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異端更可恨

bookmark

“請定東京於臨淄?”

青州刺史李忠掃視這篇建言,然後目光看向眼前的商業鉅子,東郭長安。

東郭氏乃是齊地巨賈,依靠上萬煮鹽徒附,在新末成了臨淄實際的掌控者,齊王張步控制青州時,這東郭長安接受了繡衣衛的策反,在魏軍破臨淄時出力甚多。戰後,他也得以躲過幽州突騎對齊地富豪的大清洗,繼續作爲臨淄父老的代表。

在李忠看來,東郭長安能居富而安,不是沒緣由的,這是個極其聰明的人,面對隨時可能將屠刀對準自己的魏軍,東郭長安頗爲大方地送糧,還給耿車騎提供了大批冬衣,面對魏國官吏,東郭長安也不拿自己當地頭蛇,甚至拱手讓出了對他家至關重要的魚鹽產業,令人驚愕地雙手支持魏皇重新將齊地鹽鐵收歸國有。

雖然東郭長安在臨淄依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他甚少插手政事,儘量不與李忠發生矛盾,然而就在第五倫即將巡狩青州的當口,東郭長安卻一反常態,頗爲殷切地來拜謁李忠,希望他能說服皇帝,將東京定在臨淄城。

“然也。”東郭長安說道:“我朝明確五京之制,如今西京、中京、北京皆有,唯獨東、南兩方尚缺。南方吳王劉秀還在負隅頑抗,尚且不論,但魏國疆土已東有東海,青徐兗州皆服,也是時候定下東京所在了。”

李忠肅然婉拒:“定都事大,自有陛下和朝中公卿謀之,恐怕不需東郭先生操心罷?”

東郭長安連忙下拜:“自當如此,但小人身爲臨淄人、青州人,總會不由替這座城郭擔憂啊。”

他擡起頭:“刺史也是青州人,當知昔日臨淄何等繁華。”

東郭長安用頗爲懷念的語氣,追溯起這座大城過去的輝煌:“小人聽儒士說過,臨淄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最盛時有十萬戶!超過了長安!長安才一百六十閭,而臨淄足足三百閭,莊嶽之間,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不僅是人多,還富庶!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蹴鞠者。人人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在這種城郭做商賈,能賺大錢!莊嶽之間,市租千金,正因如此,王莽纔在臨淄設五均司市師。”

“臨淄亦不止於商賈財貨,各地文士也紛紛來此就學,稷門外的學宮,最盛時聚集了二三千人!此乃東方太學。”

李忠也不由動容,他作爲青州人,沒少聽人說起這座城市的往事。

這時候,東郭長安語氣卻變得哀傷:“然而臨淄衰敗了,人口上,休說十萬戶,連戰國時的七萬戶都不曾有,大亂後,僅於四五萬戶。”

“市坊也蕭條,各地裂土塞路,商旅斷絕,臨淄就像斷了水的池塘,慢慢枯掉。”

“最後是士人,哪怕聖天子掃平張步,臨淄那些士人,爲了謀官職,也都往長安、洛陽、鄴城走,不願留在本地。”

“敢問刺史,臨淄何以至此?”

面對東郭長安的疑問,李忠總不能說,是被魏軍幽州兵團給禍害的吧,他們真沒屠臨淄,只對周邊郡縣搶得狠了一些……遂敷衍地甩鍋道:“是因爲王莽亂政,張步佔齊,戰亂所致。”

東郭長安卻有不同的看法:“不然,臨淄之衰敗,早在百年前就開始了。”

他朝李忠作揖,展現出這位商賈鉅子別具眼光的一面:“小人竊以爲,臨淄之所以興盛,不止是此地乃坤德之膏腴,而神舟之奧府,還因爲臨淄是姜、田、劉三姓齊國都城,千年以來,人、財、文皆匯聚於此。”

作爲生意通,東郭長安已經敏銳地意識到,行政中心對人口、財富的聚集作用,以及人口基數上來後,產生的文化輻射效應。

但臨淄作爲齊地絕對中心的歷史,在百多年前戛然而止了。

東郭長安道:“漢初時,因,謀士說齊地乃十二之地,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故使長子劉肥爲齊王,轄下七十二城。”

“然自劉肥死後,齊國便日益分割,先是一分爲三,濟北、城陽封了出去;到了漢文帝時,再分出五國。”

自那時起,臨淄不再是整個青州的中心,什麼膠東、膠西、菑川、濟北各國自有都邑,原本要匯聚到臨淄的人口、財富也分散了,發展減緩甚至倒退,至於王莽的五均六筦和赤眉興兵擾亂青州商道,那只是最後一擊。

東郭長安就像是飄浮在江面上的鴨子,這江水是冷是暖,他總算能敏銳覺察到,這位東郭先生有種預感:

“若再如此下去,臨淄將愈發靠邊,越來越衰敗。”

作爲臨淄大賈,一旦這座城市競爭力不再,他的家族也將走向末路!

