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太監發明的
東漢前期,不僅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科學技術也日益繁榮,其中一個重要標誌,是造紙術的誕生。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不僅對中國,乃至對全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被譽爲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發明造紙術的,是一個宦宮,也就是太監,名字叫蔡倫。人們普遍對太監的印象不太好,可是,太監當中也有人才,甚至有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明朝時期有個七下西洋的鄭和,也是一位太監。
《後漢書》記載,蔡倫是桂陽人,出生年月不詳。在漢明帝時期,蔡倫入宮做了太監,當時年齡應該不是很大。
蔡倫小時候受過啓蒙教育,讀過《周禮》、《論語》,有一定文化,並且聰明好學,機靈敏捷。入宮以後,他先在掖庭當差,後提升爲小黃門,服侍竇皇后。竇皇后很欣賞他,把他做爲心腹。竇皇后誣陷宋貴人,命蔡倫參與審理案件並進行監管,致使宋貴人在獄中自殺。
漢和帝即位時年齡幼小,竇皇后成了竇太后,臨朝攝政。她提拔蔡倫當了中常侍,成了傳達詔令、管理文書、參與朝政的高等宦官。蔡倫是屬於竇太后一派的人。
不過,蔡倫胸懷正義,心性秉直。《後漢書》說,蔡倫敦厚謹慎,有才學,盡心公事,而且敢於直言,曾數次觸犯聖意,匡正過失。蔡倫不搞結黨營私那一套,每當休假的時候,他都閉門不接待賓客,不與朝中大臣私下來往。有時候,蔡倫還微服出訪,瞭解社情民意。
竇太后攝政期間,她的幾個兄弟把持朝廷,權傾朝野,極爲顯貴。蔡倫看不慣他們的飛揚跋扈,不與他們同流合污,而是忠心服侍漢和帝,並與太監鄭衆關係密切。漢和帝與鄭衆商議,一舉剷除了竇氏勢力,蔡倫積極參與,立有功勞。漢和帝親政之後,提拔蔡倫當了尚方令。
尚方,是一個主管皇宮製造業的機構,人們熟悉的“尚方寶劍”,就是這個機構製造出來的。當時的尚方,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代表了那個時代製造業的最高水平,這爲蔡倫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蔡倫掌管尚方機構以後,大幅度改進製作工藝,製造的刀劍等器物,達到了當時技術的頂峰,名揚天下。在製作各種器物的同時,蔡倫開始琢磨改進造紙術。
人們創造了文字,有利於文化交流,但如何把文字記載下來,卻是長期面臨的一道難題。在古代,人們把文字燒製在陶器、青銅器上,或者刻在巖壁、龜甲、獸骨上,費時費力,很不方便。
春秋戰國以後,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簡木簡上,或者寫在絲帛上。這雖然有了很大改進,但竹簡狹小,容納不了太多的文字;絲帛昂貴,一般人用不起。到了西漢時期,出現了用麻做的紙,但質量不高,難以大規模推廣。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終於造出了人們需要的紙張。
《後漢書》記載了蔡倫的造紙方法,說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物爲原料,製造出紙張,被天下人稱爲蔡侯紙。《後漢書》記載很確切,認定蔡倫就是紙的發明人。後來,有人提出過異議,認爲在蔡倫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紙。依筆者看來,那可以稱之爲紙的萌芽狀態或者初始階段,真正意義上的紙,就是蔡倫發明的。
蔡倫發明造紙術,充滿了艱辛,經歷了無數次試驗,製作方法也很複雜,大體需要六個步驟。第一步,精選廢麻布、樹皮、破魚網等造紙原料;第二步,將原料沖洗、浸泡和粉碎;第三步,將粉碎後的原料加上草木灰水,入鍋蒸煮,除去雜質;第四步,把蒸煮後的原料漂洗乾淨,搗成紙漿;第五步,用細密的竹簾或紗網把紙漿撈出;第六步,把紙漿弄平、曬乾,形成紙張。蔡倫製作出來的紙,厚薄均勻,富有韌性,而且成本低廉,便於推廣。
公元105年,蔡倫正式向漢和帝獻紙,並將造紙方法寫成奏章,一同呈獻。漢和帝大喜,詔令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蔡倫因爲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封爲“龍亭侯”。
人們見到這種輕薄柔韌、價格低廉、便於書寫和攜帶的紙張,無不嘖嘖稱奇,便把這種紙稱爲“蔡侯紙”。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文化交流,後來,造紙術沿着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逐漸向全球傳播,爲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蔡倫爲人類文明建立了不朽功勳,但他的結局卻是不幸的。公元121年,漢安帝親政。漢安帝是宋貴人之子劉慶的兒子,宋貴人是被竇太后誣陷致死的,蔡倫也參與其中。漢安帝要爲祖母報仇,命令蔡倫,自己去向廷尉認罪。蔡倫不願意受辱,洗浴乾淨,穿戴整齊,服毒自殺,他受封的侯國也被取消了。
蔡倫雖然結局不幸,但他爲人類做出了傑出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尊崇,他被尊奉爲“紙神”、造紙鼻祖。蔡倫的造紙術,改變了世界面貌,在世界公認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百位名人”中,蔡倫位居前十名。
後人爲蔡倫建造了“蔡侯祠”、“蔡倫紀念園”等,以示懷念和景仰。蔡倫勇於探索、敢於創造的精神,永遠激勵着人們不懈奮鬥、創新發展。
