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與《新元史》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元朝是在大蒙古國分裂以後建立的,成立於公元1271年,存在九十七年,最後被朱元璋的明朝所滅掉。記載元朝歷史的正史有兩部,分別是《元史》和《新元史》。
《元史》是朱元璋下令編寫的。朱元璋出身貧寒,識字不多,戎馬一生,是個武夫,但卻很重視修史,以便於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朱元璋在滅掉元朝的當年,就下發詔令,命左丞相李善長組織人員,開始撰修《元史》。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主要謀士,明朝開國元勳,功績卓著,堪比漢丞相蕭何,時任明朝左丞相。
李善長接到皇帝詔令,不敢怠慢,立即調集了十六名學者,組成了高水平的寫作班子,由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宋濂、王禕爲總裁,開始了《元史》的編纂工作。
宋濂是浙江義烏人,小時候有過目不忘的特異功能,號稱神童。宋濂長大以後,學識淵博,能詩善文,與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贊爲“開國文臣之首”。王褘也是浙江義烏人,與宋濂並稱“浙東二儒”。兩人關係友好,配合默契,對修史工作十分有利。
明朝剛剛建立不久,《元史》的修撰工作就開始了。元朝雖然以尚武著稱,但也重視文史,留下了十三朝實錄、《經世大典》、《元朝秘史》等許多原始史料。修撰人員根據這些豐富史料,只用一百八十八天時間,就完成了大部分史稿。
不過,由於元朝剛剛滅亡,最後一朝的史料不夠齊全。朱元璋又任命十二人爲採訪官,到全國各地蒐集史料。經過半年時間的努力,史料收集完畢,繼續進行撰寫,又用一百四十三天,便完成了《元史》的修撰。《元史》實際撰寫的時間,只有三百三十一天,還不到一年,是所有正史當中,用時最短的一部。
《元史》之所以用時較短,一個重要原因,是明朝的史學家與元朝的史官,都奉行儒家道學思想,世界觀和學術思想是一致的,所以,不用對原始史料作根本性改動,只是進行一些刪節和組合,這就省時省力多了。因此,《元史》在無意中保留了大量元朝的原始史料,爲後世研究元朝歷史提供了很大方便。
《元史》的主要特點:一是學術價值較高,修撰時多照抄元朝的史料,因而保存了大量原始的東西,這對於研究元朝歷史彌足珍貴;二是根據史料多少詳略得當,史料豐富的篇幅較長,史料少的則篇幅較短;三是文字淺顯,通俗易懂,這是朱元璋提倡通俗文字的體現。
《元史》也存在一些缺陷,最大的問題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有些史料沒有收錄進去,有些地方出現錯誤,甚至連人名、地名、時間,有的也搞錯了。
過了五百多年之後,近代人柯劭忞花費了多年心血,寫了一部《新元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柯劭忞是山東膠州人,清末民國官員、著名學者。柯劭忞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喜愛讀書,被稱爲“書呆”,長大後考中進士,當了清朝的官員。清朝滅亡以後,他以前清遺老自居,充任溥儀的侍講。後來,袁世凱開設清史館,編修清朝歷史,聘請柯劭忞等人爲總纂。柯劭忞參與編修《清史稿》十四年,負責總閱全稿。
柯劭忞在參與編修《清史稿》的同時,潛心研究元朝歷史。他不僅系統研究了中國學者寫的大量元朝史籍,還吸收了外國學者研究元朝歷史的成果,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20年完成了《新元史》一書。
《新元史》以《元史》爲底本,重新加以編撰。《新元史》根據仔細考證,糾正了《元史》中的一些錯誤之處,更趨於嚴謹翔實。柯劭忞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增補了許多新的內容,其中列傳由九十七卷增加到一百五十四卷。不少人認爲,《新元史》是集元史研究之大成,以一人之力完成這部鉅著,是很不容易的。
《新元史》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在新增補的史料中,沒有註明出處,其真實性受到人們質疑。不過,《新元史》仍然是人們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新元史》面世以後,社會反響良好,在國際上也有很大影響。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爲此贈予柯劭忞文學博士學位。當時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很多,而得到博士學位的卻很少。柯劭忞並沒有在日本留過學,只因爲《新元史》而獲得了博士學位,這在近代史上唯其一人。
公元1922年,民國總統徐世昌把《新元史》列入了正史。這樣,加上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史”,正史就有二十五部,被稱爲“二十五史”。不過,不管是“二十四史”,還是“二十五史”,都截止到明朝,如果再加上清朝的史書,就應該是“二十六史”了。
《元史》和《新元史》各有千秋,都是中國史學寶庫中的燦爛明珠。人們要想了解元朝歷史,不妨把兩部史書結合起來閱讀,一定會受益更多。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蒙古族屬於我國的少數民族,然而,它卻統治全國近百年,實屬不易。那麼,蒙古族是怎樣形成、崛起和發展壯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