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

青州兵三個字太過駭人。

劉鈺一時間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叩頭也不是,叩頭的話,那不是說明心裡有鬼?

不叩頭也不是,青州兵的老大幹過啥,《三國演義》如今遍地都是,這三字實在有點沉重。

李淦似乎就想要這個效果,等了好半天的沉默後,才笑道:“卿勿怕。曹孟德者,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若其君非靈帝少帝,而是漢武、唐宗,豈非能臣而封侯乎?”

“愛卿會練兵,懂攻城,也會收士卒之心。若逢亂世,兵強馬壯者爲天子時,難道可以做個忠臣嗎?難道卿以爲,朕這天下不是治世嗎?”

劉鈺趕忙道:“陛下雄心,臣方知矣。若以《公羊》三世之論,如今蒙古臣服而進爵、西洋諸夷開化,實乃‘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之兆。此太平世將近也,又豈只是治世?”

以公羊學派的劃分法,歷史可以分爲“衰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種。

衰亂世,特指諸夏尚未統一的時候,那時候也就沒什麼夷狄內外之分。

一旦統一,便開始了昇平世。

諸夏和夷狄有了劃分,所以要保天下、尊王攘夷,嚴防夷夏之分。

等到了太平世,到時候夷狄開化,也有了禮義和文明,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既然微言大義,那麼最後一個“太平世”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說如今西洋諸國已經開化,有了制度,有了禮義,也可以說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這個禮義,可以說列國都行儒家禮教,也可以有另一種解釋。

比如皇帝讓劉鈺讀的《張騫李廣利列傳》裡的原話: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

安息劉鈺不確定,但大夏、大宛應該是希臘化的國度,既然說這樣的國度【頗與中國同俗】,那顯然不是說大夏用的儒家。

而是說從純粹的制度、文明的角度看,這也算是開化了,有禮義了。

用上這種解釋,就可以說如今西洋諸國也【頗與中國同俗】。

加上地球的概念已經傳播,天下到底有多大已經知曉,這顯然可以稱之爲“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的太平世。

只不過沒有了真正的世界的“天子”,但中國完全可以做“禮義”的維護者,以文明的名義去教化野蠻。

誰野蠻?

當然是沒開化的、戰鬥力不強的土著了。

公羊學說的三世之說,既可以被後世魔改爲變法的根據,也可以魔改爲“殖民主義是文明教化野蠻”的歪說。

當然,前提是大順有資格去殖民別人,而不是被別人殖民。

大順此時肯定沒能力平定諸列強,那就不如主動加入,作爲一個有禮義的諸侯,去制定新時代的法則。

大不了五霸制禮,重回春秋。

至於將來的禮和義,到底是誰定義,還是要看實力。

劉鈺是藉着皇帝的話頭說到了此時是太平世的開端,也是藉此給了皇帝一個將來辯經的方向:蠻夷的定義,日後到底該怎麼定義?

以《張騫傳》裡的描述,那些【頗與中國同俗】的安息、大夏,乃至大秦羅馬等國,到底算不算蠻夷?

換言之,如今的法、英等國,算不算蠻夷?

這等辯經的事,劉鈺暫時不想摻和,只是藉機引個線索罷了。

皇帝也是沒想到劉鈺會從這裡面找說法,心下暗暗讚一句這破題之處選的好。

又聽劉鈺一說,笑道:“看來朕與你的書,你是真的讀了。張博望傳,大有說法。依你所言,如今倒是大爭之世,列國紛爭,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若真是太平世,只怕不太平。依你看,七雄相爭時候,算太平世嗎?”

