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

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

反正情況就這麼個情況。

東北豆產區種不了棉花,又是人均需棉需布量最高的地方——淮南鹽工可以赤着,光腳,不穿褲子;東北最起碼也得有雙棉鞋、有條棉褲、有個帽子有身襖。這不是“節省一下、剋扣一下”就能節省得了的,哪怕那些圈地種豆的資本,也得保證幹活的勞力在冬天活着。

南洋種植園倒是熱,但赤膊是溫帶的特權,熱帶種植園幹活,也得穿衣服,否則也容易死。包括且不限於中暑、蚊蟲、叮咬、嚴重曬傷等等。

河北地區倒是有可能種棉花、興紡織,暢銷於關東、蒙古、河南。但大順馬上就要打印度了,河北種棉花搞紡織是沒戲了,除非這邊的紡織業吃不下了,纔有可能把棉花漏到華北平原。

廣東從地理和海運上,棉紡織業似乎也有可能大發展。

但廣東被劉鈺坑的不輕,現在正忙着擦貿易中心北移之後的一腚屎,珠江航運、五嶺古道運輸業、粵錦原材料湖絲被蘇南壟斷不再南運,絲織業崩潰,一大堆的麻煩事呢。

隨便來幾波起義,殘餘的資本肯定如被劉鈺故意坑的揚淮資本一樣,逃到蘇南、上海。

畢竟資本長腿。

是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倒是也不用擔心江蘇模式失敗,從而被打臉。

權哲身在被震撼之餘,也想過,這裡畢竟不是江南。

這裡已經如此,江南又將如何呢?

激動與震撼之後,權哲身忽然想到一個問題。

既然這邊的日子看起來挺好過的,那爲什麼孟鬆麓等人搞的鄉約村社嘗試,說不甚成功呢?

這邊都能過好,那邊爲啥就過不好?

這個問題一問出口,孟鬆麓略微愣了片刻,最後給出了一個頗具改革多年後的蘇南特色的回答。

潛移默化多年,一些經濟上的思路,還是很清晰的圍繞着劉鈺的那一套東西。

“資本不足。原來交通不便。”

“現在運河修好了,水利、海堤等基本完工。最難的日子挺過去了,但是現在欠了大筆的錢……我們沒完成原始積累,在阜寧到南通的運河修通、基建打好後,誰都知道馬上就要變好了。但所有肯借錢給我們的,都要求我們拿土地作爲抵押,爲了將來收地。”

“這裡村子裡的人,是男耕女織,但又不是男耕女織。織機不是她們的、棉紗不是他們的、織出來的布也不是她們的。”

“所以我說,這是男耕女織,但又不是。” wωω.tt kan.C〇

“這裡的基建,是漢時孝文帝時候完成的。這苦,是孝文皇帝時候的吳人吃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而從阜寧到南通的基建、海堤水利等,要我們自己承擔,前人沒留下什麼。我們當初只顧着圈地大小,圈了24萬畝,資本不足,之後的基建中元氣大傷。”

“等着基建完成,運河修通,也沒錢去買鐵輪織布機。”

“興國公的產業扶植低息貸款,審覈嚴格,他直接出面給否了,堅決不貸給我們……”

說到這,孟鬆麓心裡也是有些不爽,覺得這就不公平。

那些在蘇北地區圈地的資本,就不需要考慮自我積累的問題。

靠着海外貿易、鹽業利潤等早早完成了原始積累,不管是水利還是海堤運河,都是前期投資,賠錢貨。

可人家賠得起啊。

撐過了基建運河這段時間,眼看着淮南的圈地棉田就要起飛。

南通地區的紡織業資本,也會沿着阜寧到南通的運河,一路北上,不斷滲透瓦解,將更多的運河沿岸的男耕女織,變成現在這種奇怪的男耕女織模式。

當時鄉約村社的嘗試,就是復古制的。

是均田授田的,要靠程廷祚提倡的“泛愛”和儒家的家庭倫理爲單位,靠鄉賢鄉約爲基石,泰州學派當年的聚合會爲模型,搞出來的一個四不像的東西。

如今到了這一步,下一步該怎麼走,摻和進來的各個學派之間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就拿現在權哲身看到的這個村落裡的情況,沒被趕走的,留在村子裡的,還有四百多戶,這是個大村。

全村涌進來六百多臺鐵輪織機,但這些織機都不是村民的,而是資本的。

靠村民自己買,猴年馬月能買到?

