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一切都是爲了國家嘛

人皆有私慾,少有一心棄私爲公之人,尤其是官員背後有家族,更難公私分明。

說白了吧,七情六慾人人都有,人在做事的時候首先是看事情對自己有利或有害,利多於害纔會去做。那個人要是官員,他在做事前考慮的就會更多,辦那件事情首先得是爲自己的官途有加分,纔會想一想事情辦了對百姓會不會有好處,若是對百姓有好處卻會危害到自己,除非官員真的是一心爲民,要不然真不會去辦。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家庭,很多時候哪怕是官員本身並不想違法,可耐不住有家庭成員仗着有一個當官的親人借名或是借威,去幹一些牟利的事情。

所以了,只要是當官了,真難有一身清白之人,差別就是官員本身或是家人,乾的那些事情過不過份,禍害的人多與寡,危害究竟多大而已。

官場中一直有“水至清則無魚”的說法,只要官員能夠最大程度地幹自己本身就需要乾的事情,越線亦不是太過嚴重,一些事情根本就是心照不宣。怕的就是官員爲了潔身自好,身處某個位置卻是什麼都不幹,也就有了辦事的貪官遠要比堪比牌位的官員更有價值的說法。

封建王朝的官員,誰背後不是一大家子,一家子人多了就需要有更多的進項,再來是能夠形成家族必然需要更多的收益,因此統治階層設定一些對官員有利的規則是必然的,哪怕是最高統治者也認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比如有了功名可免除稅收、徭役、等等的一些特權。

在現如今的社會,身爲官員要爲家族利益着想是一種共識,謀劃一般還無比的深遠,可不單單是盯着眼前的利益,他們講的是目光長遠。

劉彥崛起於微末之間,起初所跟隨打江山的人,絕大多數的人出身是小門小戶,少數是能夠被稱之爲家族,原先爲世家出身是極少。

人在發展起來之後,想要使自己更強是一種天性也是本能。

桑虞本身爲大世家之子,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切以家族爲重,能夠在壯大家族的同時還兼顧國家利益,可以說就是有節操了。

蔡優等一些人,哪怕之前他們沒有到達桑虞的這一層次,可好歹也身居高位了那麼些年,不管之前的思想是到了什麼境界,如今該明瞭的誰也不會抓瞎。恰恰就是身在其中了,他們纔對桑虞的說法嗤之以鼻。

現在當然沒有那句“沒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可是經過東漢建國之初的影響,再有東漢末年家族經營的效果,任何一個家族都是奔着成爲汝陽袁氏第二而去。

五胡十六國不就是世家崛起的歲月嗎?他們是總結了之前的歷朝歷代,再在胡虜統治之下不夠強就無法自保的窘境,正是野心最大的時候。

目前爲止,中原只是經過匈奴前趙和羯人後趙的肆虐,還沒有歷經慕容前燕、氐人前秦、慕容後燕、羌人後秦等等一些“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更替,可是羯人後趙、慕容前燕、拓跋代國、李氏成漢、張氏涼國、東晉小朝廷並立割據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春秋戰國的諸國並立太遠,東漢崩潰諸侯並立的事情僅是八十二年前,漢國滅掉羯人後趙、拓跋代國、李氏成漢、張氏涼國、東晉小朝廷的事就真的太近了,使人不得不看到只要家族的實力只要夠強就能強到什麼地步。

強到割據一方和強到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漢國武力強橫的今時今日,該是沒有多少家族敢割據,更沒有家族會妄想建立國家,可他們已經看到實力強大的好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蔡優引用的是《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中的一句,他直視嘴角含笑的桑虞,說道:“過猶不及啊,子深。”

其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原意,並不是說天下什麼玩意都是屬於君王,是說君王有君王的責任,臣有臣的職責,強調的還是各司其職。

什麼玩意都是屬於君王的家國天下,是從劉邦建立漢帝國伊始,最出名的莫過於劉邦問自己的老爹,說老爹總是嫌棄他遊手好閒不懂經營家庭,稱帝之後問老爹說,他置辦的家業大不大。

那可是一整個國家,家業又哪能不大,有了那麼一問,“國爲帝王家業”就成了事實,當時的漢國各大臣還沒有一個反對劉邦的說法,讓劉邦那個叫得意。

上古先秦時期,哪怕是始皇帝橫掃八荒六合再一次形成大一統,始皇帝也不敢說國家是趙氏贏姓的私產,趙氏贏姓有的是最大管理權,各級官員是各級管理者,百姓的就是百姓的。

再更遠古一些的年代,比如戰國時期,那個時候君王同樣不敢說整個國家是自己的私產,比之大一統之後的秦帝國,各個諸侯國延續的是“臣爲君之臣,臣下之臣非君之臣”的傳統。通透一點就是,君王是有管理權,可要是屬於我的,只要我沒有犯法,該是我的還是我的,哪怕是君王也不能嘴巴一張,我的東西就變成君王的。