劉鈺謹慎道:“算。因爲當時的天下,西不知有西域身毒、東不知有日本。故而七雄相爭,則各有爵位,遠近大小若一,終歸於一,天下太平。”

“自漢後,天下更大了一分,乃至有匈奴、西域、鮮卑東胡。隨着天下變大,這又倒退回了昇平世。要保禮義之邦而擊夷狄蠻俗。”

“待至明末我朝興起,傳教士西來,天下又大了一分,這一次不可能再變大了。我朝自非夷狄,西洋諸國也有禮義,風俗頗與中國同,這之外的便是夷狄。”

“列國當如周封建殖民,以文明對抗野蠻,佔土教化。”

“及至天下已分,無可再奪,那必又是七雄之亂。勝者爲秦,一四海而同文軌,此方爲太平世之末。”

“大爭之世,有進無退。地球就這麼大,天下也已經註定不過千萬裡,若敗……則三晉之布幣終爲秦半兩;楚之鳥蟲終爲秦小篆;齊之稷下宮終沒於秦之法。”

“臣是故夙夜憂嘆,或有人以爲此‘杞人憂天’。然不笑不足以道。臣觀西洋諸國,滅國無數,阿美利加之地,殷商遺民故稱殷地安,如今文字已滅、風俗已改;南洋諸國,亦多習和蘭語,西班牙語。”

“此等故事,臣不得不以周公封天下而殖民相較。一旦周邊皆亡,我朝又豈能倖免?況且西洋人如今有甲兵之利、船艦之強,我朝若不奮起,只恐將來有大禍。”

這還是李淦第一次聽到這麼恐怖的說辭,對照着劉鈺借《公羊注》的說法,似乎又大有道理。

李淦這才似乎明白過來劉鈺爲什麼一直念念不忘一些事,就像是此時是明末時候一般,頗有一種緊迫感。

若說危言聳聽,那也不至於。

明末之亂,是個極大的教訓,後金區區二十萬人,便差一點讓神州陸沉,若說西洋人,論及火器之強、艦船之利,確實是強於後金的。

有了這樣的教訓,李淦也着實擔心。他是不想裝鴕鳥的,因爲裝鴕鳥沒有用,劉鈺這話就差說再過百十年恐怕西洋人要學後金能讓大順敗亡了。

王者興德政之類的屁話,自然不在皇室教育的體系之內。

李淦也清楚世上沒有萬世一系的帝國,更沒有神丹妙藥可以延年益壽,否則秦皇漢武唐宗明祖,哪一個不是人傑?可哪一個又萬世一系了?

如今朝中都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李淦滿腦子平蒙古、復西域,頗有些好大喜功。心裡着實怕百年之後,自己也淪一個評價:順之亡,實亡於泰興。

本來之前美滋滋的心情,被劉鈺這麼一說,頓時又有些鬱悶。

深深嘆了口氣道:“遍觀羣臣,你是第一個有此憂慮的。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曲高和寡?在你看來,就如此絕望嗎?朕想聽實話。你但說無妨。”

劉鈺亦是深吸一口氣,心想豁出去了,便道:“臣斗膽,試問陛下,以爲我朝水師比之西洋人如何?”

“不能比。西洋人船堅炮利,齊國公昔年在福建是見到過的。況且,西洋人能遠赴萬里至此,可略窺一二了。”

劉鈺又問道:“若百年後,臣若爲西洋人。仗水師來襲。只需兩萬精兵,海運迅捷,非陸運能比。今日攻廣東,待大軍前來圍剿,乘船而至寧波。大軍走陸路,豈能與海運相較?海船至寧波,只怕大軍纔出廣州。”

“如此流竄,直破鎮江,切斷漕運,使得天朝一分爲二,南北相隔。陛下又能怎麼辦?”

“屆時一封檄文,附以招降,仍開科舉。士大夫連頭髮都能剃,若能開科舉、斷漕運,則江南又將如何?江南若叛,又有水師之強,天下又將如何?”

“水師打不過,陸軍機動又不如乘船,兩萬之兵即可牽制十萬。海疆萬里,處處皆防則處處無防。豈不聞兵法雲:處處皆倍則處處皆寡?”

