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

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

新舊天下觀的分野,實質上也促成了鬆蘇地區學術精英的再度分裂。

一部分精英,希望傳統思想普遍化,走一種四海皆可的改良,定義天下的道德倫理、正確錯誤。

解構拆分,斷章取義,吸取諸子百家,重構話語解釋,提取出來世界大同、平等、博愛等等,力圖做新時代的引領者。

此處可用,彼處亦可用。此處以爲此爲對,彼處亦以爲此爲對。

這不是要攀附別人,而是試圖引領別人,以期對抗。確信先秦的那些東西,經過斷章取義和解構拆分,是可以把外來的東西打碎的,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回教、佛教、甚至自己的儒教……

一部分儒生,宣告認輸,轉而防守,固守基本盤,致力於解決儒家文化圈內國家的共同問題,土地矛盾。

並且在禁教的那一刻,認定了聖教根本贏不了,也不太可能對外輸出。守住基本盤,在儒家框架內,解決大順自己和幾大藩屬的問題即可。

程廷祚,或者說整個顏李學派,在二十年前,是大順最激進的學派。

但現在,他們畢竟老了。

即便程廷祚已經隱隱認識到了時代的變化,可他也隱隱覺得,在學術界,現在二三十歲的、開始解構儒學、把功利學更進一步的那些年輕人,將會扛起新的旗幟。

雖然他們學派反程朱很激進,但此時也不得不承認朱熹當年的判斷:毀滅聖教的不可能是心學,必然是失控的事功學。

前者禪意入體,早晚迷途知返。

後者激情澎湃,卻很容易失控,最終連內聖外王都不認。

程廷祚自己都明白,在明末神州混亂的大背景下出現的顏李學派,也終於走到了路口。

亂世時候,以功爲先,餘者皆可閒置,以後再議。

可現在,不是亂世,而是盛世。

一邊,是水心先生的由外而內,但外功必復禮、言行舉止皆合於禮而後入心的道學老路。

一邊,則是一條作爲儒生,在盛世之下根本不想走的路。

也因此,他雖然知道孟鬆麓要去檀香山的心態,終究還是張博望班定遠的類似心思,可他還是希望自己最後收的弟子走出去。

如果有一天,學派湮滅,後浪推了前浪、亦或者學派最後成爲了異端、亦或者學派最終走向道學老路的保守……

至少,遠去檀香山的孟鬆麓,若能成功,可以給學派,在歷史中留下一絲痕跡,一絲怎麼也抹不去的痕跡。

“鬆麓啊,你隨我學習多年,分齋學問也學了不少。雖說咱們的《三字經》裡講,四十出仕,你還遠遠不到,未到磨礪成熟的時候。”

“但興國公既然在即將離開江蘇之前,詢問此事,我想了想,你既同意,那你就是最適合的人選了。”

“經費、人才、百工等,興國公那邊自會協調,你去到那邊拜謁的時候,定會安排。”

“陛下不日出巡,你還是早早動身的好。不然只恐興國公並無時間。”

孟鬆麓心中高興,忙道:“先生,鹿庵自朝鮮國來,正要求實學正道。弟子以爲……”

一旁的權哲身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皇帝出巡”這件事上,心想,本國之困,先生說自興國公伐日開埠始。

此事既非王道,只怕聖天子居於宮中,未必知藩屬困苦。那些使者,又都是遣詞造句之輩,恐也難說清楚這裡面的事。

先生叫我來學救世救國救民之路,只是恐怕若開埠事不停,終難成功。

何不趁此天子南巡之機,肉身進言,訴藩屬開埠之苦困?

只是料想上國天子出巡,必是警衛森嚴,自己恐無機會接近。

這孟鬆麓既有機會去見開埠一事的始作俑者劉某,我何不借此機會跟隨?

屆時,力陳彼非王道,更寫千萬文字。

他若不怒,以爲有理,則可趁機面見天子。

他若怒,殺我,亦可趁機鬧大。

天子南巡,他卻殺人,轟動一時,晾他也沒有一手遮天之能,天子聞之,必要質問,緣何藩屬之民流落此地?竟到底有何冤屈?

若聖天子知藩屬事,或許會停了開埠吧?

他也知道,上國天子和朝鮮王估計肯定不一樣,自己這級別在朝鮮國,以自身家世,面王尚有可能,師兄中也有一些當朝大員。

但在這裡,只憑自己,恐怕根本沒有接近天子的機會。

到時候,再被一些惡賊奸佞,扣上一頂朝鮮國對上國不滿、意欲行刺的大帽子,倒是對國家大爲不利。

正思索着該怎麼讓孟鬆麓引着自己去見見興國公時,程廷祚卻對他說道:“你先生李星湖的學問,見解,我看了不少。但有些事,實難說清楚。”

“我的恩師、恩師的恩師,當初也是認爲大明不該收折色、白銀,而該收本色的。可如今,我想即便他們復生,也不會反對徵收白銀,更不會執着於復徵本色糧米的。”

“我記得,李星湖說過開埠、貨幣、兼併的事。對吧?”

權哲身連忙道:“先生所言極是。恩師的確說過開埠、貨幣諸事。”

程廷祚笑道:“昔者,興國公曾與商賈言,朝鮮國做二道販子,也積攢了些金銀。待日本臣服爲藩,想做這二道販子就難了。興國公說話自來多俗,你也不比介意。但真論起來,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如今開埠……我問你,你覺得,從松江府運大宗貨物,是去鳳陽府方便?還是去仁川方便?”

