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訓練場上,上百人正在以排爲單位進行訓練。護衛隊員在經過一個月的基礎訓練後進入正規訓練階段,他們在基因人教官的皮鞭下,舉手投足間已經有了軍人的樣子。充足的食物供應和豐富的營養讓他們看上去體格強壯,能夠應對每天大量的訓練。
毛瑟步槍已經下發給隊員,並不是呂梁不能提供更加先進的武器,鋼鐵基地不但能生產毛瑟步槍,半自動武器、自動步槍、甚至更先進科幻的武器都能提供,基地存儲着人類直到2200年的科技成果,也能夠進行生產。呂梁就命令基地生產出一支ak47步槍自己拿着過癮,但先進武器不能普及。
呂一介紹,鋼鐵基地產量有限,當呂梁的軍隊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只靠基地的供應是不可能的,因爲基地不可能只生產一種武器,現代戰爭需要的物資是海量的,種類太多。以自動武器爲例,基地如果完全生產ak47步槍,一個月的產量可以達到十萬支,彈藥能達到一億發,但軍隊不可能只需要一種武器,機槍要不要?大炮要不要?車輛要不要?現在還好說,護衛隊只有一百人,但以後呢?難道整個國家都靠一個基地供應嗎,沒有自己的鋼鐵廠、軍工廠,民族就不是真正的崛起。而且以目前士兵的素質,給他一輛t34他也無法開動。
槍械下發後隊員們進入了射擊訓練和戰術訓練階段,與這個時代大不相同的是呂梁提供了足夠揮霍的彈藥。軍營南邊靠山的地方有一個射擊訓練場,低矮起伏的山丘和叢林遮掩了開槍的聲音,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開火的聲音連續不斷,不用顧忌子彈的消耗、槍械的磨損。其實按照人數來看呂梁這一百人的護衛隊在地方上根本算不上什麼,廣東地方宗族勢力強大,民風彪悍,經常會發生宗族之間的械鬥。據吳石敏透漏,他的家族有三百多名持槍青壯,如果有事,可以在短時間內召集起三千青壯,當然,沒有那麼多槍罷了,買槍一直是一件麻煩事,而且太貴了。
整個惠州地區官面上不說,光是地方地主武裝就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力量。現階段呂梁的重心是發展,在根基還不牢靠的時候不會貿然行事,如果要發動,一定要擁有足夠的力量,以泰山壓頂般的攻勢席捲過去。到時候一定不會容忍境內存在那些不安分因素,但現在還不是解決他們的好時機。
爲了加快發展速度,第二批護衛隊員已經被徵召,正在進行基礎訓練,還是一百人,直接從農村中召集,防止軍隊中存在地主鄉紳的力量。在這個階段擁有兩百人的力量只能算是自保,別人也說不出什麼,但如果按照火力計算的話整個惠州的總和也比不上這兩百人,更何況還有一百人的基因人戰士,他們纔是真正的殺手鐗。
1895年袁世凱蒐羅徐世昌、馮國璋、段祺瑞等黨羽在天津小站正式練兵,歷史上八國聯軍侵華損失的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宋慶、聶士誠、董福祥等的軍隊被打垮,袁世凱的新軍反而得到擴充。後來1903年清廷改革軍制,淘汰綠營編練新軍,此時的廣東軍隊主要由綠營、巡捕營、水師和滿漢八旗組成,戰鬥力不堪一擊。呂梁採取的模式在前期註定沒有太多的敵人,地方勢力都將被籠絡進來,軍事力量以護衛的形式隱藏,可以儘可能的爭取發展時間,夯實基礎。鋼鐵基地的存在使其不用依靠外部的力量,偷偷摸摸的盡情發展,採礦車從海底採集資源,從礦產到能源,大海就是一個寶庫,二十二世紀的技術保證了基地對海底的利用,而基地本身可以生產所有需要的工業機械,只要領先時代那麼一點點就可以,不用太多,太強大的技術容易引起外界的覬覦,在弱小的時候還是不要太張揚。
工廠、軍隊的架子搭起來,下一個需要關注的就是教育。輕工業對工人素質的要求還低一點,大部分技術工作被基因人負責,但這隻能應付一時,當規模擴大和重工業開始發展時就必須有真正的人才支撐。在自強棉紗廠附近工人學校正在建設,按照規定,擁有技術的工人將享受更多更好的待遇,而且強迫所有的工人都必須進行文化學習,達不到標準的將扣除薪資。多種強制性或者自願性的手段使自強棉紗廠學習氣氛蔚然成風。同時進來的工人,還是同村,沒有技術的工人拿到的工資比學習了技術的少一半,丟不丟人?
工人學校採用的是基地提供的基礎教材,先解決識字的問題,然後再說其他。這個時代的識字率太低,呂梁需要的是能夠撐起鋼鐵大廈的人才,而不是簡單的苦力。
按照置換協議,吳家有近一半的土地劃歸到呂梁名下,換到的是大量還在計劃書上的輕工企業股份。看到如搖錢樹般的自強棉紗產後吳石敏毫不猶豫的拿出土地,呂梁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這片土地上進行規劃。第二個和第三個工廠正在建設,分別是麪粉廠和印染廠,麪粉廠需要的小麥從北方輸入,印染廠需要的化學制劑暫時從基地中獲取。五千名新招募的工人大都來自新劃歸呂梁名下的佃戶,還有一部分也是附近的農民,人多地少,願意來做工的太多。等廠房建設完畢和工人培訓結束後就可以安裝調試機器,建設速度驚人!
對於呂梁來說資金不缺、機器不缺、土地不缺,所有制約工廠建設的因素都不存在,可以說鋼鐵基地就是一個極大的外掛,感謝那些作出決策的後世人和科學家們!而從自強棉紗廠的銷售來看,因爲成本極低,產品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與同類產品競爭,因此銷售情況非常樂觀,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的地步,產品只是在廣東個別地方鋪開,還有大片空白的市場等待佔領。這個時代並不是沒有市場,而是缺少企業。
吳石敏帶着一摞協議書回來,通過置換,呂梁將這些大地主牢牢的綁在了一起,整個惠州有五分之一的耕地進入呂梁的名下。那些鄉紳將會在大量工廠中獲益豐厚,但不會意識到呂梁是用這種方式進行改造,大量土地進入自己的名下,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改革,最終構成社會下層的事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