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遭遇冷落
東漢初期的馬援,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創造了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等豪言壯語,並且身體力行。這是何等的英勇壯烈,令人敬仰啊!可是,老當益壯的馬援真的馬革裹屍而回的時候,迎接他的,卻不是讚譽和鮮花,而是猜疑和淒涼,甚至家人都不敢把他厚葬,只是草草掩埋。這是怎麼回事呢?
《後漢書》記載,馬援是陝西人,先祖是戰國時期的名將趙奢。因爲趙奢被封爲“馬服君,”其後代有的就姓馬了。
馬援年少而有大志,在王莽時期當了一個小官。馬援爲人仗義,因私放囚徒,被官府問罪。馬援只好棄官逃到了北地,在那裡畜養牛羊。馬援性格豪放,爲人厚道,不斷有人前來依附他。
馬援輕視財富,喜歡扶貧濟困,他經常說:“凡有財產者,貴在能夠施救於人,否則的話,就只是一個守財奴而已。”於是,馬援一有財產,就分給窮人,自己只穿羊裘皮襖,過着簡樸的生活。
馬援還經常對人說:“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馬援創造的老當益壯一詞,流傳至今,成爲鼓勵人們不懈奮鬥的警句名言。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四方兵起,馬援投靠了當地軍閥隗囂。隗囂很器重馬援,任命他爲綏德將軍,常與他謀劃大事。公元25年,劉秀和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同時稱帝,都派來使者,拉攏隗囂。隗囂一時拿不定主意,就派馬援到兩邊觀察情況。
馬援與公孫述是同鄉,年輕時候就是朋友,因而他先去了成都。公孫述見馬援來了,十分高興,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御林軍列隊相迎,公孫述身着皇帝盛裝,前呼後擁,十分威風。公孫述對馬援說:“你留下來幫我吧,我任命你爲大將軍,封爲侯爵。”
馬援帶去的賓客都很興奮,紛紛勸馬援留下來。馬援卻說:“天下勝負未定,公孫述不是想着禮賢下士,招攬四方英雄,反而大講排場,妄自尊大,這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已,豈能成就大事?”
馬援離開成都,又去洛陽見劉秀,他與劉秀素不相識。劉秀與公孫述相反,他沒有舉行任何歡迎儀式,只是身穿便服,一個人在宣德殿接見馬援,身邊也沒有大臣和衛士。
馬援有些意外,說:“我與公孫述是多年的朋友,這次入蜀,公孫述令武士持戟站立兩側,才召我進見,而您卻不做任何戒備,難道不怕我是刺客嗎?”
劉秀一聽,哈哈大笑,說:“您奔走周旋於二帝之間,怎麼會是刺客呢?分明是個說客。”
劉秀這句玩笑話,立刻就使兩人的關係融洽起來,兩人無約無束地暢談天下大勢。在此期間,劉秀與馬援促膝交談十多次。馬援心中十分佩服,感嘆道:“今天見到陛下,才知道您是真正的帝王。”
馬援回到天水後,對隗囂說:“劉秀坦白誠懇,無所隱瞞,他的勇氣謀略和胸懷闊達,大體與劉邦相同;但他的經學博覽,見識高遠,卻是前世沒有的。”聽了馬援的話,隗囂決定歸附劉秀,派長子隗恂到洛陽做人質。馬援主動請求,陪同隗恂一塊去了洛陽。
馬援在洛陽期間,沒有做官,而是和賓客們在上林苑屯田。後來,隗囂一心割據稱霸,馬援多次寫信規勸,隗囂不僅不聽,反而認爲馬援背叛了自己,對他心生怨恨,兩人關係惡化。
公元32年,劉秀親率大軍征討隗囂,讓馬援隨行。馬援爲劉秀伐隴出計獻策,繪製隴地圖形,策反隗囂軍隊的將士。有馬援的幫助,劉秀伐隴順利了許多。滅了隗囂之後,劉秀任命馬援爲太中大夫,馬援就正式成了劉秀的臣子。
不久,劉秀任命馬援爲隴西太守。馬援在隴地生活多年,對當地情況十分熟悉。當時最大的問題是,隴地的羌族與塞外羌人勾結,時常進行叛亂。馬援上任之初,就率軍將入侵的羌人擊敗,然後,又幾次剿滅了羌族的叛亂。馬援當隴西太守六年,恩威並施,消除了羌患,使人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受到百姓愛戴。
有一次,城外有鄉民結夥械鬥,人們誤以爲又是羌人造反,驚慌失措,紛紛涌入城中。守城官員趕緊報告馬援,請示是否閉城備戰。
馬援正與賓客飲酒,聽到消息,哈哈大笑,十分自信地說:“羌人已經被我降服,怎敢再作亂?不必理會,繼續喝酒。膽小怕死的,可以躲到牀底下去。”這事果然是虛驚一場,人們愈發佩服馬援。
後來,劉秀提拔馬援入朝,擔任了中郎將。不久,嶺南發生叛亂,自立爲王,多次打敗朝廷軍隊,一時間聲勢浩大。劉秀任命馬援爲伏波將軍,南下平叛。
