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割裂(二)

第1024章 割裂(二)

朝堂上發生的這一幕,其實說明了一件事,大順的內部已經割裂了。

不過從大順開國之初就是割裂的,皇帝也壓根不準備彌合這種割裂。

相反,還想要搞兩個政府,自己居中調節把控權力,通過互相的割裂來達成平衡,皇權做超然仲裁者。

這源於大順開國之初選擇的制衡政策,並且將皇帝自己的思維都制度化了。

然而,實際上這種割裂遠比皇帝想象的更爲複雜。而且絕對不同於開國時候故意留下的那種牽制科舉官員的割裂。

形似,神不似。

蘇北的事已經發生,人也槍斃了,道德上的“屎盆子”也扣下了,人也不可能再活過來了。

但這一切只是個開始。

要均田,要填補鄉紳被幾乎一網打盡的鄉村,要提升那裡的組織力爲後續的淮河二期工程和新海堤做準備,這都需要人才。

但這些人才,有着非常尷尬的地位,所以不太好選。

皇帝選拔的地點,選在山東登州府。

此時的山東登州府,許多年輕人都在朝威海、即墨等地行進,他們要參加一場考覈和選拔。

登州府是劉鈺起家的地方。

伴隨着海運興起、對日對朝鮮貿易的深入,登州府逐漸興盛起來。威海港、青島港,都伴隨着海運而發展起來,更成爲了大順移民遼東的重要中轉站。

之前在這裡的新學體系,也逐漸建立了起來。

朝廷並不撥款,這是原則問題,有錢撥款搞新學,沒錢建官學儒學?

好在劉鈺靠着自己的錢撐着,又藉着海外貿易的捐助,登州府的新學體系已經漸漸成型。其實一年也花不了幾個錢,全國性的義務教育搞不起,一縣一府的還是搞得起的。

考不進軍校或者科學院的話,剩下的人主要就去一些專科類的學校,主要學航海、會計、貿易、外語、農學等。

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逐漸發現了新學畢業後真能找到工作,這新學也就漸漸振興了。

朝廷是不承認新學學歷的,而且新學學的這些破玩意兒也確實沒法參加科舉。

是以,前期只能以管一頓午飯的方式,吸引底層百姓讓孩子來學。

而且十四歲之前就要分流,因爲十二三歲已經能幹活了,百姓家裡不可能白養一個脫產的勞動力。

也就是這幾年新學漸漸體現出了好處,不管是出海還是去外面闖蕩,朝廷不認新學學歷,那些公司和海商卻是認的。

是以這幾年學習的多了,覺得是條出路。

再不濟,還可以去學接牛痘之類的,混口飯吃就比在家裡種地要輕快些。

這裡不比松江府,松江府的主流文化,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那是主導。

而這裡,則是“中產”文化,主流審美是要有“一技之長”,而不是“一夜暴富”。

會日語是一技之長,會法語是一技之長,會算賬是一技之長,會種地也是一技之長。

此時,因爲海運而興起不久的新港青島,幾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在那討論着前幾天朝廷貼出的佈告。

朝廷要招募一些人前往蘇北。

然而這份佈告,並沒有想象中那般受到歡迎和追捧,雖然這是正兒八經的朝廷文告。

人羣裡的一個年輕人嘀咕道:“人都說,這學新學的,一流的去科學院,二流的當軍官。咱們是一去不得科學院,二考不進軍校。”

“可說起來,有個屁用啊?”

“就算考上科學院,那也連個賜同進士出身都沒有。別說賜同進士出身了,連個同舉人、同秀才都沒有呢。”

“如今朝廷就要選人去蘇北,我反正是不去。”

“一個月就給二兩銀子。人家那邊的墾殖公司,學農學的,若是考覈合格,直接開價四兩一個月,日後還有升職。”

“朝廷就給二兩銀子不說,幹一輩子也就是個村吏,根本不能升。但凡能去公司那邊,或者去蝦夷、去南洋,誰去朝廷那邊?”

他在這一頓謗議朝政,旁邊的同窗也跟着附和。

“說的就是呢。京城也有學新學的,可是好地方都是先緊着他們,怎麼還不謀個差事?一個月二兩銀子去蘇北那鬼地方,京城可是沒人去,這不找到咱們這來了嗎?”

