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6、漢人爲元朝滅宋立大功

bookmark

劉整獻策攻伐江南

忽必烈雄心勃勃,他穩定北方之後,便把目光投向了江南。可是,窩闊臺和蒙哥兩次伐宋均遭失敗,使忽必烈心有餘悸,猶豫不決。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就是南宋降將劉整。

劉整,祖籍西安,後徙居河南鄧州。劉整原先是金國的將領,後來投靠了南宋。劉整騎射精良,勇猛過人,性格深沉,胸有智謀,在南宋名臣趙方手下爲將,屢立戰功,名氣很大。

趙方臨終前,對接替他職務的兒子趙葵說:“劉整有才,但品行不端,你駕馭不了他,應該儘早殺掉,以免日後爲禍。”可是,趙葵憐其勇,沒有聽老爹的話。

劉整後來成爲南宋名將孟珙的部下,他作戰勇敢,經常充當先鋒。有一次,宋軍攻打金國的信陽。劉整挑選了十二名勇士,在夜裡偷渡塹河,攀上城頭,殺散守軍,奪取了城池。

孟珙又驚又喜,說:“五代名將李存孝,曾經率十八騎攻破洛陽,而劉整隻用十二人就攻取了信陽,真是賽存孝啊!”從此,劉整“賽存孝”的名號,就在軍中流傳開來。

金國滅亡以後,蒙軍開始攻打南宋。當時的南宋皇帝是宋理宗,宋理宗在位四十一年,頗有作爲,他聯蒙滅金,洗刷了靖康之恥,又兩次打敗蒙軍大規模進攻,保住了江南半壁河山。劉整在抗蒙戰場上,繼續衝鋒陷陣,再立新功。

宋理宗病逝以後,侄子宋度宗繼位。宋度宗從小就是弱智,七歲纔會說話,但因宋理宗沒有兒子,侄子也就這麼一個,只好由他繼位。宋度宗傻乎乎的,只知道吃喝玩樂,根本不會治國理政,朝廷大權落到宰相賈似道手裡。

賈似道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驕奢淫逸,不務正業,整天鬥蟋蟀,還寫了一部專門研究蟋蟀的書籍,被人戲稱爲“蟋蟀宰相”。賈似道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勢,結黨營私,嫉賢妒能,專門迫害打擊功勞大、名望高、能力強的人。抗蒙名將向士璧、曹世雄等人被迫害致死,文天祥等一批賢臣,有的被免官,有的遭流放。

劉整屬於功勞大、名望高、能力強的人,自然也在打擊之列。劉整滿心憤懣,他見南宋已經沒有希望了,又聽說忽必烈招賢納士,重用漢族士大夫,便毅然北上,投靠了忽必烈。

忽必烈聽說過劉整的名聲,見他來降,十分高興,親自接見,並向他詢問南宋的情況。

劉整見忽必烈英武睿智,禮賢下士,也很高興,便把南宋情況和盤托出,說:“宋朝天子弱智昏庸,奸臣當道,朝廷混亂,民不聊生,滅亡已不可避免。我朝應該趁此良機,發兵江南,統一天下。”

忽必烈聽了大喜,立即召開朝會,商議攻打南宋之事。可是,大臣們鑑於兩次伐宋失敗的教訓,對伐宋沒有信心,又覺得局勢剛剛穩定,不宜再開戰端,於是,多數大臣都不同意。

劉整覺得有點惋惜,又對忽必烈說:“宋朝正處於混亂之中,這是天賜良機,如果宋朝換了一個聖明天子,再想滅宋就困難了。大汗要想建功立業,決不能失去這個機會。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不能統一天下,就算不上正統。我朝已有天下十之七八,只剩下江南一隅,爲什麼不趁機一統天下,形成正統呢?”

劉整的話打動了忽必烈,忽必烈一拍大腿,說:“講得好!我的決心已定,不必再議了。”

劉整又向忽必烈獻計說:“過去我朝伐宋,主力放在巴蜀,並不是好辦法。宋朝沿江淮設置了千里防線,其中襄陽的位置最爲重要,就像千里長蛇的軟腹,如果攻破襄陽,便可將長蛇截爲兩段,然後長驅直入,直搗杭州,大業可成。”

忽必烈聽了,異常興奮,連聲叫好。劉整又說:“襄陽依漢水而立,易守難攻,要想攻破襄陽,必須要有強大的水軍。我願效犬馬之勞,爲我朝訓練水軍。”

