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圈地

李敬玄有些不悅地說道:“非是爲殿下所議兩渠,此等之議,臣等絕不會讓它通過。”

對名聲二字,有的大臣看得淡,比如許敬宗李義府之流,或者所看重的不是李敬玄想的那種名聲,只想低調做人,如戴至德、閻立本,還有的大臣同樣“急功好利”,比如韋弘機。但有的大臣“自愛羽翼”,比如李敬玄。

將朝廷的錢撒給百姓,會立即同意的,用之於民嘛。可國庫只有那麼多收入,因此,只好節流。比如裁減皇家用費,比如節約朝廷不需要的支出等等。這類官員大多數是清流官員居多,也是朝堂上的主流。可是讓他們爲朝廷“掙錢”,一個個會退避三舍,因爲是“與民爭利”。這種思想衝突,在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最爲激烈。但王安石也是不對的,他的種種作爲,不是開源,只是轉換財富,一開始從富人身上,將錢轉移到國庫裡,後來連老百姓也不放過。守舊大臣又缺少了氣度,全盤予以否決。因此成了黨爭。

這一點,李威再三注意的,奪其利,給其利,也就是雙贏。當然,任何一項決議下來,總會有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的利益又受到損害。如開設蕃市與互市,一些有力量走私的商人與一些貪墨官吏,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只能說是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不會受到傷害。還有,對大戶人家,大商人,大地主這類“社會精英”,儘量不動或者少動他們的奶酪。

此中個節,就是一個利,因此李威不解釋也不提,而是問了一個問題:“爲什麼孫稚否魏孝明帝免鹽池稅?”

這是一段有名的歷史,北魏初對鹽稅是免稅政策的,與唐朝差不多。民間沒有得益,卻讓當地的豪強富戶把持鹽池,甚至爲了哄擡鹽價,刻意減少鹽的產量。於是北魏調司鹽都尉管理食鹽,並且徵稅。然而鹽商與富豪在朝堂中的力量很強大,以上古之制的名義,讓此項策略再次罷除。然而前度弊復生,再設監鹽官。反反覆覆,國傷民傷。到了大通元年,又有葛榮之亂,雍州刺史肖寶寅據州反叛,薛風賢起兵於正平,薛修義屯兵於河東,分守鹽池,攻圍蒲阪。孝明帝害怕鹽民有變,於是再次下詔免去鹽稅。長孫稚抗命不遵,並且上了一奏,說明免稅政策不適時宜,只是優待了鉅商大戶,看似朝廷讓利於民,實際上民間很難均沾。又因爲國用不足,有可能加重多數百姓負擔。這篇奏摺很有名氣,多本史書皆收錄其中。

某種意義上來說,與李威想法有許多共鳴之處。一項好的政策,不只是讓朝廷受益,讓少數人受益,還要讓大部分羣衆受益。不然想謀財,將前世的房改政策搬出來,賣土地就行了。

提及這段歷史,李敬玄不能回答。

李威也沒有深說,這些大佬們有一大半來自大戶名門望族,說深了不大好。又說道:“秋收將了,既然已議新倉,需立即實行。還有,爲了防止賦稅後再次貪墨勒索,派有司立即受理此類案件,各個關卡只能檢查覈實貨物賦稅數量,不得再度勒索。”

唐朝的官員俸祿看似優厚,卻遠遠跟不上宋朝。優厚的只是各個高官,即使這樣,有的宰相因爲清廉,京城物價昂貴,甚至寄宿於各個寺廟客棧之中。宰相如此,更不要說下面的低層官吏,特別是最底層,象里正與坊正待遇僅是免除各項課役,守關卡的士卒連這個待遇都很難辦到,既然是朝廷的灰色地帶,貪墨勒索,避免不了的。

審理案件,減少勒索事件。各個關卡盤查覈實數量,又防止了蕃市官吏徵稅時貪墨,減少國家稅務收入。還是堵防的消積政策,各種貪墨與勒索,依然不會少,比如刻意滯留貨物,或者其他種種。總之,想完全杜絕不大可能,只能說是防一防,比不防好些。

然後到了新渠與募款,李威將昨天與父親的話,再次說了一遍。

李敬玄立即說道:“殿下,不可。”

不但李敬玄反對,許多朝臣皆不贊成。想法兩樣,李治也想李家王朝千載萬世,可這些大臣更多看重自己的清名,不能再讓太子往下面拖了。

李威嘆息一聲,說道:“不僅是爲新渠募捐,官田漸漸減少,連後進功臣都不能實封。百姓卻在增加,地主侵併日重,於是朝廷困窘,百姓貧苦。又沒有解決之道。其實孤這個主意,依然會使富者更富,不過能稍稍將此禍水東引罷了。”

提及此事,在座的大臣又不能吭聲。

李威將畫好的世界地圖拿了出來,沒有敢畫圓,因此大西洋不在地圖上,更是不標準,然後指着大洋洲說道:“此處天氣炎熱,氣候恰與我朝相反,夏時冷,冬時熱。以及其他地方,都有許多地區適宜放牧耕作。上面有一些百姓,可是愚昧落後,都不及南詔各個生僚。地方又極其廣大,甚至不亞於我們大唐面積。有本事到哪裡開柘去,何必在自己鄉里鄰居身上盤剝?”

