋繡尤爲著名。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爲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佈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
宋朝瓷器圖片(19張)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爲“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爲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