忽必烈更是高興,當即任命劉整爲鎮國上將軍、都元帥,並委任劉整全權負責組建和訓練水軍。

在此之前,蒙古主要依靠騎兵,蒙古鐵騎縱橫天下,所向無敵,但沒有水軍,不習水戰。南宋的水軍比較強,蒙軍多次吃虧在水戰上,所以,蒙軍不敢把水泊衆多的荊襄地區作爲主攻方向。

劉整在南宋多年,對水戰十分熟悉,他接受任務以後,立即着手組建水軍,建造戰艦,加強訓練。劉整根據實戰的需要,建造的戰艦比南宋的船隻個頭小,但速度快,十分靈活,更適於水戰,戰艦上還裝備了火炮之類的先進武器。

劉整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訓練,一支強大的水軍便應運而生,從此以後,南宋在水戰方面的優勢不復存在。蒙古水軍在攻打襄陽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最後的崖山海戰中,蒙古水軍打敗了南宋水軍,使南宋徹底滅亡。

忽必烈做好了一切準備,蒙古第三次大規模伐宋戰爭就要開始了。這一次,南宋政權恐怕在劫難逃了。

滅亡南宋統一天下

公元1267年,忽必烈做好了一切準備,蒙軍第三次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忽必烈按照劉整的建議,把主攻方向放在荊襄地區,拉開了襄陽之戰的大幕。

襄陽在湖北境內,有七省通衢之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襄陽城有峴山、漢江兩道天然屏障,城堅池深,倉儲豐厚,易守難攻。襄陽城與樊城隔江相望,互爲犄角,可以相互支援。襄陽離蒙古統治地區離得很近,蒙軍很快就能到達。

忽必烈任命阿術爲主將、劉整爲副將,率兵五萬,攻打襄陽。阿術是蒙古貴族,時年三十歲。劉整當時五十六歲,久經沙場,經驗豐富,襄陽之戰實際上是由他指揮。宋軍方面指揮襄陽之戰的,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兄弟倆也是征戰多年,很有經驗。

在對襄陽開戰之前,劉整施了個計策,他向呂文德行賄,要求在襄陽城外設立集市,並以保護貨物爲名,修築城堡。由於宋蒙之間幾年沒有戰事,呂文德麻痹,竟然同意了。這樣,劉整以集市貿易爲掩護,使大批僞裝的蒙軍士兵輕易渡過漢江,聚集在襄陽城下。

部署妥當之後,蒙軍突然向襄陽城發動了攻擊。宋軍急忙奮起抵禦,好在襄陽城堅固,劉整的偷襲沒有成功。此後,蒙軍依託集市上的城堡,與襄陽城對峙。

南宋朝廷聽說襄陽被圍,陸續派來援軍。劉整見襄陽城短時間難以攻破,便採取了圍點打援的策略。忽必烈命漢族大臣史天澤帶領大批蒙軍,支援襄陽戰場,其中僅水軍就有七萬多人、戰艦五千多艘。

在襄陽之戰中,南宋朝廷先後派來十幾批水陸援軍,均被蒙軍擊退或消滅。所以,襄陽之戰不是單純的攻城和防守,而是宋蒙之間的大決戰,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進行鏖戰。經過數十次激烈戰鬥,宋軍主力遭受重大損失,也無援兵可派了。

蒙軍集中兵力攻城,水陸夾擊,又用大炮猛轟,城上城下一片火海。襄陽軍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抗,打退蒙軍一次又一次猛烈的進攻。襄陽城堅守數年,仍然屹立不倒。

在襄陽之戰期間,忽必列建立了元朝,宋蒙戰爭變爲宋元戰爭。南宋朝廷依然混亂不堪,弱智皇帝宋度宗在襄陽被圍三年之後,才知道實情。“蟋蟀宰相”賈似道把持朝廷,照樣窮奢極欲,對襄陽之戰放任不管。襄陽主帥呂文德身心交瘁,不幸病逝,給守城軍民造成很大影響。

公元1273年,襄陽城堅守了六年之久,終於糧草斷絕,傷亡慘重,無法堅持了。樊城已被元軍攻破,並遭到屠城。呂文煥迫不得已,只好開城投降,襄陽之戰落下了帷幕。

襄陽是南宋的西大門,襄陽一失,元軍便可長驅直入了。忽必烈大喜,調集全國精銳部隊,由蒙古大臣伯顏爲主帥、史天澤爲副帥,劉整、呂文煥、張弘範等人爲先鋒,大舉進攻南宋。