李忠聽罷後,卻覺得東郭長安危言聳聽了:“東郭先生多慮了,臨淄,不還是青州刺史州治,本官依然在此辦公麼?”

東郭長安只不好直說,刺史不比郡守,依然是中央直派的監察機構,經常滿州跑,治所也隨時可能挪位置。但一旦臨淄成爲大魏“東京”,就不容易撤銷了。

但見李忠的態度依然持兩可,東郭長安一發狠,說起另一件事。

“近日陛下在曲阜祭拜孔子,定五配享,刺史定已知曉。”

這是轟動天下的大舉動,李忠也是讀聖賢書的,自然知道,但這和東京的選擇有何關係?

東郭長安透露了一件“秘密”:“小人有族人在曲阜,來信說,曲阜孔氏,聯手鄒城孟氏、東武曾氏等配享先賢后人,到處請朝廷大官協助上奏,請陛下將曲阜定爲東京!”

“竟有此事?”李忠一驚,既訝然於東郭長安消息靈通,居然比自己提前知曉,也愕然於曲阜爭爲東京,他不是第五倫鐵桿心腹,不清楚皇帝心裡的小九九,只下意識覺得,曲阜依靠“儒家聖地”的身份,確實很有機會。

“千真萬確!”東郭長安痛心疾首道:“李刺史,若曲阜真定爲東京,恐怕在大魏,臨淄、齊地,就要一直被曲阜、魯地壓在頭上了!”

這句話對李忠這齊地人而言,出奇地有效,要知道,齊、魯後世同爲一省,不分彼此,但在漢新之際,卻完全是兩碼事。

兩地的恩怨情仇,還得追溯到遙遠的西周,大分封時,姜太公封到了齊國,他僅僅之國五個月,就向主政的周公彙報政務,周公問他爲何如此之速,姜太公說:“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故疾。”

而周公的長子伯禽封到魯國,三年後纔回西邊稟政,周公問他爲何如此之遲,伯禽言:“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

於是周公斷定,魯國以後一定會北面臣事於齊,因爲政治不簡約不平易,百姓就不會親近;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歸附。

果然,整個春秋時代,魯國基本都被齊國按着錘,一直劣勢,國君被齊國綠了都不敢吭聲,只勉強維持不亡。

春秋戰國是結束了,但齊魯兩地的樑子卻在學術上被繼承了下來,漢儒最大的兩個流派,一個叫“齊學”,以公羊派、齊詩爲代表,另一個叫“魯學”,以榖樑派、魯詩爲代表。

兩派的風格也和古時齊魯兩國氣質相似,一個善於吸收,所以齊人董仲舒納陰陽五行,搞天人反應,甚至大興讖緯預言,而魯學則更厚重保守些。齊學恢奇,魯學平實。齊學流於怪誕,魯學流於訓詁,各有優劣。

兩家從漢武帝時代就此消彼長,因爲漢武討厭魯學的古板,遂有董仲舒、公孫弘帶着齊學大盛,一舉佔據了官方學說位置,往死裡打壓魯學。但到了漢宣帝時,形勢爲之一轉,漢宣喜歡魯學,石渠閣之會,從裁判到評委,都是魯學的人,於是春秋榖樑傳被立爲官學,齊學中衰,慘遭魯學痛擊……風水輪流轉,到了王莽之際,齊學靠着擅長陰陽讖緯,又狠狠搞了一把魯學,逼得魯地不少大儒也開始鑽研圖讖。

異端往往比異教更可恨,學術鬥爭,與政治、軍事鬥爭一樣殘酷,廝殺百餘年後,齊魯恩怨未消。

李忠學的是《齊詩》和《公羊傳》,妥妥的齊學後輩,對於站在商業、經濟角度幫臨淄爭東京,他沒多大興趣,可一聽說曲阜那羣魯學異端也摻和了進來,李忠頓時就不困了!