上古先秦的社會公認規則,君王只是首領,各貴族爲之效勞,國人享有對國家的建議權,只有奴隸纔是啥玩意都沒有。

到了劉邦之後,國家都是皇帝的產業了,所有的東西都是皇帝的所有品,可不就是能嘴巴一張,想要什麼,誰都必須無私奉獻了嗎?就此,皇帝就是奴隸主,各級官員是奴隸主手下的員工,國家之內誰都是奴隸了。

現如今漢國走的是秦帝國的軌跡,走的是嚴格執法的路線,可也沒少幹滅掉哪些家族將財產歸於國家的事,溫和一點的是出資回收超過限量的名下土地。要說有什麼遮羞布?那就是“被搞”的那些人算不上漢國治下之人。

包括蔡優在內的一些人不想看到桑虞太過份,是他們從劉彥的一些行事作爲上有發現,劉彥走的不是劉姓漢室的家國天下,是要恢復到正常國家該有的統治之法。

君王沒有想着將整個國家視爲自己的私產,不搞家天下,走的是公天下路線。後面那一個,只要不是奴隸就享有“私人財產,非觸犯律法,財產不可無故剝奪”的權利,這種體制對於貴族的好處最大,百姓更不會吃什麼虧,只有君王不能再爲所欲爲。

其實蔡優只差對桑虞破口大罵“君王都在極力限制自己的私慾,你特麼是不是在刺激君王,要搞得大家沒得玩”,用了很大的努力纔算是忍了下來。

漢國的三公九卿中出身世家的人並不佔多數,桑虞所在的家族在北方是真正意義上的世家,呂議在南方只能說是三流世家,其餘各人最多也就是大家族出身。

原先的底蘊會決定他們的思路,像是蔡優等一些非傳統世家出身的人,是絕對不願意看到國朝之初就發生資源分配的事,但大部分是覺得爭不過,並不是真的出於爲國家考慮的心思。

大家起點不一樣,有限制纔是大多數人樂意看到的,要真的依靠底蘊去拼,北方除了崔氏真沒人可以一對一和桑氏拼。而這兩個氏族,桑氏早就在幹收編各家族爲己用,崔氏則是仗着崔婉的王后身份。

“大漢缺少官員是不爭的事實。”桑虞並不敢引起衆怒,說道:“官員從何而來?從各家族而來啊。”

那就是無可避免的局面,知識掌握在有底蘊的家族,普通百姓難有獲取知識的渠道,當官什麼的真與普通百姓沒任何關係。這樣的局面是從國家被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的事情,除非是獲取知識的渠道被打開,要不然壟斷是必然的。

蔡優等人聽出來了,事實就擺在那裡,桑虞也暗示桑氏一族並不會幹得太過份。

他們想要的就是桑氏一族不要太過份,一個家族出現太多官員只會讓君王產生警惕,再來是一個家族掌握太多資源也不會讓其餘家族放心,利益在最大的程度上進行共享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桑虞做出了保證,大家得到保證也就情緒不再激動,能夠平和地去談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王上有意取消舉薦之制,全面執行考覈之制。”庾翼剛纔就沒怎麼說話,以南方目前面臨的尷尬局面,那些事情沒得摻和。他說這個話題再次引得衆人不得不集中精神:“考覈之制,是如何個考覈之法?”

桑虞就給出了正確的答案:“王上所言,乃是科舉之制。”

其實之前考覈早就存在,先漢的孝廉制度就有相關的考覈,比如必須是良家子,再來就是關於名聲的大小,進入官場之後也有相關的提升制度。孝廉制度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必須要有推薦人,被舉薦的人要是犯了什麼事,舉薦人是要一同擔負責任。因此某個有資格進行舉薦的人,壓根就不敢隨意去舉薦誰。

庾翼因爲關注,所以迫切,誠懇地問:“何爲科舉?”

桑虞本來是不想說的,目前的知識無可計價,懂得別人所不懂的就是最大財富。他是見所有人都盯着自己看,勉爲其難地稍微解釋道:“出身清白之人,擁有學識之人,可參與層層考試選拔,最終爲官。”

聽着並不複雜,卻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是,只要有知識和身家清白,等待科舉正式作爲國家選才制度後,誰就都能當官。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那以後門閥、世家、大族會大肆遭受寒門的衝擊,甚至連寒門都不是普通百姓也能當官。

“原來推廣教化還有這層用意。”張石該是三公九卿中最沒存在感的人之一,卻不代表他身後沒聚攏一批人,吶吶地說:“那子深還提議爲官者親屬未出仕者,入學宮教學?”

