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笑道:“你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繼續增加讀書的門類。須知道貪多嚼不爛,你得把那些書竭盡所能的往已經讀通透的三千冊書裡面進行濃縮,提煉精華。什麼時候你把所有讀過的書凝練爲三百冊,便可爲師;若是再進一步得三十冊,便可爲賢師;若是再進一步凝練爲一冊,便可爲聖;若是有朝一日融會貫通,得一字,便可開天闢地。”
王守問道:“劉賢師,世間安有萬千學問融於一字的人?”
劉正笑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而道便是道家的核心。儒以文章教化百姓,故以一字分六藝,六藝再分便是萬卷書。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天地之間,頂天立地者唯有人。故而人行走於大地上,一舉一動皆學問。再有釋,導人向善,普渡衆生,所授經文,凡三卷以化萬千。帝皇天以儒釋道爲尊,核心僅三字,教化卻是千變萬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王守問道:“劉賢師,難道陽明學府的根本在於學習真知,實踐真知,然後再憑藉着良知將挑選出來的有益真知傳遞給百姓嗎?”
劉正回答說:“你這樣的理解也是可以的。不過在我看來。具體的分工應該是由才勝者從格物中致知,良莠不論;再由德優者選擇精華部分編撰成冊,定爲教化百姓的教科書;最後由德才兼備之人主持推廣。如此分工明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故而可達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就。”
王守問道:“劉賢師,爲何才勝者依舊可以得大用,反倒是德勝者難以出人頭地呢?”
劉正回答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這個道理其實可以這樣理解,天地對所有生靈均會一視同仁,比如陽光雨露,無分善惡皆會得到普照和滋潤。僅次於天地的聖人,同樣不會給予百姓小恩小惠,也不會對人類有特別的優待。故而聖人所執之念,衆生平等。人有活着的權利,妖也有活着的權利,獸也有活着的權利,衆生皆有活着的權利。”
接着劉正便回到了王守問題,便開始闡述:“纔可以通過學習模仿進行培養,德卻只能由心生,再自悟拔高。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很難通過學習模仿得到。即便是跟隨大德之人,若是沒有足夠的悟性,依舊無法成爲大德之人。才幹的培養那就簡單了,只要跟着照做,學個八九不離十就可以有用武之地了。甚至還可以一邊實踐,一邊學習,一邊成長。”
王守問道:“劉賢師,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當作何解釋?”
劉正回答說:“即便是有人接受大德之人的教化,可若是自身境界配不上大德之人講授的內容,那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到最後畫虎不成反類犬,以至於連累大德之人晚節不保。故而欲修德者,必自悟。大德之人僅僅是領路人,讓後進之人找到自悟的契機。至於悟出什麼東西,皆因人而異,不可由人掌控。”
劉正知道,自古以來大德之人擇徒,條件相當的嚴苛。即便是如此操作,依舊有不盡人意之處。
是以大多數修德之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借力先賢,而是自己從書卷中尋找義理,再自行領悟屬於自己的大德至理。
世界大德者,需要有道德文章傳世。這纔是衡量德優的唯一標準,更是衆多修德者被拒之門外的真正原因。
一年育才便可用,十年修德亦無功。待到百年回頭看,唯有德者留其名。這就是修德者必須要具備水滴石穿的韌性,唯有持之以恆,方有所得。
王守問道:“劉賢師,踏上修德之路,可有什麼注意事項?”
劉正一字一句的說道:“修德四友:慎獨、主敬、求仁和思誠!”
劉正以爲,修德幾乎沒有門檻,凡天下有心之輩,皆可踏入此道。
然而千萬人有千萬道,各人之道皆有所不用。若身陷其中,難免受層出不窮的道理干擾,以至於學成了四不像。
故而潛心修德者,必定要學會獨處閉關,拋棄繁華俗事,方可心念一,智慧聚。從而細緻梳理,找到真理以助德行成長。
主敬,就是人得有敬畏之心。敬畏蒼天之恩賜,便可成爲惜福之人;敬畏大地之厚德,梳理山川水脈便有計劃;敬畏先賢之規矩,行事便有章程;敬畏小人之常情,行事便可知書達禮。故而接人待物,傲骨可以有,傲氣卻不可以有,這便是修德者首重修身的關鍵環節。
求仁,就是修德之人需要立下宏圖大志。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所思所慮所行,皆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所有行爲是否值得,唯一的評價標準就是百姓是否滿意。
思誠,就是修德之人最核心的環節。吾日三省吾身,這樣的要求只適合普通人。對於修德之人來說,需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特別是靈光一閃悟出來的道理,更是需要不厭其煩的打磨,最關鍵是形成的道理不僅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還得讓百姓獲益。
故而修德者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能有那種惠一時而毀萬世的涸澤而漁之舉。
王守問道:“若是做了,會有什麼後果?”
劉正嘆道:“立德樹人,雖萬世亦不朽。故而小德僞德,時間久了便會原形畢露。在這種情況下,若是修德者意志不堅,便有可能誤入歧途,終將萬劫不復。”
王守說道:“多謝劉賢師點拔之恩,弟子知道該怎麼做了。”
王守向老者請示之後,攜萬卷書走入了閉關密室。
更有數人受到了王守決斷的刺激,故而紛紛選擇了,才勝或德才兼備爲立身之本。
陽明學府的大多數秀才,皆因膽略不足,而做了無品之人。他們皆以千里馬自居,就等着天降伯樂了。
老者問道:“劉賢師所述,吾皆著成文章,不知可有心儀的傳承者?”
劉正說道:“文章傳世,人人皆可修習刪減版。畢竟各人天賦不同,意志不同,悟性不同。若是被完整版的東西亂了心智,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在劉正的安排之下,老者將劉正所述文章一分爲五:
其一爲格物致知,也就是理由心發,心悟即真理。
其二爲知行合一,覓真知,且踐行;悟道理,明大德。
其三爲致良知,所思爲百姓,所想益蒼生,所行利天地。
其四爲才爲用,德爲編,德才兼備可爲主,愛百姓,正乾坤,養浩然正氣於五髒六腑之間。
其五爲修德四友:慎獨、主敬、求仁、思誠。
劉正看了一眼老者所呈上的文章,直接凝聚浩然正氣光環用印落款,授權陽明學府入庫收藏。
劉正說道:“此五冊皆爲副本,習得一冊者,可爲記名弟子;修學前三冊者,可爲入室弟子;修學完第四冊者,可爲核心弟子;習完五冊者,可爲親傳弟子。”
老者問道:“劉賢師僅僅允許副冊流傳,那麼正冊又該如何處置,總不能明珠蒙塵,壞了文章的傳世之功效?”
劉正說道:“正冊蘊含之理過於繁複,普通人過早接觸恐怕是禍非福。以陽明學府衆弟子當前的表現,恐怕很難有合適的傳承者。不如留待以後供有緣人修學,也好過所託非人壞了文章大義。”
老者還想據理力爭,爲衆弟子爭取一波福利。劉正卻沒有了糾纏的興致,畢竟文章傳世,所託非人的後果很嚴重。爲了確保安全,那就只能提高修學門檻。
一時半會沒有合適的人選,那便留待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