“是故前朝徐光啓雲:遼東之事,不過疥癬之疾。將來大患,必在南洋。臣是以整日不安。”

李淦驚住了。

尤其是聽到劉鈺說“破鎮江、斷漕運、開科舉”之後,更是一身的冷汗。

大順的可戰之兵,不是在西北邊疆就是在京營,算上松花江的府兵輕騎、鎮守蒙古的野戰部隊,真要是東南有事,集結部隊開向東南,只怕也得一年之後了。

劉鈺說的一點沒錯,大軍乘船,西洋人萬里之外都能來南洋,從南洋去廣東、寧波,難道不是易如反掌嗎?

大軍開到廣東,且不說能不能打得過,人家爲何要打野戰?

調動了主力後,直接乘船北上,漕運一斷,你奈我何?

扶植傀儡,科舉一開,必然喜迎新朝雅政,以爲天命所歸。

連續幾次調動,要麼大軍固守京城,放權督撫,那樣的話,就是唐藩鎮之禍;要麼大軍不守京師,在陸上來回機動,被人牽着鼻子走,一旦戰敗一次,必然天下傾覆。

水師不強,南北之間的聯繫全靠運河。

運河一斷,南北分開,可以說朝廷直接對南方失去了掌控力。

西洋人扶植傀儡也好、野心之士藉機起事也罷,總歸真要到那一步,天下亡不亡不知道,大順肯定是要完的。

至於水師能不能打得過西洋人的艦隊,李淦心裡還是有數的。

冷汗淋漓之際,手都不由有些抖,劉鈺的話就像是一個噩夢,徹底環繞在了李淦的心頭。

這想法過於大膽,聽起來彷彿天方夜譚。可仔細想想,卻大有可以操作之處。

可能是怕李淦這噩夢不夠噩,劉鈺又道:“陛下,如今英圭黎、法蘭西都在爭奪印度。印度自古無大國,皆鬆散之邦,向來臣服。臣之憂,不在今日,而是一旦將來印度臣服,則西洋諸國也不是在萬里之外,而是近在咫尺。到時候,陛下能夠確保,西洋人就沒有一個兩個聰明之輩,想到斷漕運、開科舉的辦法?”

“把國朝的安危,都寄於西洋人皆蠢貨之上,這是可以的嗎?”

“陛下英明神武,可漢武唐宗哪一個又不英明神武,其後世子孫難道是可以保證的嗎?”

後面加的這一席話,更是讓李淦眼前有些發黑,只覺得心口劇痛,捂着心口喘息了一陣,把要去叫太醫的太監喝住,厲聲道:“今日之言,若有半句外傳!”

後面的話沒說,太監全都跪在地上,大氣都不敢喘。一個個聽了劉鈺的話,早就嚇得魂兒都沒了半條,渾身瑟瑟,連聲道:“陛下安心,若有半句外傳,今日當值者皆同罪!”

李淦揮揮手喝道:“出去!滾出去!”

太監匆匆離開,待門一關,李淦起身繞行數圈,又坐下,又站起來,很有些手足無措的模樣。

好半天,才道:“卿所言極是,所言極是,所言極是啊!大爭之世,大爭之世……若不奮起,莫說天朝體面,便是欲並起爲諸侯恐都不得。你說得對,不能指望西洋人都是蠢貨。”

“只要斷漕運,開科舉,兵船運兵沿海而戰,東南糜爛,國祚必不久。印度……印度。以你所見,西洋人爭奪印度,尚需多久?”