劉審禮道:“殿下,你有沒有想過,一旦開了海路,海上波濤洶涌,會有許多百姓以及商賈,會因此喪生?”

“孤怎能不知。然而不開海路,水利之費無法籌集。一年因爲漕運,死了多少百姓,想來劉尚書也是清楚的。況且,孤此議只是試開,成功可以再議擴充,失敗也可以立即收回。不然要不了多少年,甚至一百年兩百年後,因爲地少人多,百姓無法生存,大家就可以看到我們子孫,爲葛榮,爲張角之流屠殺。”

說到這裡,李威頓了頓道:“如果各位同意,陸馬與樑金柱二人,可以立即拿出兩萬緡錢,作爲捐助。”

陸梁二人與太子隱隱有一些關係,各人皆是清楚一點的,當然不知道所謂的陸梁二人的產業,其實就是李威的。

一個個再次無語,甚至很多人感到震撼,此二人不僅是這兩萬緡錢,象活字又捐了一萬緡錢,甚至有些大臣還知道皇后興種棉花時,又拿出一萬緡錢。以及其他的種種,這是擺在檯面上的,背下里又捐了多少錢,無人得知了。

以前的善舉不算,可能得利這麼多,全是經商而來。又不能說兩人是奸商,應當來說,兩個人做得很好了,甚至許多大臣捫心自問,換作自己,未必能做出他們的壯舉。也說明商業來錢之快。

大道理不談,就是兩萬緡錢放在這裡,又不謀官爵,已經足以讓官員心動。

倒是韋弘機狐疑地看了李威一眼,別的不知,這條謀財方法,也是太子剛想出不久,自己一路與太子同行,並沒有看到那兩位商人派人與太子聯繫。這兩萬緡錢從何而來的?當然,不解,也不敢問,更不敢說。

停了好一會兒,終於默認,開始商議。到了傍晚時分,一道道命令向各州縣下達。

首先是糧倉,用明詔下達九州。然後是蕃市與海市。這是商議許久的,因此下達很快。主要就是漕運與開渠了,同意了太子與韋弘機的建議,立即在三門尋找換舶之所,江船河船渭船轉卸而行。又讓將作匠謀造圖紙,完善現在的內河漕運船舶技術,分派各個船塢。

接下來的兩道詔書,就有許多爭議了。

第一是開工廣通渠,朝廷先行墊付二十萬緡錢,肯定不夠,不過不能等李威那個變錢之法,秋天漸漸來臨,水勢越來越小,可以先行治理了。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雖然有故渠,還要載斷一些河流,必須對相關農田灌溉產生影響。一部分河渠又經過城內,甚至爲了擴建,還要拆遷百姓的房屋。雖然是弱勢羣體,在這個時代更沒有發言權,可爲了爭議少些,還需協商進行。

真正爭議的是李威的籌款之策。

明詔是朝廷禁止百姓出國,然臨海一些貧瘠之所百姓屢禁止不改,堵不如疏,因此朝廷選派一些良商,準充出海。商貿二字沒有提,不過既然出海了,不可能是打漁去的。並且可以自備一些武器與人手。這個人手的數量又爭議了許久。又說了海上風濤驚危,距離遙遠,需要各島嶼供給,然而各島嶼又有許多不開化的土著人。允許這些海商“普以王化”。作爲獎勵,商人分爲三等,每等準可出海的船舶以及人員皆有限制。甲等準允出海船舶四十艘,共三十個名額。乙等三十艘,也是三十個名額。丁等二十艘,共四十個名額。

總共一百個名額,與新耕作方法普及,與蕃市性質一樣,名額很少,算作一個試點。

可李威想法不是如此的,物以稀爲貴。名額太多氾濫了,反而有可能不能募集款項。但蘇州港一開,直通中原兩京,看到更多好處,到時候不要自己勸說,有可能一些大地主與大戶人家,會主動遊說朝廷。水利不是一年之功,款項足夠就行,沒有必要一下子剝削商人過多。限額還有一門好處,數量有限,逼迫商賈發展造船技術,使自己船舶噸位增加。

詔書上又說了,不僅給這些商人“普以王化”的權利,對無主之島,讓他們自主經營。五十年後才交還朝廷,但允許保留十分之一的領地,作爲封地,永久爲子孫繼承。除非犯十惡之罪,朝廷不會收回。可何爲無人之地?即使這些商人將婆利、水真臘這些國家,當作無主之地,只要有本事佔領,朝廷也不會過問的。交還前,全部由商人自己經營,交還後封地有經營權,但沒有政治權與軍事權。另外還有一個沒有品階的島主稱呼。當然,分成三等了,每一等佔有的島嶼面積也各不相同的。反正是海外不屬於朝廷的領土,因此面積十分巨大,不以島嶼數量算,而以面積算。畢竟各個島嶼面積相差很大。