蔡倫死後不久,東漢又出了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名字叫張衡。張衡發明製作了地動儀,同樣聞名於世界。
張衡製作地動儀
張衡,是東漢前期著名的發明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數學家。張衡知識淵博,富有創造,在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最有名的,是發明了世界上首臺地動儀,比歐洲早一千五百多年呢。
《後漢書》記載,張衡是河南南陽人,他的祖父是東漢名臣張堪。張堪當過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廉政愛民。民謠贊他:“張君爲政,樂不可支。”
張衡受其祖父影響,從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代就才學出衆。張衡十六歲那年,離家外出求學。他先到了長安一帶,這一地區,當時處於學術文化中心,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使他大開眼界。後來,他進入洛陽太學學習。張衡興趣廣泛,求知慾很強,精通五經六藝,愛好文學,還特別喜歡研究數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
在漢和帝時期,張衡被推舉爲孝廉,可以入仕做官,但張衡志不在此,朝廷幾次徵召,他都沒有去。後來,張衡應南陽太守之請,做了八年主簿。
公元111年,朝廷再次徵召張衡入京,做了太史令。這個時期的太史令,已經不再撰史,而是掌管天文歷算,負責推算曆法,研究天時、星曆、瑞應、災異等,這很適合張衡的口味,他在這個崗位上,先後幹了十四年。張衡利用職務之便,興志勃勃地學習、研究、探索、著書和製作儀器,他的許多重要發明,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張衡最大的成就,是研究發明了地動儀,地動儀是測驗地震的專門儀器。當時,地震頻發,由於信息不便,有時候地震發生了很長時間,消息才能傳到朝廷,貽誤了救災時機。有了地動儀,就能隨時知道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便於及時救援。
《後漢書》詳細記載了地動儀的形狀和作用。記載說,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出,形同酒樽。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都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龍下方有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個方向發生了地震,龍口裡的銅珠就會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方位。地動儀造好了,許多人不相信,只有張衡信心滿滿。
有一天,地動儀上位於西方的那條龍,口含的銅珠突然落了下來。張衡馬上向朝廷報告,說西部地區發生了地震。很多人搖頭不信,皇帝也半信半疑。過了幾天,隴西郡快馬來報,說隴西一帶發生了地震,衆人這才大呼神妙。此後,朝廷正式使用地動儀,來測驗地震情況。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驗地震的儀器,被稱爲世界地震儀之祖。國外用儀器觀測地震,是十九世紀以後的事情,張衡超越了世界科技發展一千五百多年,這是相當不簡單的。
到了現代,爲了紀念張衡的突出貢獻,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爲“張衡環形山”,將太陽系中的一個小行星,命名爲“張衡星”。
張衡除了發明了地動儀,還創制了渾天儀。渾天儀是一種天文儀器,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週日視運動。張衡創制的渾天儀,也是遙遙領先於世界水平。
另外,張衡還製造了指南車、計裡鼓車、獨飛木雕等許多機械器物,都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張衡在地形圖、曆法、數學等多個領域,也有許多發明創造。張衡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發明家之一。
張衡不僅在科學技術上貢獻突出,在文學方面也享有盛名。他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其代表作《二京賦》、《歸田賦》,被人們廣泛傳誦。張衡是中國古代一位博學多才大師。
後人對張衡給予高度評價。郭沫若稱讚說:“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蔡倫發明造紙術、張衡製作地動儀,都是領先世界的重大發明,爲人類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個人的勤奮努力之外,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東漢前期,在光武、明帝、章帝、和帝幾位賢明皇帝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才促進了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蔡倫和張衡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
東漢前期是一個興盛時期,不僅體現在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上,在軍事和國防建設上也有重大成就,其中有兩件大事名垂青史,一是班超收復西域,二是竇憲滅掉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