想着反正話已經說到這種程度了,劉鈺道:“印度兵弱,王公裂土,各懷鬼胎。西洋人殖民二百年矣,頗曉分化拉攏之術。以臣之見,三十年內,必有分曉。”

“三十年……三十年……”

李淦訥訥自語,不斷地說着三十年這個時間。三十年後,他當已耳順之年。若是到時候出了這樣的事,日後這“實亡於泰興”的評價,必在他的頭上。

他沒想過萬世一系,以史爲鑑,純屬做夢;也沒想到延壽百年,秦皇之鑑,實在縹緲。

早晚要亡,可他既不想擔上這個歷史的評價,也不想如劉鈺所言亡在西洋人手裡。

亡於起義,總還有個好點的評價,大不了就是後世昏庸。可要是亡於西洋人……這評價,只怕堪比趙九了,而且是大順搞的激進意識形態下的趙九。

劉鈺說的那些東西,真要操作起來,比說的更簡單更可怕:江南若有大災,有心人起事,借西洋兵,連華夷之辯都可以不用管了。

按劉鈺所言,只有三十年的時間了,直到這一刻,李淦似乎才真正明白劉鈺到底爲什麼這麼古怪,爲什麼之前一直看不透劉鈺到底想要幹什麼。

若是因爲此事,一切就好理解了。

白日裡還剛剛享受過夷狄威服的快感,傍晚就受了這樣的噩夢,李淦的精神實在有些撐不住。

許久,輕聲道:“你且起來回話。朕問你,你有可行之策嗎?不要說興水師之類的廢話,要可行之策,不是泛泛之談羽扇隆中。是要你在對羅剎談判、北疆戰事那一套。你明白朕的意思。”

劉鈺明白李淦的意思,興水師就是廢話,不是廢話應該是怎麼興、怎麼弄錢、怎麼讓朝臣不反對、怎麼不至於搞成漢武帝那樣天下戶口減半亦或是隋煬帝天怒人怨。

“有。但也需一步一步來。”

“從哪破局?”

“朝鮮、日本,以及陛下所言的青州兵。”

“何以不是南洋?”

“打不過。必以日本練兵,獲取金錢,持續投入。水師是個無底洞,若無收益,養不起。陸軍尚可鎮民變,水師若無西洋人之禍,何用?誰人肯繳加餉?是以必要見利。”

“五年可能見成效?”

“或可略見成效。”

李淦不再多說,伸出五根手指道:“五年。五年之約,朕要見到東西。再多的,朕也是沒辦法了。五年,軍餉不算,一百萬兩,朕要見效。若不然,朕就只能興烏臺詩案,壓服士林輿論,做個暴君,按你的瘋癲之語,大興六郡良家子、武德宮郎官,興水師,興西學!在這五年之內,你只管去做,不要考慮其餘的……你身上的鍋已經夠多了,不用再自污了。五年朕要見效。”

劉鈺拜謝後道:“陛下也不必驚憂過甚。”

“朕知道了。如今和羅剎的談判最難之處已經完結,剩餘的都是些禮政府要談的事。你就不必當值了,還是那句話,名正言順,名正言順。朕是天子,不是夷狄酋長,名不正言不順,便用不好。”

“今日之事,便是翼國公,也不可談。你可明白?”李淦神色前所未有的嚴厲,劉鈺再三稱是,李淦這才疲憊地一揮手道:“好了,你自去吧。該做什麼,仔細想好。五年,朕要見效,放手去幹。錢朕也只能拿出一百萬兩了。若不見效……”

想了半天,李淦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好半天,居然苦笑道:“若不見效……朕又能怎麼樣呢?去吧,去吧!”

再度揮揮手驅趕劉鈺,劉鈺也不再留,自離開回家。

шшш ▪тTk an ▪C〇

(本章完)

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972章 割袍(下)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076章 爭功(一)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29章 雪盲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422章 突入第1023章 割裂(一)第16章 震動第215章 海軍部第972章 割袍(下)第780章 抓與放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84章 請別死第390章 清華園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53章 選擇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168章 備戰(七)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1226章 開戰(五)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27章 臨行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569章 金錢操控輿論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857章 決心第65章 報捷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440章 分歧(六)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251章 壓力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587章 不平等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6章 震動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702章 備戰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92章 欽定?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57章 開戰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324章 冒犯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245章 垂釣第54章 全員賭棍第783章 作死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191章 預想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16章 震動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