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世界上延續最久,創造財富最多的商路,並且還不需要加上個“之一”。它是分爲陸地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絲綢之路是世界上延續最久,創造財富最多的商路,並且還不需要加上個“之一”。它是分爲陸地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路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然是在中原王朝,一般是走河西走廊進西域,可以是出陽關或是玉門關,中原的商人一般到西域的烏孫就算是很遠了,他們會將貨物在這裡進行販賣,由西域人轉手賣給中亞的一些國家。
中亞的那些國家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在充當“倒手”的角色,他們獲得了中原王朝優質的商品,有一些是本地進行消化,更多有價值的貨物,比如絲綢這種東方獨有產物,是轉手翻上數倍乃至於是數十上百倍的價格,賣給更西邊的一些國家。
曾經的帕提亞帝國光是做轉手倒賣就活得異常滋潤,他們將絲綢的定價增高非常多不斷賣給羅馬人,等待羅馬人知道帕提亞其實是無法生產絲綢,能夠生產絲綢的是東方的一個帝國(他們稱呼賽里斯),就要求帕提亞人必須降低絲綢的價格。
帕提亞人做倒手轉賣的利潤無比之高,他們所希望的是增加價格而不是降低,羅馬人一個不高興就發動戰爭,雙方一開始是爲了絲綢,也被稱呼爲“絲綢之戰”,一打就是百多年。
羅馬人獲得了與帕提亞戰爭的最後勝利,可實際上因爲百多年的戰爭也讓中原王朝的絲綢之路斷掉,搞到最後其實誰也忘記百年戰爭的由頭是什麼,就是羅馬人並沒有忘記那穿着涼涼的、薄薄的、滑滑的絲綢,一直是那麼念念不忘。
爲了絲綢而展開的戰爭並不止帕提亞與羅馬的那一次,等待帕提亞被滅之後,沒多久曾經作爲帕提亞帝國戰將的阿爾達希爾重新復國,一直到後面的公元571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爲了擺脫位居東西方之間的波斯人高價壟斷經營中國絲綢的局面,聯合突厥可汗與攻伐波斯,戰爭長達二十年之久,未分勝負。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絹之戰”。
中原商人走陸地絲綢之路最遠的是到唐朝,不過那個也是因爲唐軍進軍抵近中亞(其實是武則天的武周時期),有不少商人是到了君士坦丁堡(爲東羅馬所有)並寫下傳記,更多是停留在後世伊拉克地界(爲阿拉伯帝國所有)就沒在往前。
歷史上陸地絲綢之路斷掉的次數非常多,全部都是因爲西方國家和中亞國家爲了絲綢的價格而展開大戰。能夠被定義爲“大戰”,時間長的就多達百年,時間短的不下於二十年。要說陸地絲綢之路斷掉時間最久的就當屬是兩宋,那是因爲不管北宋還是南宋都沒有掌握河西走廊。
海上絲綢之路相傳在西漢時期就有,可是並沒有相關的文獻以及遺蹟實物,有官方記載的是到唐代,當時的官方將航線稱呼爲“廣州通海夷道”。
海上絲綢之路真正興盛起來是到了兩宋時期,當時的宋朝廷特別在沿海設立三個貿易主港,他們是現代的廣州、泉州、寧波,其中以泉州的吞吐量最大。
因爲泉州的吞吐量實在是太大了,朝廷派遣進駐的官員級別並不低,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定居在泉州當“倒爺”,阿拉伯人爲了使自己的居住地更有阿拉伯風味一些,不但大肆建造清真寺還引進不少梧桐樹,使泉州有了“梧桐之鄉”的稱呼。
必須要說的是,宋國對待阿拉伯人真的不錯,不但沒有任何刁難,二代的阿拉伯人還可以參加科舉,甚至宋國朝廷都有任命阿拉伯人爲官的記錄。可是阿拉伯人給予宋國的回報是,蒙元入侵時爆發叛亂,直接投靠蒙元的多不勝數,當官的開城迎來蒙元軍隊對宋人的屠殺更多。