元軍沿長江東進,宋軍主力在襄陽之戰中遭受重大損失,已形不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呂文煥投降以後,受到優待,他感到南宋大勢已去,也願意爲元朝效力。沿途許多宋軍將領,都與呂文煥有交情,在呂文煥的勸說下,紛紛歸順投降。元朝大軍勢如破竹,很快到達安徽境內,離杭州不遠了。

這個時候,弱智皇帝宋度宗已經病死,他四歲的兒子繼位,由謝太皇太后攝政。謝太皇太后令宰相賈似道率軍迎敵,賈似道沒有辦法,只得硬着頭皮出戰。

賈似道東拼西湊地調集了最後的十三萬軍隊、兩千五千艘戰船,沿江西上,阻擊元軍,走到安徽銅陵的丁家洲一帶,與元軍相遇。賈似道根本不會打仗,又見元軍勢大,早就嚇破了膽,趕緊派人向伯顏求和。伯顏拒絕了,下令對宋軍展開攻擊。

宋軍兵無鬥志,一觸即敗,潰不成軍,元軍乘勝追殺一百五十多裡,宋軍幾乎全軍覆沒。賈似道逃回杭州,被免除官職,流放外地,途中被人殺掉。

丁家洲之戰,宋軍主力損失殆盡。元軍士氣高漲,繼續東進,直撲杭州。途中所經過的州縣,多數投降或逃散,但在常州卻遇到激烈抵抗。常州知府姚訔、通判陳炤,面對幾十萬元軍,明知不敵,卻奮起反抗,堅守數日,因寡不敵衆,最終被元軍攻破城池。陳炤巷戰而死,姚訔寧死不當俘虜,投火自焚。

公元1276年,元軍兵臨杭州城下。此時,城內幾乎沒有守軍,大臣們都跑光了,只剩下六個朝臣。謝太皇太后毫無辦法,只好攜小皇帝投降。南宋滅亡了。

在元軍包圍杭州之前,一些大臣見局勢不可逆轉,帶着宋度宗另外兩個幼子逃了出去。南宋大臣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在福州另立宋度宗的幼子爲帝,延續南宋政權,繼續與元軍對抗。許多有氣節的大臣、將士和民衆,紛紛向福州聚集,形成了十幾萬人的南宋殘餘勢力。

公元1277年,元軍攻佔了福州。文天祥與張世傑商議,由張世傑帶領大部分人員,坐船入海躲避;文天祥則率部分兵力,留在陸地牽制敵人。忽必烈傳令元軍各部,務必將南宋殘餘勢力徹底消滅。

在元軍所部當中,張弘範的隊伍最爲兇悍,對南宋殘餘勢力咬住不放,窮追猛打。張弘範也是漢族人,祖籍南陽,後遷至河北保定。張弘範的父親叫張柔,是保定地區民間武裝的首領,在木華黎經略中原的時候,就投靠了蒙古,成爲漢人世侯。

張弘範在蒙古統治下長大,他長鬚拂胸,風度翩翩,能詩善文,打起仗來卻十分兇猛,被元朝封爲鎮國大將軍。在滅宋戰爭中,張弘範一直充當先鋒,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又要把南宋殘餘勢力趕盡殺絕。

公元1278年,張弘範消滅了文天祥的部隊,文天祥不幸被俘。張弘範勸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卻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後來,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就義。

張弘範消滅了文天祥的部隊,繼續追擊張世傑的隊伍。公元1279年,張弘範率領的元軍,終於將張世傑的隊伍包圍在廣東崖山,南宋殘餘勢力陷入了絕境。

這個時候,張世傑的隊伍還有十萬多人,但戰鬥人員並不多,大多數是朝廷官員、隨軍家屬和自願跟隨的民衆,其中有不少老人、婦女和孩子。這些人明知宋朝大勢已去,卻不肯離散,人人準備爲國捐軀。

張弘範派人勸降,遭到拒絕,於是展開攻擊。張世傑的殘餘勢力自然敵不過如狼似虎的元軍,結果戰鬥人員全部犧牲。陸秀夫揹負八歲的小皇帝蹈海殉國。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被譽爲“宋末三傑”。

剩下的手無寸鐵的朝廷官員、隨軍家屬和民衆,寧死不當俘虜,紛紛跳海自盡,以身殉國,無一人投降。

第二天,戰事結束,風平浪靜,在湛藍的海面上,漂浮起十餘萬具屍體,其中有許多老人、婦女和孩子。屍體連成一片,密密麻麻,一望無際,撼人心靈,感天動地!