但又下了一道命令,必須是無主之地。移防朝廷之時,不能有敵對勢力存在。這也害怕一些商人,爲了全部侵吞,勾引他部,暗中抵抗將來朝廷派來的管理人員。

這也很遙遠的,五十年後,又是什麼樣子,誰也不能預料得到。留了這一手,防止萬一。

其實中間又有一個埋伏。不保留封地,商人或者某些大戶人家就不會動心。如全部保留,長久下去,只能成爲轄居勢力。因此保留了十分之一,作爲動力。如果商人佔領的島嶼超過數量限制,朝廷自然也不會過問。然而沒有幾十年經營,不會成爲熟土,佔的面積越大,經營就越發困難。以後交還朝廷,就會很可惜。因此,大多數商賈不會佔有超過限制的面積。

這又是妥協的結果,作爲李威想法來說,只要有能力,佔的越多越好,朝廷各個官員,卻害怕讓這些商人面積多了,勢力坐大,難以管制。

但大至走向沒有改變,又聽聞了泉州自己開始製造海船,更爲李威這個想法提供了實現的可能。爲了害怕多名商人爭一塊島嶼,或者坐近,或者坐其出產,讓商賈自己圈畫,最先到朝廷者得之。但不能坐在家裡畫,必須畫出所圈之地的祥細地形出產,當地的土著人情況。也就是說,必須要派人到島嶼上察看,才能爭奪先機。

然後又下了一道暗詔。

何爲良商劣商,無從辨別。因此,只能從這一次朝廷興修水利,解決漕運之苦的募助辨別。話外之音,捐的錢越多,就越“良”。可終會引起更多爭議,不好說,於是用了暗詔形式,如有商人感興趣,可以讓各地刺史,用這個來回答。爲勾引他們興趣,李威仔細了畫了一張航海圖,將自己記憶中的知識標註出來,包括地形洋流季風,另外又贈送指南針。如被選中,一人“一圖一針”。所有名額年底決出,爲了提高速度,甚至準充各州動用快馬通報京城。

雖然這道詔書所有詞句,反覆推敲過了,但一下達,引起的爭議可想而知的。

第23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三)第135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下)第458章 空見說(三)第307章 橫槊題詩(二)第98章 等(下)第326章 江山回首(二)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119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上)第81章 小彩丸 乖兒子第195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上)第111章 太子檔箭 曬鹽大害第358章 欲摘弓(二)第286章 哭好啊第62章 和親(中)第405章 竿旗過市(四)第279章 分相權第24章 亂點桃蹊(一)第185章 裴炎擔過 太子離家第45章 天平第10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上)第413章 樓臺歌舞(二)第232章 太子成人 皇帝上天第154章 問鼎(六)第147章 定(九)第176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下)第156章 李治無語 洛水敘情第158章 啓航(四)第183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下)第160章 啓航(六)第110章 會殺人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376章 勇臨寒磧(三)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第318章 堪笑一葉飄零(二)第189章 一年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67章 圖窮(中)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304章 那更寒蟲四壁(一)第24章 亂點桃蹊(一)第69章 公主大婚 上官婉兒(上)第5章 願春暫留第143章 英冀鬥雞 老花之死第60章 風向第150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下)第332章 金戈鐵馬英雄淚(一)第76章 報應第99章 圍城第87章 前夕(五)第59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下)第86章 前夕(三)第460章 三千樂指(二)第481章 天上人間夢裡(五)第471章 暗滴蛟珠墜(三)第69章 公主大婚 上官婉兒(上)第66章 圖窮(上)第380章 陌刀橫涯(三)第166章 甜(下)第120章 報憂不報喜第286章 哭好啊第91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下)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35章 時叩窗隔(三)第289章 地下水第120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中)第143章 英冀鬥雞 老花之死第117章 問琴(上)第133章 春雷(五)第95章 武后困窘 雨荷進宮(下)第36章 手談說德 絕聯無解第157章 啓航(三)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53章 黑山之戰(下)第189章 君子欺方 兒母交心(上)第2章 冰山一角 越知越冷第421章 約綵鸞歸去(二)第108章 神人辦案 狄公瞎想第375章 勇臨寒磧(二)第359章 射日墜(一)第42章 成嘆息(一)第3章 大非川第272章 十二言(上)第142章 定(四)第338章 蕃胡菸灰(二)第479章 天上人間夢裡(三)第203章 首功蕭何 再喻王弟第208章 揚威西南的第一戰(上)第147章 兩聖震怒 對鸝迴歸第478章 天上人間夢裡(二)第253章 背水第65章 進退失據 禍福難料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15章 爲問花何在(三)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110章 會殺人第66章 圖窮(上)第313章 方來還有英傑(一)第44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七)第360章 射日墜(二)第29章 拒絕祥瑞 相約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