諸夏並不是一個記仇的民族,對於仇敵的事後清算幾乎是沒有。明驅除蒙元之後,阿拉伯人在泉州並沒有得到清算,就算是他們建造的清真寺也被保留,其中的麒麟寺(又名艾蘇哈卜清真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一零零九年)——伊斯蘭曆四零零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一九六一年列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十大名寺”。
海上絲綢之路其實也斷過不少次,還是因爲中亞國家和西邊國家爲了爭奪絲綢貿易商路爆發的戰爭。
第一次爲了爭奪海上絲綢商路的戰爭其實就是羅馬與帕提亞“百年戰爭”的一部分,那個時候羅馬艦隊是從埃及出發,出亞丁灣在後世阿拉伯海與帕提亞的艦隊交戰。因爲羅馬艦隊是從埃及出發,等待到了交戰地點其實已經是勞師遠征,也是羅馬的戰船真心比不上帕提亞的戰船,羅馬艦隊經常性是被帕提亞艦隊教做人。
後續還有相當多次的海上絲綢之路爭奪戰,打得最激烈的當屬東羅馬和阿拉伯帝國時期。就算是過了數百年,羅馬人在戰船上依然沒有什麼革新,阿拉伯人卻是將石油應用於海戰。
噴火船的投入使阿拉伯人在海上戰場全部壓制羅馬人,就算是東羅馬與圖倫王朝聯合起來依然不是阿拉伯人的對手,可他們之間的戰爭受到影響最大的卻是東方的宋國。宋國也因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財政斷絕陷入財政危機,要不然最後就算依然不敵元蒙,可怎麼也能撐更久一點。
伏偉看着兩岸的風景,雖然不知道之前或者未來會發生什麼,卻不影響他認識到這一條航線的重要性。
“不知道的時候是不知道,知道了卻不得不心生感慨。”司宏壯說的是海上絲綢之路:“要說那些世家也真不是東西,肯定早早知道有這麼一條航線的存在,卻一直捂着。”
目前的紀元,隨着東漢政權的崩潰,陸上絲綢之路是早早就斷了,海上絲綢之路卻是維持着不大的絲綢貿易。
伏偉多少是知道一些,就說:“那些已經消亡的世家,他們面臨徵南將軍的清剿不可能說,其餘世家要麼是沒當回事,要麼就是想繼續把持。”
估計是沒有當回事的成份多一些,庾翼事後被問及的時候,回答是知道有那麼一條海上貿易航線,可實際上貿易份額小到可憐,並且是以朝貢方式存在的貿易,很多自海上來的商人報上的國家根本不存在。
“這裡很重要,無比的重要!”伏偉是屁股坐在什麼位置,思想必然要跟得上:“不管是打出去,還是防止被打進來,這裡都非常重要。”
歷代的中原王朝壓根就是對海洋的認知眼光沒三寸遠,或許也不能這麼說,畢竟歷代中原王朝受到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北邊,國家統治階層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北邊的威脅實屬正常?
到有明一代的朱棣當政,他就充分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前提是當時的明軍已經在吊打北方。北方沒有了威脅,他對南方產生好奇,再來是自己那侄子傳聞是逃到了南邊,就用尋找自己那侄子的名頭搞出了一支大艦隊。
要說朱棣爲了找到侄子趕盡殺絕,完全沒必要去搞出一大支艦隊,更多是爲了宣威。
必須搞清楚一點的是,中原王朝所謂的朝貢其實就是一種官方貿易體系,就是很多時候是在做虧本買賣。
朱棣讓鄭和下西洋,除開宣威帶來的政治影響力之外,每次都是帶回巨大的利潤,就是那些利潤沒百姓和百官什麼事就對了。到朱高熾這個被儒家忽悠“瘸了”的當政時期,百官極度痛恨海上貿易被皇家吃獨食,偏偏還是那種國家出錢卻進了皇帝私庫的獨食,受到朱高熾百般恩寵的百官搞了個由頭想要廢掉那支下西洋的艦隊。
到朱瞻基登基,他一樣是被儒家自小忽悠“瘸了”,完全就沒有認識到自己非常有好感的那些百官會無恥到何等地步,廢掉下西洋的艦隊還不算,他還傻樂呵地最後一次派鄭和率領艦隊下西洋。