南宋終於滅亡了。在中國歷史上,滅亡的朝代不少,但從來沒有像宋朝這樣,慘烈、悲壯和令人敬佩!

張弘範滅掉南宋,大功告成,洋洋得意,在崖山石壁上刻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以作紀念。後來,有人在前邊加了一個“宋”字,變成“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以示諷刺。

南宋是被蒙古人滅掉的,但在滅宋戰爭中起了關鍵作用和立下大功的劉整、史天澤、張弘範,卻都是漢族人。這令人無語,也值得深思。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天下過程中,有不少漢族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出力最大、立功最多、獲得官職最高的,是史天澤。

史天澤爲元立大功

在北方漢人當中,投靠蒙古最早、立功最多、官職最高的,要數史天澤了。史天澤當過元朝的將軍、宰相,出將入相五十年,爲元朝建立和發展做出重大了貢獻,被譽爲郭子儀、曹彬一類的人物。

史天澤是河北永清人,出身於地主豪強家庭。他的父親叫史秉直,是當地民間武裝的首領。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史秉直就投靠了蒙古,北上和林,擔任了大蒙古國的高官。

史秉直有三個兒子,跟隨父親一同投靠了蒙古。其中三子史天澤最爲優秀,他身高八尺,聲如洪鐘,善於騎射,胸有謀略,文武雙全,名氣很大。

父親北上走後,史天澤接替了父親的職務,成爲當地武裝首領。在史天澤的努力下,隊伍很快發展到上萬人。木華黎在經略中原的時候,很器重史天澤,令他鎮守河北一帶。史天澤修繕城池,擴充軍力,體恤百姓,招攬賢士,成爲當時最有勢力的漢人世侯。

在窩闊臺執政時期,大批漢人加入了蒙軍,組成了漢人隊伍。窩闊臺任命史天澤爲大帥,統領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地的漢人兵馬,實力很強。不久,窩闊臺分三路大軍討伐金國,史天澤負責東線作戰,爲蒙古滅金立下大功。

在窩闊臺、蒙哥兩次伐宋戰爭中,史天澤都率軍出征,與南宋軍隊作戰。在著名的釣魚城之戰中,史天澤奉命阻擊宋朝援軍,三戰三捷,使宋朝援軍始終不能靠近釣魚城。

忽必烈在統治漠南漢地的時候,也很器重史天澤,任命他爲河南經略使。史天澤積極支持忽必烈用漢法治理漢地的政策,在河南地區均賦稅、修水利、肅官吏、察奸弊,不到三年,河南大治。

山東地區發動叛亂,忽必烈命史天澤負責平叛。史天澤不負重託,只用半年多時間,就平息叛亂,穩定了局勢。

在忽必烈發動的滅宋戰爭中,史天澤再立大功。他擔任領兵副帥,與主帥伯顏一道,率領幾十萬蒙軍,渡過長江,橫掃江南,最終滅掉了南宋,統一了全國。

忽必烈十分欣賞史天澤的忠心和才能,不斷提升他的職務,委以重任。史天澤先後擔任光祿大夫、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中書左丞相等重要職務。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授予史天澤開府儀同三司、平彰軍國重事,成爲宰相之一。

史天澤是元初名將,他多謀善斷,用兵謹慎,很少打過敗仗,而且主張攻心爲上,力戒殺掠。在滅金戰爭中,有一次攻打真定,遇到頑強抵抗。攻破城池以後,蒙軍將領惱怒,要屠殺居民。史天澤勸阻說:“他們不過是被賊人脅制,何罪之有?”在史天澤的制止下,百姓們都被釋放了。

史天澤不僅軍功卓著,還愛護百姓,他嚴厲約束自己的部隊,不許搶掠擾民,不許毀壞莊稼,不許砍伐桑樹,對貧困者予以救助。因此,史天澤與宋朝名將曹彬一樣,落下了仁義將軍的好名聲。

史天澤出生在金國,長期受少數民族統治,因而正統觀念不強,但他崇尚漢文化,喜歡讀儒家經典,尤其喜愛《資治通鑑》。史天澤通過讀書,領悟了許多處世哲理,遇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史天澤被拜相之後,許多親戚朋友都來祝賀,卻見史府內外寂靜如常,沒有一點喜慶的樣子。史天澤解釋說:“唐朝有個名士,曾經勸誡宰相說,皇帝賜給臣子爵位和權力,是用來幹事的,不是拿來炫耀的。古人的話很有道理,所以,我不敢慶祝。”