程廷祚不是沒考慮過,讓鄉約村社的各家出一筆錢,買幾臺織機。可這個想法有很大的問題。

織機買回來,歸誰?

收入歸誰?

布是內部用,還是去賣?

織布的人,得多少錢?

各家各戶是獨立的家庭,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出現諸多矛盾。

有部分復古派說,不如仿照明初模式,搞匠戶制。鄉約村社出人,做專門的匠戶,每個月完成一定數量的織布量。

但這個想法提出來,在內部就被否了。

當初一激動,圈了24萬畝土地搞嘗試。

稅照常繳。

水利工程的費用,照常出。運河挖掘,也是蘇北圈地區按照圈地數出三分之二的錢,禁止商業資本投資防止日後收過水費。

激動之後,處處缺錢。

而且在阜寧到南通的運河修成、淮南圈地基本全面完成之前,松江的商業資本也壓根不想給他們貸款。

抵押物是有的。

但是,這抵押物純麻煩。

墾荒公司可以貸款,而且貸的很方便,因爲地是墾荒公司的,上面幹活的是僱工。

真要是收地的話,直接收地,自己經營就行。

而這個鄉約村社,是授田於民,使得制民恆產的。

當初淮南圈地的時候,因爲鹽戶產權問題,就惹了一堆騷。

資本之前是一點都不想把錢貸給這個麻煩的村社。

真要是還不上錢收地,穩固了小農生活的農夫,肯一無所有去做僱工?

到時候鬧將起來,不夠麻煩的。

又是穿着壽衣去縣衙、又是割肉斷指以明志的,這誰受得了?

別說不一樣,當初鹽戶對草蕩,還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但還不是一樣鬧了三五年,動了軍隊才鎮壓下去的?

然而,伴隨着運河修通,淮南圈地基本完成,土地的價值激增。

資本考慮了一下將來收地的利潤,考慮了一下收地可能造成的麻煩,利潤戰勝了麻煩,現在自然肯貸。

劉鈺之前倒是給程廷祚提過意見,說你可以效仿淮南別處圈地的地方,搞成這種公司模式。

大不了,你對百姓好點,利潤多發給百姓點,也比你現在搞成四不像這樣強。

或者是,更激進一點,產皆共有。

搞成公司模式,最起碼能把資本聚集起來,增肥土地、種植棉花、發展紡織,一點點積累資本,完成產業升級。

現在搞成這種四不像模式,當初早就說過,淮南鹽墾搞小農模式,只會讓土地退化,三五年就反鹽,你們偏不信。

而且等着將來工業革命到來,又幾乎是和基建完成同時的,你們到時候根本沒有資本進行升級。

就算運河修通,資本沿河北上,廣撒織機下鄉。

可自己集資買織機得的利潤,和用人家的織機、承人家發下來的紗線那點錢,能一樣嗎?

當初就那麼搞,先從種糧升級到種棉,再從種棉升級到織布,至於搞的這麼狼狽嗎?

而且當時劉鈺也說的很明白了,淮南圈地的那些人的資本,你們比不了。

那些資本是靠搜刮五省百姓的鹽利、靠拿到了大順伐日下南洋幾戰的紅利完成的血腥積累。

你以爲朝廷當年伐日本,真就是爲了琉球那點事?還不是貪圖日本的白銀?