馬援率數萬大軍,長驅直入千餘里,橫掃嶺南叛亂,所到之處,敵衆四散奔逃。經過三年苦戰,馬援平定了嶺南。馬援非常愛護百姓,每平定一地,他都組織人力,開渠引水,灌溉田地,受到嶺南民衆的稱讚。馬援凱旋迴京,劉秀封他爲新息侯,賜他兵車,朝見時位次九卿。
馬援回京不久,北方的匈奴侵襲邊境,馬援請求率軍出征。劉秀見他剛剛平定嶺南迴來,十分辛苦,勸他休息一段時間。馬援不肯,堅持要去,劉秀只好同意了。於是,馬援迅速領兵北上,擊退了來犯之敵。
這個時候,馬援已經接近六十歲了,自知爲國效力的時間不多,所以,一有戰事,馬援就主動請纓,爭先要去。許多人好心勸他,馬援豪邁地說:“好男兒當死於戰場,以馬革裹屍而還。”從此以後,馬革裹屍,就成爲顯示大丈夫氣概的一句名言,廣泛流傳。
世界萬物都有兩面性。馬援老當益壯,一心爲國,久戰沙場,其志可貴,精神可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他懷有敬佩之心。馬援屢屢請戰,屢建戰功,就使其他武將們少了殺敵立功的機會,有些人就心存妒忌,認爲馬援是逞強邀功,對他心懷不滿。
馬援性情耿直,爲人坦蕩。有一次,馬援有病,劉秀的女婿樑鬆去看他,在病牀前行禮。馬援因爲和樑鬆的父親樑統是朋友,覺得是長輩,沒有還禮。沒想到樑鬆心胸狹小,從此懷恨在心。
公元48年,南方武陵郡發生叛亂,馬援又要求率軍平叛。這個時候,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劉秀不同意,馬援再三請求,說:“臣雖已年老,但依然能夠披堅執銳,上陣殺敵。”
爲了證明自己能行,馬援披甲上馬,打馬飛馳,在馬背上左右旋轉,十分靈活。劉秀笑了,說:“這個老頭好健壯啊。”於是,劉秀任命馬援爲主將,耿舒、馬武爲副將,率四萬兵馬遠征武陵。
到達武陵以後,有兩條路可以進兵:一條是走壺頭山小路,路途較近,但險要難走;一條是走平坦大道,但路途較遠。馬援主張走第一條路,耿舒主張走第二條路,兩人爭執不下,便上奏皇帝,請劉秀裁決。劉秀同意馬援的意見,走險要的小路。
不料,小路確實險峻難行,並且叛軍據高憑險,緊守關隘,馬援大軍施展不開。更要命的是,南方天氣酷熱難當,北方士兵不服水土,軍中瘟疫流行,士兵死亡過半,馬援也身患重病,部隊陷入了困境。
耿舒怨恨馬援不聽他的意見,也想推卸責任,就給哥哥耿弇寫了一封信,把責任全都推到馬援頭上,說馬援不聽勸告,進兵遲緩,導致部隊受困。耿舒的哥哥耿弇,曾被劉秀讚譽爲韓信,他屬於妒忌馬援老當益壯、逞強邀功的那類人,因而轉手把信呈報給了劉秀。
劉秀相信了,派女婿樑鬆前去調查。樑鬆正對馬援懷恨在心,如今有了機會,便想好好報復他一下,出一口胸中怨氣。
樑鬆到達軍中的時候,馬援已經不幸病死了。他死了更好辦,許多事情就死無對證了,樑鬆任意把屎盆子扣到馬援頭上,除了說他貽誤軍情、導致部隊受困以外,還誣陷他貪財,搜刮了一車珍珠文犀。
劉秀起初不相信,但耿舒、馬武、侯昱等將領們,一齊上書,說確有此事。這些人也是妒忌馬援,如今馬援死了,無所顧忌,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於是,劉秀便相信了,下令剝奪了馬援的侯爵,予以斥責。劉秀雖然賢明,有時候也是會犯錯誤的。
馬援的家人見皇帝發怒,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不敢申辯,惶恐畏懼,不知所措。所以,當馬援遺體運回來的時候,家人沒敢把馬援靈柩安葬在城內墓地裡,而是在城外草草掩埋了事。馬援下葬的時候,既沒有儀仗和鮮花,也沒有賓客弔唁。可憐馬革裹屍的馬援,遭受了如此冷落和不公平的待遇。
劉秀死後,兒子漢明帝繼位,漢明帝爲了紀念開國功臣,命人繪了二十八位開國名將的畫像,懸掛於雲臺,史稱“雲臺二十八將,”裡面沒有馬援。有人看到後,心中不平,問漢明帝:“爲什麼沒有伏波將軍的畫像呢?”漢明帝笑而不答。
馬援雖然不在“雲臺二十八將”之中,但他的豐功偉績和高尚精神,卻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馬援不僅被唐、宋追封爲古代名將,還被宋神宗追封爲忠顯王。在歷史上,馬援的名望,高於“雲臺二十八將”任何一個人。《後漢書》也爲馬援單獨立傳。
馬援在老百姓心目中,更是有着崇高的威望。在嶺南、廣西、湖南、陝西等地,人們都自發修建了馬援祠、伏波廟,永久祭祀。
人們常說,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話一點也不假,只有鐫刻在老百姓心中的,纔是永遠的豐碑。
在劉秀時期,還出了一位執法如山、堅決不向權貴低頭的強硬官員,他就是歷史上十分有名的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