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西望王師

bookmark

第五倫故意將“右相“空懸,對這個位置有想法欲好好表現的不止是景丹,還有任光。

昨日的軍議,第五倫猛誇耿弇,讓他去做什麼“大包抄、大迂迴”,聽上去蠻新鮮也挺中小耿心意,讓他連未能搶到主攻的怨惱都忘了,但在任光看來,此事頗爲玩味。

“從臨晉之戰起,大王每逢大戰,就頻頻讓萬脩爲主將,一來是看重其較爲穩重,應了兵家的’以正合’,但或也是爲了讓萬脩多立功,好在軍中壓耿氏一頭。”

別看任光平素敦厚,心裡卻對“魏國”的政治勢力有自己的劃分。

“左相耿純自不必說,魏王姻親,左膀右臂。”

“太僕耿弇,定渭北立了大功,拜爲車騎將軍。”

“御史大夫景丹,與魏王相識最早,然卻做過耿氏之臣,與耿伯昭關係很近。”

“還有廷尉彭寵,本是廉丹敗將,爲耿純所救,隨之入魏。”

任光一算,發現有耿氏背景的人,居然佔了第五倫草臺班子的三分之一,比重有些大了,卻又不能不用。

“故而,空懸的右相,應不可能再用與耿氏相關之人。”

所以他猜測,景丹應該會在御史大夫位置上多做一段時間,反觀自己,卻更有機會躋身相位!

和其餘人不同,任光這南陽人孤零零來投第五倫,幾乎沒有任何背景和朋友,看上去是劣勢,殊不知,卻成了他最大的優勢。

再加上他乃是嚴尤舊部,近日第五倫亦得知宛城已陷,嚴尤自盡殉新之事,傷心了許久,還爲嚴尤戴孝,私下沒少找任光談他那位執拗的兵法老師。

孤臣、能說私話、每個提議都簡在王心、不貪權,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放在相位上啊。

當然,這只是任光自己的想法,已使得他做治粟內史工作時,頗爲賣力。

任光聽說過一個漢時故事,那漢文帝剛繼位後,詢問右丞相周勃:“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

結果周勃這大老粗一問三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

而當漢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同樣的問題時,滑頭的陳平明明知道,卻說道:“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

丞相是總大略,而作爲九卿,是負責具體事務,這復了最初名號的治粟內史,其實就是漢時大司農。因爲王莽亂來,“錢”已經幾乎無用,暫時不必考慮,任光需要關心的,只剩下谷了。

目前任光手裡有兩樁大事:秋收事宜和軍糧運輸。

眼下是七月中,再過一月便能割粟麥,而第五倫的計劃是,在秋收前必須拿下河東!

軍糧來源不必發愁,第五倫之所以敢把太倉糧食給常安人分了,是有底氣的。

擊敗田況後,他們在渭河畔華陰縣的京師倉,繳獲了數十萬石糧食,夠大軍吃半年,任光已組織田況的降兵及師尉人力,車載船運,將糧食送到風陵渡、蒲阪關兩處——第五倫已經調撥了參加過臨晉之役的兩萬人過來,各佔一渡口,對河東虎視眈眈。

然而第五倫卻將南方交給萬脩等人,他自己則跑到了相隔數百里的夏陽縣(陝西韓城),眺望對岸。

大河太寬了,非普通水系所能相比,而渡船數量有限,一次僅能送千餘人過去,若頂着敵人主力強渡,前鋒將遭到半渡而擊,仰攻河岸必然損失慘重,若無法建立橋頭基地,便無從搭建浮橋,接應後軍,渡河必將功敗垂成。

而水文條件好,能搭建浮橋,供應大軍渡河的地方,秦、晉之間無非是四處:蒲阪、龍門、風陵渡、茅津。

風陵渡、茅津在渭南,蒲阪、龍門則在河西。

蒲阪是和平時期關中與河東往來的第一選擇,但如今王尋將浮橋燒了,還駐紮大兵防備。

隨行而來的“少師”竇融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職務,更像是第五倫帶在身邊的“顧問”,他說道:“兩百年前,西魏見漢軍集於西河,陳船欲度臨晉,遂以大軍至蒲阪對岸抵禦。”

