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立志興國
公元976年,開創大宋王朝、在位十六年的趙匡胤駕崩,廟號太祖,被稱爲宋太祖。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被稱爲宋太宗。
宋朝是在五代基礎上建立的,在宋朝之前,中原地區依次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五代時間都不長,多得不過十幾年,少得只有三年。趙匡胤爲了防止宋朝成爲第六個短命王朝,沒有讓兒子繼位,而是讓資歷、聲望、能力都比自己兒子強的弟弟主宰江山,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十分明智的。
當時,趙光義三十八歲,正是人生的黃金年齡。趙光義從小聰穎而不羣,二十二歲參與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登上皇位,之後協助兄長謀劃軍國大事,長期擔任朝廷高官和開封府尹,處於大宋王朝二把手的位置,而且是當時唯一被封王的人,所以,由他繼位,順理成章,沒有任何異議。
宋太宗和哥哥趙匡胤一樣,也是胸懷大志,雄心勃勃,想幹一番大事業。宋太宗從政經驗豐富,很有心機和智慧,他登基以後,把年號改爲太平興國,立志實現天下太平、國家興盛。
當時,國家還沒有完全統一,南方有漳泉、吳越兩個獨立的割據政權,北方有一個長期敵對、受到遼國保護的的北漢。宋太宗首先要做的大事,是繼承兄長事業,繼續平定天下,徹底完成國家統一。
宋太宗登基兩年後,採取恩威並用的手段,逼迫漳泉、吳越兩個割據政權納土歸降,沒費一兵一卒,就完全統一了南方。第二年,宋太宗又御駕親征,擊退遼國的援兵,一舉滅掉了北漢。這樣,除了幽雲十六州以外,宋太宗完成了全國統一大業。國家統一的功勞,主要歸功於宋太祖,但宋太宗也功不可沒。
宋太宗統一全國之後,也像他哥哥一樣,把主要精力放在鞏固皇權上,防止武將篡權,以求江山永固。爲此,他制定崇文抑武的政策和制度,不斷提高文人地位,大規模進行科舉考試,地方官員幾乎全都換成了文人,並確立了文人掌管軍事的制度。與此同時,想方設法抑制武將勢力,限制他們的權力,降低他們的地位。這樣,皇權得到鞏固,再也不容易發生武將叛亂篡位的事情,文治天下的局面開始形成。但是,這也帶來了武備不足、軍隊戰鬥力不強等弊端。
公元979年,宋太宗想借滅掉北漢的餘威,率兵北伐遼國,打算一舉奪取幽雲十六州,不料在高梁河之戰中大敗。當時宋軍比遼軍人多,但卻打不過遼軍,全線崩潰,宋太宗也身中兩箭,差一點喪命。第一次北伐遼國以失敗告終。
宋太宗不甘心,七年之後再次出動大軍,兵分三路,第二次北伐遼國。結果東路軍在岐溝關大敗潰散,死傷慘重。西路軍也遭受挫折,著名將領楊業的軍隊全軍覆沒,楊業受傷被俘,絕食而死。中路軍得知兩路兵敗,只得倉促撤回。第二次北伐又以失敗而告終。
兩次北伐失敗,使宋太宗認識到,遼國力量強大,難以與之抗衡,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計劃也無法實現。從此以後,宋太宗就無奈改變了策略,由戰略進攻改爲戰略防禦。後來,遼國多次南下侵犯,均被宋朝擊退,雙方誰也吃不掉誰,形成了長期對峙的局面。
宋太宗在武功方面,明顯遜於趙匡胤,但在文治方面,卻有很多建樹。宋太宗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推廣儒學,興辦學校,在全社會形成了重視文教之風。宋太宗擴建國家圖書館,收集天下書籍,還組織大批文人,編寫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四部大書,把中華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宋太宗本質上是個文人,他喜歡詩賦文章,也喜歡書法,擅長草、隸、行、篆等六種字體,書法造詣深厚。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就是宋太宗親自題寫的。
宋太宗特別喜歡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他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讀完一定數量的書籍,不管公務再忙,也要堅持完成。宋太宗經常對人說:“只要打開書,就能夠從中獲益”。於是,“開卷有益”這個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宋太宗比較關心百姓生活,尤其是京城的百姓。有一年的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宋太宗在暖和的宮殿裡,忽然想起有不少貧困百姓挨餓受凍,於是立即安排人員,給孤老貧困者送去米和炭。從此,“雪中送炭”的成語便流傳下來。
宋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勤政和節儉皇帝。他每天天不亮就上朝,處理公務,一直忙到深夜,天天如此,很少休息。宋太宗不好奢華,不愛音樂美色,拒絕進獻珍寶和美女,平時穿粗布衣,而且一洗再洗,一直穿到破舊。
由於民間有宋太宗弒兄篡位的說法,又有逼死弟弟和侄子的事情,許多人對他看法不好。其實,宋太宗心中想着興國大業,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還是一個不錯的皇帝。
《宋史》對宋太宗評價很高,說他深沉多謀,英明果斷,胸有大志,體恤百姓,勤勉自勵,功炳史冊,號稱賢君。如果不是有改元過急、逼死兄弟侄子、冷漠宋皇后等幾件事,後世對他就沒有什麼可指責的了。《宋史》是元朝人寫的,元朝是宋朝的敵人,是不會爲敵人塗脂抹粉的,因此,這評價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宋太宗當上皇帝以後,第一個大的功績,是繼承兄長事業,實現了國家統一,使宋朝形成了大一統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