五省的老百姓從鹽裡,朝鮮日本南洋的百姓從布里,歐洲那邊從瓷器絲綢茶葉裡出了這筆錢,你們又沒有這筆錢,這麼搞肯定要完。

當然,這裡面劉鈺起到了一個不是很好的作用。

理論上,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權職,或者爲了樹立樣板,減免淮南五年大基建這個鄉約村社該出的錢,甚至給予低息貸款。

但這個樣板,一點都不是劉鈺所喜歡的。

本來就各種嘲諷,還嘲諷說他們是在玩復古演戲過癮,自然是一個子兒都不肯減免。

一羣人,五年之內,要從零開始積累各家的資本。

還要承受淮南的整體大基建。

還要承受伴隨運河修通的紡織資本北伐,把運河區都拉進織機下鄉區。

這要是能承受得住,那可真是要把經濟學問都改寫了。

反正這一套是劉鈺樂於看到的,是資本主義對復古空想的勝利。

至於孟鬆麓因着權哲身看的南通周邊的富庶區,也確實如權哲身所言:基建的事,當年漢高祖的侄兒、吳王劉濞的時候完成了。

反正是當年修運河的人都死快兩千年了,之前朝廷的徭役修河也一直沒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自不一樣。

這地方的人自然是過的美滋滋。

而淮南基建的錢,用的也是五省鹽利、海外他國百姓的錢,那些圈地種棉的大資本也不艱難。

挖河也不用他們出勞役,一大堆被從鄉村趕出來的佃戶、以及揚淮衰敗之後的流民。

這件事,孟鬆麓等人只是覺得不公平,但可沒有對劉鈺有太多不滿。

三五年大基建,在基本不傷民的情況下,愣生生搞出來一套平行的“范公堤”、一套從淮河到長江的新運河,這功績陪祀淮南各地的范文正公祠,總是夠了的。別處的範公祠肯定不夠格,但淮南的範公祠主要還是澤被後世的范公堤的。

至於揚州衰敗,他們學派的態度也只是略微惋惜。否則當初也不會因爲鹽改的事,程廷祚和吳敬梓因爲大義、小義的事鬧掰。

孟鬆麓可能自己都沒注意到,他對經濟的分析,已經在潛移默化間形成了一種和以往不同的分析模式。

他也沒覺得這有啥不正常,而是試圖把這種嶄新的經濟分析思路,和原本的儒學融合起來。

反正權哲身是要去鄉約村社的,與其到了那之後慨嘆“上國不過如此”。

還不如先看看這些繁榮地區,生出上國富庶的感慨,再打打預防針,說清楚鄉約村社面臨的特殊情況。

而且,這本身也是一種對權哲身的提醒:先富後教是夫子的理念,這是論語可證的。

而想要富,先挖河。

既通交通、亦爲水利。

不過,這本身也是儒學的一個現實困境:以朝鮮國爲例,假設,如果用輕重術聚斂錢財,然後修水利、挖運河、置灌溉。對,還是不對?

這就又涉及到了儒學從宋以來的學派紛爭,或者說此時大順儒學界的影射顯學——“管仲”,到底仁不仁?

影射顯學的那個“管仲”之外,真的那個管仲仁不仁,這還涉及到追述先王之道,追到哪?

是追到周孔?

還是追到孔孟?

還是追到孔荀?

(本章完)

第340章 宿命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44章 三百年後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76章 恍然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153章 鎖國第430章 權謀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793章 憧憬(上)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349章 死國矣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248章 鎖鏈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227章 開戰(六)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641章 前科第40章 野心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282章 放鬆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379章 凡爾賽和約(六)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238章 敲定第468章 被動變主動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157章 老婆本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139章 考察第568章 英國是講法律的第939章 自覺(一)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995章 嫺熟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426章 錯覺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045章 平衡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340章 宿命第478章 看破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56章 埋伏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932章 覺醒(四)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1166章 備戰(五)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725章 殺心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332章 可壓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