史天澤家族是河北大族,長期爲蒙古效力,許多人立有軍功,握有兵權,名聲顯赫。史天澤卻感到不安,他知道樹大招風的道理,於是多次請求忽必烈,取消了子侄族人十七人的軍職,改做地方官員。史天澤還經常告誡族人,要謙虛做人,謹慎做事,遇事忍讓,不要樹敵。因此,人們稱讚史天澤,說他“出將入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

史天澤與其他漢人世侯不同,他們父子從來沒有侍奉過宋朝和金國,而是一直爲蒙古效力。史天澤是忽必烈推行漢治的主要大臣之一,爲蒙古統治中原和建立元朝做出卓越貢獻,也是漢蒙結合的典型代表人物。史天澤活了七十四歲,壽終正寢。

精選8、元英宗推行漢化被蒙古貴族刺殺11、蒙古鐵騎所向無敵19、窩闊臺試行新政18、鷸蚌相爭老三繼位精選9、一個不懂漢話的元朝皇帝16、成吉思汗的皇后和兒子28、再次伐宋蒙哥喪命58、元惠宗先明後暗64、紅巾軍威震天下9、蒙軍南下伐金61、起義具有宗教色彩45、江南反抗迭起精選10、元朝爆發兩都之戰65、徐壽輝摧富益貧31、大蒙古國一分爲五23、窩闊臺征服吐蕃12、忠心耿耿博爾術29、蒙軍第三次西征32、忽必烈建立元朝68、朱元璋勢力崛起6、恩將仇報攻滅汪罕55、權臣控制朝廷14、神箭手哲別6、恩將仇報攻滅汪罕51、南坡之變英宗被殺50、元英宗實施新政23、窩闊臺征服吐蕃5、爲報父仇毀滅塔塔兒精選9、一個不懂漢話的元朝皇帝37、滅亡南宋統一天下32、忽必烈建立元朝49、元仁宗推行漢化7、大蒙古國橫空出世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1、《元史》與《新元史》精選5、大蒙古國與元朝不是一回事42、華夷一統大元朝40、姚樞傳播程朱理學21、聯宋滅金統一北方13、經略中原木華黎54、兄弟相爭弟殺兄24、長子西征橫掃歐洲31、大蒙古國一分爲五38、史天澤爲元立大功44、海外用兵受挫精選3、大蒙古國三次橫掃歐洲20、拖雷離奇去世45、江南反抗迭起5、爲報父仇毀滅塔塔兒4、兄弟反目十三翼大戰36、劉整獻策攻伐江南28、再次伐宋蒙哥喪命精選4、蒙古鐵騎爲何能夠天下無敵新視角讀元史 序言和目錄49、元仁宗推行漢化精選1、一代天驕成吉思汗41、元朝也有“蘇武”13、經略中原木華黎8、蒙滅西夏之戰精選2、大蒙古國橫空出世精選9、一個不懂漢話的元朝皇帝精選7、大元朝爲何屢次對外作戰失敗53、兩都之戰元朝混亂33、士大夫雲集金蓮川21、聯宋滅金統一北方63、韓山童發動大起義精選5、大蒙古國與元朝不是一回事19、窩闊臺試行新政精選5、大蒙古國與元朝不是一回事44、海外用兵受挫53、兩都之戰元朝混亂68、朱元璋勢力崛起46、孫子接了爺爺班4、兄弟反目十三翼大戰36、劉整獻策攻伐江南54、兄弟相爭弟殺兄65、徐壽輝摧富益貧18、鷸蚌相爭老三繼位44、海外用兵受挫5、爲報父仇毀滅塔塔兒精選10、元朝爆發兩都之戰1、《元史》與《新元史》5、爲報父仇毀滅塔塔兒精選9、一個不懂漢話的元朝皇帝43、蒙古諸王叛亂36、劉整獻策攻伐江南43、蒙古諸王叛亂36、劉整獻策攻伐江南47、元成宗守業有成55、權臣控制朝廷60、元末農民大起義精選7、大元朝爲何屢次對外作戰失敗12、忠心耿耿博爾術15、文官之首耶律楚材20、拖雷離奇去世23、窩闊臺征服吐蕃50、元英宗實施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