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

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

至於此時,權哲身爲什麼要假裝自己姓趙、又爲什麼會趕上這一次海難,這就要從劉鈺伐日本、租釜山、開埠仁川、一直到猥瑣而又無恥手段的《皇明通紀》導致的朝鮮國文字獄事件說起了。

雖然稻米外流、傳統社會瓦解等現象,不是第一天出現的。

在大順伐日之後,其實就已經出現,且不斷衝擊朝鮮國的舊體系。

但幾年前的仁川開埠,終究不同。

之前釜山開埠……有影響,但對朝鮮朝廷和門閥的影響不是非常巨大,衝擊也沒有這麼立竿見影。

政治鬥爭的失敗者、朝廷的邊緣人,纔在南邊混。

那裡之前有對倭貿易,本來就有一定的商業基礎。

很容易就轉向了工商業貿易,無非在釜山做買賣的對象從日本變成了大順;貿易額在不斷增加,溫水煮青蛙,影響不那麼立竿見影。

但在邊境搶參殺人事件導致的仁川開埠後,問題就真的是立竿見影了。

仁川距離漢城太近了,朝鮮“京”畿圈的範圍之內,是保守派士大夫的大本營。

開埠的衝擊,直接導致了漢城周邊地區的農村舊經濟瓦解,土地兼併、苛捐雜稅、舊田制破壞、民不聊生種種問題。

大量的文化人、兩班貴族、又無法進入核心層的被門閥排擠的士大夫,親眼目睹了舊時代的毀滅,開始思索朱子學的種種問題。

李瀷李星湖,是在大順租佔釜山導致的緩慢影響之後,就開始反思,創立了實學學派的。

這些經濟基礎之外,還有個更直觀的因素。

朝鮮不是文化母國,中國的傳統是自我演化自我發展的,朝鮮這種次生文明只能跟着文化母國走,傳承文化母國的一部分。

其社會結構,也使得沒有新思潮出現、甚至包括對宋明理學反思的基礎。

所以,聞見孤陋,所知者惟宋學耳,少有不同之行,則看作天地間大變怪。

而這種情況下,伴隨着仁川開埠,經濟影響在不斷持續,對士大夫階層衝擊最大的、最直觀的,恰恰是宋明理學之外的書籍。

經濟上的影響,還得自己思考。

哪有識字階層直接看書,影響的快捷?

不只是各種學派的反思、爭論這些學術上的東西。

包括小說、雜記、小品文、諷刺短篇……甚至市井金瓶梅、燈草和尚之類的東西。

朝鮮之前的小說,都是貴族小說,識字的都得是兩班貴族。

寫小說的目的是爲了“文以載道、勸善懲惡”,鼓吹三綱五常、倫理道德這些東西。

可新興的這羣人,或者說仕途上不如意的讀書人,會看這破玩意兒嗎?

商品經濟伴隨着大順經濟侵略而發展,舊時代瓦解,新的經濟基礎下,人們願意看那些以過去綱常爲內容的小說嗎?

朝鮮寫小說的,都是些什麼人?

比如《玉麟夢》的作者,劉鈺還在黑龍江和羅剎人打仗的時候,人家就是朝鮮國的狀元及第了。

大順寫小說的,都是些什麼人?就不說寫個小說都得用筆名丟不起那個人,哪個狀元去寫這玩意兒?

一個是貴族圈子的“文以載道、勸善懲惡”。

另一個是市井文化,媚於工商市民。

一個是貴族教士範兒。

一個是市井風俗範兒。

於是,大量的中國市井小說,飛也似地流入了朝鮮。

看完了之後,肯定要學習大順這邊市井小說、短篇筆記的風格。

諷刺味學了個六七分,以至於出現了諸如老虎說儒生臭不屑於吃、士大夫見到寡婦便不勝技癢之類的朝鮮本土諷刺短篇。

然後大順的儒學思潮反思變革也傳入了朝鮮,直接挑戰了朱子學的正統地位。

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皇明通紀》關於李成桂的爹到底是誰的事件之後,朝鮮國這邊不只是禁絕了《皇明通紀》這一本書,而是直接把大順這邊傳過來的小說、小品、雜記、爭論之類的,全都禁了。