“大勢所趨,何人能擋?”桑虞看得明白,國家進入休養生息階段之後,劉彥會傾斜很大一部分精力在知識傳播上面,說的話是提醒那些沒想明白這一層的人:“世間不止家族之人,尚有存世的各家學派。”

話真的是再清楚不過,再不懂也就沒有資格坐在這裡,他們纔不相信劉彥真找不到師資,給予各個學派好處,有的是想要振作起來的學派前去效力。

“若是我等不出力,該如何回報王上厚待……”庾翼剛纔不知道是想到了什麼,額頭上竟是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對着桑虞行了一禮:“還是御使大夫明見。”

獨尊儒術之後,百家並不是真的完全消亡,還是有不少學派艱難地生存着,有些學派甚至混得很好,其中就包括法家、兵家、農家這些儒家根本無法消滅的。

儒家在先漢被確定崇高地位,到現如今卻再難有先漢的威勢,畢竟戰亂的時候儒家起到的作用真心有限,平天下靠的是兵家,治天下靠的是法家,所以儒家是先後在東漢末年諸侯並立遭受重創,中原陸沉之後又是沒有壯大土壤,現在的儒家只是有其名而無其威勢。

眼見劉彥掃平諸部胡虜,各部割據也被消滅,一個嶄新的大一統國家又將再次屹立,感覺美好日子即將到來的不止是那些從龍之臣,覺得能夠大施拳腳的還有那些早就望眼欲穿的學派。

“一旦科舉之制執行……”蔡優掃了庾翼一眼,看向桑虞幽幽地說:“南方的文風,可是很盛行。”

永嘉之亂後那麼多的家族南逃,留在中原的傳世之家大部分被滅,講道理北方的讀書人真沒南方多。

衣冠南渡還有相應的附屬效應,南逃的世家帶走了太多的典籍,北方的典籍卻大多毀於戰火,導致的就是在南北掌握的典籍上面,北方又輸給了南方。

“所以虞爲大漢着想……”桑虞從很多人臉上的難看看出了關鍵,慢斯條理地說:“遷徙人口勢在必行吶!”

第462章 局外人眼中的不同第750章 就是歧視,怎麼了?第294章 別來添亂第540章 石羯的反應第596章 霧中之戰第344章 大漢即將再現的消息第127章 玩太大了第182章 揭開謎題第928章 御天下者第956章 第一階段完成第556章 就是要斬盡殺絕第879章 心好累第786章 我叫桓溫第908章 對牛彈箏?第359章 再建大漢第143章 飽暖思淫慾第239章 強弓勁弩第372章 這是“藥丸”(上)第6章 仁慈的人第901章 分封擴大化第767章 各有心思第554章 無可披靡第377章 漢軍兇猛第246章 千里呈名單第397章 令人哭笑不得第327章 穩如泰山第109章 陰魂不散第699章 揭開波斯的另一層面紗第670章 鋪天蓋地而來第280章 什麼都不習慣第44章 紀昌的狠第1003章 唯美德至上!第275章 無盡的苦澀第232章 漢軍,漢旗!第524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116章 廟島列島第729章 允不允?第481章 好一陣歌舞昇平第135章 實力不足,外交來補(上)第367章 唯帝可予第93章 所謂豪強(下)第681章 真特麼有錢第597章 哪來那麼多悲傷春秋第631章 莊子之說《胠篋》第748章 好欺負的波斯人第557章 勢必人人自危第80章 新的起點,與謀劃第943章 未雨綢繆?第399章 不謀而合第413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401章 有何懼之第49章 漢部戰歌?第243章 立國還能稱漢嗎?第1068章 全力以赴的薩珊第506章 暗潮洶涌第823章 在波斯第573章 目瞪口呆第864章 征服的藝術第101章 就食令第330章 驕傲的理由第894章 漢化補丁呢第719章 快成展覽會了第725章 友邦驚詫是什麼梗?第423章 由玻璃心引發的危機第133章 初次交鋒第967章 羅馬必須忍第369章 絕殺之策第620章 擅忍之輩第57章 來吧,什麼難題都接了!第810章 大漢的未來第836章 抵達君士坦丁堡第1026章 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第285章 蔽海而來第520章 鳳雛初鳴第598章 同族相伐,勝之何喜?第401章 有何懼之第1012章 舉世攻漢(三)第482章 滅國封侯第157章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采薇》第951章 非我族類第304章 是非分辨和信仰第636章 文武再交鋒第386章 對於搞笑態度是認真的第854章 沙與血之地第863章 自己嚇自己第1078章 羽林!羽林!第791章 良心不會痛嗎?第380章 關鍵時刻不能慫第687章 死對頭第79章 自掘墳墓?第109章 陰魂不散第283章 早知如此,何必裝逼第376章 劉彥是大救星第796章 慘烈如斯第237章 龍騰衛士,出擊!第500章 只是爲了炫耀第604章 於國,武重於文第572章 來啊,拼至最後一人!第954章 碰撞第294章 別來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