“而韓信則乘其盛兵蒲阪至時,伏兵從夏陽龍門渡,破其偏師,襲安邑,西魏遂破。”

渡河的工具正由任光、宋弘等人於各地蒐集,陸續送到前線,第五倫聲明什麼都要,除了船隻、木筏外,還讓人以新秦中的法子製作羊皮筏。

而另第五倫最感興趣的,還是當年韓信所用,本地人逃荒用來渡水的“木罌”。

當地人向他展示了此物,利用夏陽附近出產釀酒的大陶缶,用繩子綁在一起,再以木頭夾住,叫作“木罌缶”,這一個罌缻的浮力,可以載重數人絕無問題。

第五倫親自鑽進去試了試,陸地上還好,在水裡時經常得一邊漂一邊往外勺水,除了甲兵和木槳外,還得帶個瓢。因爲形狀太怪,方向也不太好掌握,要是運氣不好,能漂到下游幾十裡去,除非水性好心理素質強的人,否則絕對乘不了。

看來韓信當年的戰略,乃是以“特種部隊”登陸奇襲敵軍後方啊。

但那一仗不太好複製,王尋也不是傻子,那麼著名的戰例擺着,不可能不防,龍門渡亦安排了一支重兵把守,加上其兵力較多,奇襲能否湊效不得而知。

“大王,七月水大。”

有人打了退堂鼓,提議道:“不如入冬前水小些再攻。”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黃河水啊,什麼時候都大。第五倫不同意,綠林已控制武關,其主力隨時可能進入關中,誰知道會不會因爲飢餓對渭北開戰。留給他們的時間,頂多一個月。

而就在第五倫縱馬,帶人沿着河岸巡視之際,卻瞧見水裡有東西在飄。

當然不是王八,而是第五倫剛試過的木罌缶,是從對岸一處無人看守的地方下水,往西岸飄來。

上頭的幾人拼命用小木槳划動,或許是大缶泡水太久開裂,瞧着竟是越往西劃越往下沉,到最後竟沒了影子,只剩下幾個人赤膊艱難遊動了!

好在第五倫立刻讓人划船過去接應,等這些人被救上岸後,爲首的竟是被第五倫西入常安幹大事時,以“傷病”爲由留在河東的魏地舊部,趙尨!

“將軍……大王!”

趙尨全身都溼透了,兩個多月前,第五倫未慮勝先慮敗,讓他帶兩百人找藉口留於河東,奪個小渡口不成問題。

可萬萬沒想到,王尋的大軍竟一口氣開進河東,每個渡口都放了幾千人,趙尨等人頓時沒了機會,今日冒死渡河,卻是要向第五倫稟報河東狀況。

他引着一同西渡,差點被淹死,剛吐了半肚子黃河水的士人過來:“此人名叫楊茂,乃是河東汾陰人。”

這楊茂臉上剛擦乾水,如今卻爲淚所溼,拜在第五倫腳下:“河東人,苦王尋久矣!日夜望大王解救!如久旱之盼甘霖也。”

第五倫來了興趣,讓他慢慢說來。

亂兵害民,乃是新軍的傳統藝能,第五倫在北地所見其沿途作爲,彭寵在無鹽縣所見屠戮,王尋這次進入河東,幹了個遍!

楊茂說道:“王尋控制安邑後,官吏擄掠,士卒姦淫,死者數百。”

“對岸的汾陰也遭了難,爲了搜糧,挨家挨戶勒索食物,亂兵趁機作祟,吾弟與之理論,竟被殺害!”

楊茂所敘述的,第五倫雖有預料,但還是高估了王師的紀律。新室傾覆後的茫然,只能靠燒殺擄掠來發泄掩蓋。河東本是富庶之地,被他們一鬧騰,簡直是民不聊生,不少當地豪強也遭了災,對王尋頗爲不滿——其實王尋或是想長居河東,然而得知新室覆滅後,王尋已經無法完全控制三軍了。只能聽之任之。

趙尨也稟報,在汾陰,有陽泉鄉人張宗聚衆數百人,號稱將軍。

“吾等說之,使張宗舉大王旗號,以安民爲任,短短數日,便得到了幾千人響應,如今王尋正派兵鎮壓陽泉鄉,臣見西岸大軍雲集,特來報訊。”

聽罷後,第五倫只感慨道:“天欲使之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又對楊茂等渡河來投的河東人道:“我興義兵誅暴逐莽,用的名義是‘弔民伐罪’!而今,這口號依然沒變!”