“反正我是先去公司那邊,要是考不過,再去朝廷那邊。”

“去朝廷那邊幹,這輩子就完了。反正是沒啥希望了。”

希望二字,在中產的文化裡,是有神性的。

而朝廷是一點不給這些人希望,因爲根本不承認新學學歷,並且絕對不能當官。

告示上說的沒那麼明白,但看的人都懂,真要去了,這輩子也就那樣了。

這邊學新學出身的,但凡學的強點,能進專科分齋學校的,就不可能留在家鄉。

留在家鄉只能吃屎,或者去當個義學教師。

或者是去蘇南,或者是去海外,或者是去南洋,總歸都比在家裡強。

新學出身的、這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或者說是從劉鈺在登州練兵時候出生長大的第一批新學學生,已經完全和過去的大順割裂了。

這是一種人爲製造的身份標籤的割裂。

學儒學的就是能考科舉,而他們就算考進科學院最終當個院士也連個同進士出身都沒有。

學儒學的是正統學問。

而他們則是旁門左道、雜學、奇技淫巧學問。

某種程度上講,他們和那些良家子學的也差不多,但區別是老五營兄弟的後代,那是大院良家子,是大順皇室的基本盤。

不可能把良家子佔着的缺給這些人空出來。

所以這些新學學生,既不屬於儒學讀書人,也不屬於封建皇權附庸的良家子階層。

伴隨着蘇南資本集團的崛起,對於一定學識、一技之長的“中產”的需求,又在二十年間逐漸造就了登州府年輕人的依託於經濟基礎的中產文化。

文化上,實際上也已經割裂了。

耕讀傳家還是一技之長闖蕩天下?

仁智禮儀信?還是撕開溫情脈脈的面紗一切向錢看?

是收地租放貸?還是靠自己的一技之長謀生髮財?

是封建等級不可逾越?還是先秦異端學問裡的不論出身選其賢才百工奴隸亦可爲相?

共同體的塑造,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只是進行的太過隱秘,朝中無人察覺。

這些新學年輕人聚在一起,說一句“海上航船會先看到桅杆”,大家便會會心一笑。

說豌豆,會心一笑。

唱一句“揹着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打”,也是會心一笑。

通識課本的標準化註釋、笑話、童謠、哼哼的歌曲、幾乎一致的上下課鈴聲、被塑造要求喊的老師好,等等、等等,也都塑造了他們相同的記憶。

塑造出了一個被邊緣化的、文化上的詭異共同體。

當然,這個詭異的共同體人數並不是很多,相對於大順的總人口,微不足道。

而且這個詭異的共同體是不學政治的,只學思想品德,也就是各類經書。

不過,問題就在於他們認字。

而大順的印刷術,是可以印小冊子的。

識字是基礎,這也是爲什麼後世那段混亂而充滿希望的歷史中,起義的指揮部會在商務印書館。

如同中國特殊的手工業基礎,手工紡織業,紡死織不死,女性骨幹基本都是某“紗廠”而不是“布廠”出身的一般。

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此時這種劉鈺悄悄挖好的墳坑,朝廷並不能感受到多危險。

皇帝隱約能夠感覺到這些新學學生的危險,但也只是覺得危險出自於科舉不承認他們的學問不能當官而已。

總體上,對此時的大順朝廷而言,這些新學學生還算是利大於弊,應該還是利遠大於弊的。

一來軍隊和科學院,吸納了一流人才,收編爲朝廷這邊的人。

二來蘇南地區的工商業發展、海外開拓,容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人數本來也不甚多,上升期內最多也就是發發牢騷,並不會出大問題。

相反,皇帝想要用什麼人的時候,還能從這些新學學生裡挑。

蘇北那種村吏的活,京城的那些人是不可能去的,給的太少。

在京城怎麼不謀點事做。自然只能從這種給二兩銀子就願意去農村的地方,招人了。

缺了這些人還真就不行,幾縣鄉紳被殺了個精光,總得有人去基層,皇帝也要嘗試一下史書中神乎其技的秦時組織模式。

至於那些地方派科舉秀才,肯定是不行的。

一來年紀小的吧,還有希望,說不定下次就中舉了;年紀大的,都能年年參加考試,那能爲那二兩銀子就去農村?

再者他們也根本不懂一些學問。

於是,在登州府,就出現了這樣的奇聞。

公司和朝廷幾乎同時在招人,而奔赴過來的年輕人,先去公司那邊,實在沒選上,才跑到朝廷這邊來。

朝廷反正也不在意,一二流的人才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中,都在對外擴張帶來的紅利下,以不佔據科舉官缺爲前提,擠進了體制內。

去蘇北鄉村的,能識字、能集中培訓一段時間就能上任、能收稅、能組織民力將來修淮河修海堤,也就夠了。

呼啦啦撿了公司的剩,招募考覈了二百多人。

皇帝心裡早就算過,實在大賺。

二百多人,就算再多發點錢,一年不過六七百兩銀子。

散佈基層,提一提稅率,除掉了中間商,將來修了淮河灌溉區土地產量增加地等畝稅也往上一提,如何不比五百兩銀子要多?

選拔完畢,也不用到處走,直接在登州裝船,送去海州。

在海州那邊,由劉鈺主持,進行短期的培訓,然後上崗便是。

(本章完)

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1076章 爭功(一)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80章 開個小洞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861章 哄一鬨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443章 誘降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285章 黃淮患第712章 反擊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84章 請別死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725章 殺心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441章 分歧(七)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197章 活路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885章 縣令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1049章 坐莊(上)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795章 南巡意第205章 入營第184章 備戰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421章 混亂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422章 突入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439章 回援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568章 英國是講法律的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77章 入吾彀中第6章 邀請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58章 無解的貿易逆差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