鄭和這一次下西洋是爲了去告訴南洋各國,讓南洋各國以後不要再來了,俺們的艦隊以後也不會再下西洋。
此後,大明的國家力量是沒再去南洋,船隻毀掉、造船圖紙毀掉、通通毀掉,全給毀了還得寫書說朱棣下西洋是怎麼怎麼的不對,另一方面百官養起來的代理人(通常兼任海盜)倒是跑得非常歡。
伏偉目前是在南洋艦隊任職,有權觀看關於馬六甲海峽的信息,日後南洋艦隊會逐步地向這片傾斜,第一步就是在海峽關口建立軍港,並且會遷移一些人過來建立城鎮。
目前南洋並沒有國家,都是一些沒有開化的野人,漢國的勞動力來源就是到處抓捕野人,用他們的屍骨來壘砌相關的設施。
馬六甲海峽從地圖上看去很窄,到了實地一看卻不會有窄的感覺。它之所以會成爲地球上最爲繁忙的航道,自然是因爲從海上溝通着東西方,再有一個就是這裡的天然海況不差。
“幾乎每個島上都有野人。”林宣是領航員,經常在海上漂難免是會被曬一身黑,身上着裝也是怎麼隨意怎麼來,爲衆人介紹:“有些島嶼的野人很溫和,更多的是兇悍的野人。他們存在獵頭的習俗,各個部落每年都會出去獵頭一次,相當多的野人有吃人的習慣。”
獵頭只是一個簡稱,其實就是各個部落一年中的一些季度會對敵對部落進行殺人減丁,不會耕種的原始部落食物來源是大自然。每個部落會有自己的狩獵區,一般情況下狩獵區就是一個部落的禁臠,爲了爭奪狩獵區自然是會開戰,不想敵對部落太強肯定是要時不時打擊一下。
“咱們在這邊的人不太多,光是靠自己人捕奴效率太低。”林宣說到這裡的時候露出了一個很有深意的微笑:“後面咱們發現一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就能收買一個部落,讓他們爲咱們捕奴。”
這個伏偉還是比較清楚的,漢國到南洋這邊大部分是軍隊,少部分是在中南半島各家族捕奴隊來湊熱鬧,正兒八經的百姓還真沒幾個。
對於南洋這些沒有開化的部落來說,漢人的到來就像是猛虎撲進了羊羣,甭管各部落之前的實力怎麼樣,連青銅文明都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始野人,面對進入鐵器時代且不缺殺伐戰技的士兵,除了能利用複雜環境躲避之外,正面交鋒是被分分鐘教做人。
“人會多的。”伏偉指了指艦隊,又指了指在建設的區域:“王上非常重視這個地方。”
林宣贊同地點頭:“可以看得出來。你們要過海峽去中南半島西部沿海,要在那裡建設基地。”
華夏文明講的是不光要有穩固的後方,凡事還得按部就班,對前進路線一再地穩固和建設就成了必然,那麼一來馬六甲這邊肯定是要發展起來。
伏偉見林宣這個領航員都知道這個消息,錯愕地說:“不是秘密了?”
林宣卻是會意,直接就說:“放心吧,咱們本土的民間沒船往這邊跑,化外之人過來也走不了。”
這個就是掌握門戶的好處,再加上足夠的船隻,除非是對方沒進入前就察覺到不對勁,要不像馬六甲海峽這種地方,只要進來攔住首尾就逃不了。
伏偉所在的艦隊是耗費兩天才進入阿三海,由於擔心迷航是儘量靠着大陸架在航行,很神奇的發現每天清晨陸上的密林就會是一片霧濛濛,濃霧有時候還會飄出海岸數百米,每到這個時候他們就得出濃霧區,要不看不清楚海面極易發生觸礁。
“我們之前,是有艦隊來過了?”司宏壯會問這個,是在航行時有看到觸礁船隻。
“是啊。”伏偉頷首道:“不是什麼大規模的艦隊,是僞裝成商賈過去,去阿三那邊先行探查。”
東晉也是有船隻會到阿三地盤的,就是數量非常少。兩地相隔那麼遠,阿三應該還不知道小朝廷完蛋,再來是阿三也想不到會有人跨越數萬裡走海路來入侵,只會當成是尋常的海商。
司宏壯吶吶地說:“我一直沒搞明白,就算是那邊真的有數之不盡的糧食,該怎麼運回去?”
伏偉有想過這個,他想的甚至更多,既然阿三糧食多,那就代表不值錢,不一定是要付之武力,做買賣也是一個方式,但也只是想想,該拿主意的是君王和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