“既然王尋暴虐於河東,我便揮師東向,將其誅殺,還河東人以安寧!”

言罷,第五倫看着趙尨、楊茂笑道:“我大軍不日將渡河,汝等可還敢乘舟過去,爲我聯絡河東義軍響應?”

二人異口同聲道:“敢!”

等第五倫回到夏陽城中後,召集衆人,立刻敲定攻打河東的計劃。

竇融等人都很好奇,第五倫相當於是將整個河岸都走了一遭,他究竟打算何處主攻,何處奇襲?是龍門、蒲阪,還是風陵渡、茅津?

“沒有主攻,也沒有奇襲。”

衆人愕然,第五倫卻道:“其一,王尋麾下兵卒得知新朝覆滅,士氣低落,只能靠屠城虐民來維持;而我軍剛得臨晉大勝,獲得犒賞,加上魏國肇造,人人皆士氣高昂!”

“其二,王尋不得人心,河東從豪強到百姓,皆反抗頻頻,逼得王尋不得不調兵鎮壓,他對河東的掌控,遠不如兩百年前的西魏王豹;而河東百姓盼我相救,許多人甘爲助力,我軍渡前只有三萬,渡過去後,得當地人相助,卻相當於三十萬!”

“王尋之輩,已不再是王師,而是前朝殘匪,吾等,纔是仁義之師,擊之必如摧枯拉朽!”其實第五倫不希望以石擊卵,反而希望對面反抗劇烈點,越劇烈,他越開心,在與兵強馬壯的綠林、隴右角逐前,任何一個練兵的機會都不能放過!

“總之,敵軍防線空隙甚大,兵力強弱不等,防不勝防,我軍一處成功,其他各處即可繼續生效。”

“七月二十日,糾集所有船隻、羊皮筏、木罌,全軍渡河。”

第五倫心意已定,讓人去給萬脩等人下達命令。

“從夏陽到蒲阪,百里之內,處處皆是奇襲,處處皆是主攻!”

……

PS:第三章在18:00(會晚一個小時左右)

第554章 荊襄第87章 假摔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459章 體面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539章 敵手第677章 後翼棄兵第244章 哭,都給我哭!第409章 幷州兵騎第12章 聽取人生經驗第666章 報答第630章 臉都不要了!第623章 山高第540章 倫秀(上)第600章 第五層第197章 冀州亂成了一鍋粥第340章給他一個師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293章 武德第324章 汔可小休第550章 我們聯合第252章 國家怎麼成了這個樣子第561章 武安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643章 懂了第32章 馳名雙標第455章 孤膽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38章 年輕人不講仁德第276章 北狩第445章 陳倉第98章 匈奴漢第142章 反賊何苦難爲反賊第19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642章 三國第79章 遇事不決第649章 兄弟第159章 挑動黃河天下反第700章 致兩千年後的你(大結局)第609章 借問瘟君何處往第79章 遇事不決第667章 蜀中無大將第531章 齊家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386章 亡國第512章 脊樑第209章 你馬第138章 誰是我們的敵人第236章 斧鉞!第246章 南巡狩第75章 地皇元年第557章 還鄉第24章 不舉者有罪第513章 誅莽第449章 中心開花第403章 易姓第383章 長城第141章 三窟第27章 疏不間親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616章 焚書第561章 武安第392章 銜環第110章 跟我上第434章 國野第353章 四靈第258章 飄第286章 過河卒(第二卷完)第243章 好日子第675章 雲夢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95章 那沒事了第576章 斷蛇第164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第289章 天兵第233章 肉食者第430章 東北易幟第478章 溫酒第228章 清君側第593章 常山之蛇第305章 橫跳第79章 遇事不決第411章 真龍不怕火第270章 其血玄黃第434章 國野第420章 北道主人第235章 莫須有第470章 周率第436章 軟柿子第487章 濁流第554章 荊襄第680章 衝舟第579章 飛將第76章 巨無霸第257章 安民第7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第581章 騎步第605章 甩鍋大會第665章 定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