得益於一些禁書的傳播,權哲身也知道鳳陽府在那裡,想了想自己來時乘坐的大船,便道:“如今大船往來,自松江去仁川,比從松江到鳳陽府方便。”

程廷祚又把那封信拿在手中,抖了一下道:“興國公與我書信一封,信上給了我三條路。”

“一條,是去更遠的地方。”

“一條,是順着改革後的江蘇。”

“另一條,是遠赴萬里之外。”

“三條路,我都想試試。”

“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我可以告訴你,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解決天下第一仁政諸事。”

“而朝鮮國既然開埠,這三條路,只能選順着改革後的江蘇這一條路。”

“除非不開埠,但也需得我等上國上士,解決了天下第一仁政到底該如何辦的事後,嘗試成功,方可學。”

“你覺得,開埠與否,你能決定嗎?”

權哲身面色一暗,嘟囔道:“上國開埠,皆用霸術、輕重。”

當初孟鬆麓聽到這話,是說沒錯,我們是用了輕重術,但實際上你們搞軍布稅,纔是正統輕重術。大家都是霸術,你也不必說我們。

可程廷祚聽到這話,卻連連擺手道:“此言大謬。開埠一事,絕非霸道。大國先儒,若黃梨洲、王船山、顧亭林、唐圃亭、習齋先生等等,皆言互通有無之大利。”

“開埠本身,非是霸術。”

“朝鮮國之人蔘、文皮、紙張,交換上國布匹、蔗糖,此大利民之事。”

“開埠一事,本身無錯。那麼開埠一事,如何又能取消?”

“既不可能取消,就需明白,朝鮮國,距離鬆蘇,實則比鳳陽府都近。”

“若冬季,天氣冷,有人言:吾將鉤日而近地,則天暖也;有人言:吾將燧木而取火,則人暖也。”

“然,前者不過巫祝;後者,乃爲天皇燧人氏。”

“開埠一事,既不能改變,你就需明白,這件事的答案,你在這裡是找不到的。你要去鬆蘇去找。”

“眼下你所見的這個村社,我也可以告訴你,將從屬於鬆蘇,別無選擇。”

“開埠既然不可更改,那麼朝鮮國需得明白,禮文當從屬於天朝、經濟當從屬於鬆蘇。”

“你的答案,只能去松江府、蘇州府、南通州去找。而不是在這裡尋找。”

權哲身聞言,忍不住道:“恩師說,貴學派有大學問,亦有救世之志。難道,先生也認同興國公的作爲嗎?”

程廷祚苦笑道:“朝鮮國距離鬆蘇太近了,其實論起來,和這裡差不多遠。這裡尚不能走十萬石大船,可走海路自登州府到朝鮮國,十萬石大船亦可飛馳。”

“你要尋找的答案,我若能在淮南解決,興國公又怎麼會日日嘲諷?淮南事,我已從了興國公的想法,另行解決。”

“離着鬆蘇太遠的地方,我要去河南農村尋找答案。可,河南離着鬆蘇太遠,朝鮮國可是很近,太近的地方怎麼辦,興國公已經給出了答案。”

“我對這個答案贊同,也基本滿意。我只是不贊同他得到這個答案的過程。”

“太過暴烈,太過迅捷。十餘年內,使得數百萬人顛沛,運河、漕米、鹽政、稅改諸多事,我認同現在的結果,但我覺得,或許可以有更柔和的辦法達成。”

“只不過,木已成舟。”

“我不反對這條舟。”

“我反對的,是興國公砍樹的手段。”

“所以,你需要先知道,這條‘舟’到底什麼樣,才知道怎麼伐木成舟,以及如何避免興國公‘砍樹’過程的暴烈。”

“這條舟到底什麼樣?每根木板都是怎麼拼接的?你在這裡看,只能看到一葉,卻不見泰山。”

“所以我說,你的答案,在鬆蘇。看懂了鬆蘇這條船,才知道該怎麼辦。所缺的,只是用王道手段,不要如江蘇改革如此劇痛。”

“別的我且不說了,只說一句,萬萬不可刻舟求劍。”

“幾年後,你來此鄉社,或可見此鄉社興紡織業。你若照抄,便是刻舟求劍了——這裡隔壁,就是天朝最大的扶桑長絨棉產地、過江就是商賈雲集的通商大港、沿河便是軋棉去籽的軋紡作坊。”

“你要先弄明白,你們在經濟上所從屬的鬆蘇,到底是何等模樣,才能知其意而去其形,不至刻舟求劍。”

“去吧,你所追求的答案,不在這裡,而在鬆蘇。”

(本章完)

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810章 聖君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395章 樞密院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810章 聖君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489章 拆分清理第130章 暴論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320章 榮譽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127章 必拿下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91章 提點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430章 權謀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932章 覺醒(四)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52章 模棱兩可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973章 名與實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65章 報捷第950章 夢魘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44章 三百年後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1167章 備戰(六)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21章 紙上談兵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478章 看破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807章 閹黨(上)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922章 歸來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1047章 大改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1394章 優勢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113章 小人哉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569章 金錢操控輿論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256章 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