啪!李忠一拍案几,頗爲爽快。

“這東京,青州爭了。”

……

第五倫前腳才忽悠了曲阜的力請,卻不知臨淄也已摩拳擦掌準備加入爭奪。

魏皇陛下現在也顧不上理會齊魯之間的千年宿怨,他更關心的,是別人家的定都問題。

武德四年(公元28年)四月中,第五倫的御駕已駛出泰山丘陵,進入青州地界,卻停了下來,因爲繡衣都尉張魚從南方匆匆趕來,向第五倫稟報要事。

“劉秀這就反攻淮北了?”第五倫之所以在東方盤桓不返,就是擔心劉秀殺了回馬槍,自己在這邊的話,尚能就近處置,大不了再和劉秀在兩淮打一仗。

“雖有小股吳軍襲擾,但淮北尚安。”張魚稟報:“是關於劉秀遷都一事。”

第五倫頓時來了興趣,他早在曲阜期間,就聽說劉秀大搞讖緯,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腳,被國內的懼戰派羣起上奏,希望他遷都江東金陵邑……

“劉秀完了。”乍聞此事時,第五倫差點笑出了豬叫,一旦劉秀應承下來,就意味着失去北伐的心氣,國內的北伐派一定會大失所望,偏安江東,只是慢性死亡。可一旦拒絕,則又會讓偏安派心懷不滿,總之,一場分裂已在吳漢內部醞釀。

所以他頗爲關切劉秀的抉擇,遂急問張魚:“劉秀答應遷都金陵了?”

這是最壞的選擇,第五倫不覺得劉秀會這樣愚蠢。

果然,張魚搖搖頭,第五倫遂笑着再猜:“如此,果然是東施效顰,學予設五都,維持江都不變,而以金陵爲陪都麼?”

這是第五倫設身處地替劉秀想出的辦法,豈料張魚依然搖頭,這就讓第五倫更加好奇:“劉秀究竟如何迴應?”

張魚奉上詳細奏報:“三月時,劉秀下詔,說先前所定江都,如今所居金陵,皆爲臨時行在。”

“而大漢過去,如今,往後,都只有一個京師。”

“那便是舊都,長安!”

第五倫的笑容慢慢收斂,變成了驚訝,然後又化爲讚歎。

“既移駕金陵,安撫偏安一派,又聲明唯一京師乃是長安,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之心仍在,激勵北伐一派。”

“好個劉秀!真是踩雞蛋的高手!”

第321章 待到秋來九月八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44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第630章 臉都不要了!第157章 真·秀第347章 衝就完事了第526章 天命之子第622章 吾愛吾師第397章 樹倒猢猻散第507章 雙兔第304章 五等第371章 馮衍第649章 兄弟第276章 北狩第126章 南下第641章 他跑我就追第556章 窺天第653章 砍頭第499章 強渡第83章 砰!第697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465章 這裡面水很深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524章 老友第468章 祁山第457章 今日長纓在手!第152章 俺也一樣第143章 驚弓之鳥(求月票)第202章 一方有難第196章 攘外安內第568章 南巡第127章 你攤上大事了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420章 北道主人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586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563章 惡手第350章 他年我若爲青帝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225章 五第551章 戰爭使者第94章 千里馳援第348章 關門大吉第178章 馬已經服第30章 新朝雅政第34章 大學城第431章 不作安安餓殍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587章 還有一點想笑第551章 戰爭使者第412章 抓大放小第130章 過去我沒得選第301章 退婚第287章 甕中捉鱉第627章 千里之堤第504章 飛天第62章 降奴服於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343章 六郡皆良家第660章 凜冬將至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249章 運輸大隊長第456章 謀刺第490章 禹跡第210章 這河裡第612章 每與倫反第297章 第五漢第162章 赤眉第211章 改變第144章 我到河北省來第130章 過去我沒得選第41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120章 天下亂第43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第78章 陰兵借糧第69章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第631章 竟敢弒主!第485章 鬼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209章 你馬第234章 把腿接上第311章 數奇第150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第464章 我成替身了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283章 借劍第25章 明明是我先來的第665章 定軍山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695章 十二年之夢第260章 不中第490章 禹跡第370章 大不了從頭再來第93章 橫刀立馬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147章 要文鬥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700章 致兩千年後的你(大結局)第621章 但我大受震撼第346章 貴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