藉着這場蚊子獄,也展開了“文體反正”運動,刊行編纂《朱子選約》、《通鑑綱目講義》、《明太祖六諭註解》等等書籍,以此爲正。

相應的,朝鮮國的儒生出海、前往大順,也受到了嚴格的控制。

私自前往,鬼知道會學到些什麼東西。歷史上正兒八經的使臣,絕對的朝鮮朝廷自己人,根正苗儒,就去了趟京城,回來直接轉信天主教了……

對朱子學的反思,其實對大順來說,尤其是藩屬體系來說,某種程度上算不上個好事。

至少在儒家文化圈內,朱子學憑藉着道德主義和半宗教化,是在這個“天下”範圍內普遍適用的,是叫人失去自我的宗教學問。

而諸如葉適、陳亮那樣的學問,會導致民族覺醒,甚至導致天下體系的瓦解。

甚至開始思索“我是誰”。

但大順已經走到這一步了。

李星湖等人,也切身感受到了朝鮮國出了問題,朱子理學和性理學這些東西,空談扯淡,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

尤其是朝鮮國的底層百姓,受着本國封建貴族和大順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真的已經快要到民不聊生的階段了。

這種情況下,要是沒有有識之士站出來,那纔是怪了。加上朝鮮的黨爭激烈,一羣讀書人又沒有做官機會,這更是加大了反思的速度。

小國不大,經濟基礎又不像大順這麼多樣化——別說大順這麼大,西北東北東南的區別,單單一個蘇南、蘇北,基礎完全都不同——這種情況下,怎麼辦?

顯然,向文化母國尋求答案啊。

在《皇明通紀》文字獄之前,李星湖已經看到了大順這些年的各種書籍,並且發現自己琢磨的這一套東西,大順這邊早就有人琢磨過了。

那麼,大順到底什麼樣?

朝鮮面臨的這些問題,尤其是舊時代的劇烈瓦解這樣的問題,大順有沒有?

有的話,又是怎麼挺過來的?

原本的歷史上,伴隨着《七克》等天主教書籍的傳入,星湖學派的一部分人試圖從基督教中尋找答案。

現在,大順本身是禁教的,而且是嚴格禁教的——有些市井小說也禁,尤其是滿篇都是嗯嗯、啊啊、亂戳之類詞彙的那種,但這種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和手裡拿着天主教書籍可絕對不是一個概念。

禁與禁,是不同的。

更關鍵的,是因爲劉鈺的出現,導致了大順非常順滑地完成了“西學”與“實學”的切割。

天主教傳教士,不再壟斷科學和數學學問,大順因爲劉鈺的出現而做的這一次“實學”和“西學”的切割,十分完美。

但是,朝鮮國是沒有做這個完美切割的。

或者說,其立國基礎,以及必須執行的“事周”主義,是沒辦法做完美切割的。

最簡單一點,天文學傳入了朝鮮,直接導致了很多人知道,原來地球是圓的、原來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甚至還有更廣闊的宇宙的概念。

由天文學引起的對朱子學一整套倫理體系、綱常體系的瓦解,以及朝鮮國自身定位問題的思考,每一項都是滅頂之災。

李星湖的弟子們,幾乎是迅速分化成了兩派。

其大弟子、星湖學派分裂成左右兩派的關鍵人物安鼎福,歷史上就說過【吾黨小子,平日以才氣自許者,多歸新學。謂之其道在是,糜然而從之。然而黨議橫流之計……】

就是說,星湖學派的少壯派,全面反朱子理學,接受新學、實學。

安鼎福就警告權哲身,年輕人不要太氣盛,你們這麼搞,是要把整個學派都搞死的。

黨爭這麼嚴重,到時候,政敵會說咱們整個星湖學派,都是異端。咱們就要在黨爭中,遭到政敵的打擊,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啊。我不能這麼袖手旁觀。

權哲身等少壯派,則認爲,不氣盛那還是年輕人嗎?跟你們一樣,暮氣沉沉,各種妥協,搞得東不像東、西不像西?

現在國家已經在毀滅的邊緣了,再不銳氣一點,就全完犢子了。

這也導致了歷史上的星湖學派分裂,因爲黨爭太烈,不想讓整個學派受到影響,就必須做出切割,踢出少壯派,甚至幫助政敵搞清黨。

實學派的黨爭政敵,甚至直接警告過安鼎福:權哲身是聰明人,而全國這樣聰明人的十之七八,都已經被異端邪說所蠱惑,都開始搞實學,背棄朱子學,這是即將發生白蓮、黃巾之亂的前兆啊!

這大帽子一扣,誰扛得住?聰明人都去當異端了,這是要幹啥?

而在此時的歷史中,伴隨着《皇明通紀》文字獄事件,以及引發的“文體反正”運動,使得星湖學派早早做出了抉擇。

李瀷自己在研讀了大順這邊流傳過來的書籍後,也做出了清醒的判斷。

大順能搞實學的本質,是開國之初,鑑於前朝教訓,以勳貴和良家子來平衡科舉文官,搞出來了一套武德宮內的實學體系,包括幾何學、天文學等等,這都是有基礎的。

大順沒有實質意義上的黨爭,因爲不過都是皇帝的棋子。

實學不是儒家自己搞的,所以也就不存在學派黨爭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大順的實質,是皇權和士大夫文官之間的角力。

這不是黨爭。

但朝鮮國是不同的,朝鮮國不能像大順一樣搞出來一個依附皇權的軍事集團,所以只能以黨爭的形式出現。

那麼,朝鮮能全面學大順嗎?

廢話,當然不行。

大順周邊全都是潛在敵人,羅剎、準噶爾、緬甸、雪山、西域、日本、南洋,自然可以保持一支有意義的軍官團,作爲皇權的統治基礎。

然而朝鮮弄出一個專業的軍事勳貴集團,是想幹啥?是準備跨過鴨綠江啊,還是準備收復釜山港?

自衛?千秋僭越一朝稱臣之後,周邊有啥威脅?西洋人的軍艦,連馬六甲都過不了,你搞軍事勳貴,不是準備“帝出乎震”吧?

真搞這種軍事貴族的制衡和加強王權,宗主國就會第一時間支持士大夫,換個人上去當朝鮮王。

那麼,完全文官體系的朝鮮就陷入了一個怪圈。

不搞實學,朝鮮肯定要完,全面的農民起義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搞實學,必然黨爭。

黨爭,激進派必然被毀滅。

所以,星湖學派必須自己搞清黨,把學派中的激進派,全都扔出去。

但,不管是李瀷還是安鼎福都明白,激進派纔是最後的希望。

所以,李瀷提出,讓激進派的弟子,去大順看看,去哪裡尋找儒學的答案。

去看看真正的大順,是怎麼解決這一切問題的;去學習那些真正的實學學問;去利用大順那邊現成的儒學改革派學問,尋找自身的救國之路。

學派內的溫和派、和稀泥派,堅守本土,以黨爭對黨爭,不要讓舊黨趕盡殺絕,保持朝堂上的力量。

而激進的少壯派,走出去,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因爲下一場黨爭即將到來,這幾乎是朝中的共識了。

又因爲《皇明通紀》文字獄事件,導致了朝鮮王朝對於走到外面去看看這件事,極端警惕,走正常路線是不可能的。

所以,權哲身等星湖學派的少壯派,只能通過偷渡的方式——一般來說,是在仁川、釜山等地的大順商館的夥計,若有病死,則頂替身份,乘坐貨船前往大順。

這是有專門產業鏈的。

一些幹這一行的大順蛇頭,直接花錢買命,故意弄死一些人,空出來身份賣錢,也算是大順特色的死魂靈了。

花得起錢潤大順的,最起碼都得是士大夫,錢還是出得起的,有買賣就有殺害。底層也不是沒有跑的,但都是做奴隸,去種植園,或者自發過江去東北種大米種黃豆。

至於爲什麼這麼順滑地思變,因爲大順是文化母國。

文化母國的自發變革,作爲藩屬,自然毫無滯澀地一部分有識之士會選擇去學習。這和西洋入侵還不一樣,至少對朝鮮國來說,很不一樣。

權哲身就這樣,乘坐了黑船,然後出了事,以自己頂替的姓趙的身份,來到了這艘客船上。

他的第一個目標,不是去看看已經變革的松江府。

而是去往淮南。

因爲大順的實學派、泰州學派的殘餘、顏李學派的南傳弟子等,在鹽政改革中,合力買了淮南好大一塊地。

希望依靠鄉約、學校、道德、倫理、分齋教育、教化、愛,去嘗試一條和劉鈺改革截然不同的復古三代的道路。

對李瀷而言,那纔是自己人,纔是最值得去看看的地方。

(本章完)

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39章 心思不純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991章 煙幕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92章 欽定?第1002章 獻禮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574章 領導權第262章 紙老虎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379章 凡爾賽和約(六)第973章 名與實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850章 誤解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422章 突入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379章 四宗罪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987章 止步(下)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717章 臀與腦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934章 覺醒(六)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245章 垂釣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338章 下心毒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477章 四凶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3章 出事了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733章 朋友第153章 鎖國第477章 四凶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57章 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