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

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

太子又沒學過矛盾和辯證之類的東西,自然不能理解,舊矛盾消滅之後,新矛盾就會產生。並不是說把舊矛盾解決了,就沒有矛盾了。

所以聽到劉鈺說“只有利、而無弊”這樣扯淡的判斷之後,琢磨了一下,卻覺得好像非常有道理。

單單是那個讓經濟作物原材料等,進入內地,而使百姓務本這個觀點,就讓太子有點醍醐灌頂的感覺。

可太子雖和劉鈺接觸不多、交往不密,然而對劉鈺的一些評價,太子可是聽的多了。

這樣的想法,怎麼聽,都感覺好像和劉鈺平日裡的想法不一樣。

按照大順的影射那一套,一直說劉鈺學的是管夷吾的霸道。現在居然弄出來“務本”的說辭,這就讓太子相當的不解。

“國公之論,大有道理。不過,昔者,桑弘羊引《管子》之論,曰:不飾宮室,則材木不可勝用,不充庖廚,則禽獸不損其壽。無末利,則本業無所出,無黼黻,則女工不施。”

“其又曰:農商交易,以利本末。山居澤處,蓬蒿堯埆,財物流通,有以均之。是以多者不獨衍,少者不獨饉。若各居其處,食其食,則是橘柚不鬻,朐滷之鹽不出,旃罽不市,而吳、唐之材不用也。”

“此言盡言貿易之利。如果沒有貿易,產橘子的地方就只能吃橘子,不產橘子的地方想吃橘子也吃不到。其餘如鹽、竹、毯子等,都是如此。”

“素來都聞興國公重管夷吾、桑弘羊之術。然而今日聽國公這番話,尤其‘務本’一詞,似又不對。”

“賢良文學曰:男子去本爲末,雕文刻鏤,以象禽獸,窮物究變,則谷不足食也。婦女飾微治細,以成文章,極伎盡巧,則絲布不足衣也。庖宰烹殺胎卵,煎炙齊和,窮極五味,則魚肉不足食也。當今世,非患禽獸不損,材木不勝,患僭侈之無窮也;非患無旃罽橘柚,患無狹廬糠糟也。”

“貌似是賢良文學支持本業,不要讓男子不去種地而去紡織工商等等。國公談‘務本’……實不相瞞,着實讓我有些訝異。”

劉鈺心道我既不站桑弘羊,也不站管仲,但這個你們非要這麼想,那也算個是這些年朝中那些人非給我立的人設,方便他們去影射了。

可你要說我站賢良文學那邊,我可就得說到說到了。

“殿下誤會了。彼時的道理,此時依舊可用;但彼時由此道理推出的辦法,此時未必可用。”

“殺死敵人消除威脅,是道理。而豢養武士、分封車兵,那是那時候的辦法。而現在的辦法,則是招募步兵,訓練槍械。都是在貫徹殺死敵人消除威脅這個道理。”

“漢時,天下之大,戶不過千萬、人不過5000萬口。”

“而即便有牛耕、鐵器、加之耬車、壟作、保墒休耕等,一戶小農的極限,也就是百二十畝地。”

“是以,那時候賢良文學可以說什麼他們理解的務本之言。多一個人種地,就多出來一份生產。”

“因爲,的確,多一個人種地,就多一份生產。”

“如今天下,人口數倍於當初。”

“同樣是一百二十畝地,一戶種,十戶種,於產出產出而言,有區別嗎?”

太子若有所悟,回道:“只言產出,似無區別。”

劉鈺點點頭,心道只說產出,看似無區別。但要論商品糧數量,那差的可就大了。農民得先吃飽了,然後才能把糧食作爲商品賣出去。

同樣的一百二十畝地,一戶吃的剩餘的商品糧,和十戶吃完剩下的商品糧,那可不一樣。

不過這時候也不必和太子講這個問題,劉鈺又道:“於是說回‘務本’。彼時務本,可以增加生產,對吧?現在‘務本’,並不能增加生產。”

“所以,如果非要體會賢良文學說的道理是什麼,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人口,遷徙到關東、南洋、扶桑等地,使之務本,增加生產——如果非要給賢良文學說的這些東西,找到一些道理的話。當然實際上他們腦子裡並沒有這樣的道理。”

“在土地多、而人口少的時候。讓人居於地上務本,是增加生產。”

“當人口多、土地少的,讓人遷徙到新大陸,也是增加生產。”

“如果假設,賢良文學的腦子裡,有增加生產這個概念,並且非要貼金,說他們的思路是以增加生產爲目的的話。那麼,道理是對的,但過去時候爲了踐行這個道理而用的方法,未必是現在依舊可用的。”

“如果非要用,這就叫刻舟求劍。”

“桑弘羊大夫說的‘今吳、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勝用,而曹、衛、樑、宋,採棺轉屍;江、湖之魚,萊、黃之鮐,不可勝食,而鄒、魯、周、韓,藜藿蔬食。天地之利無不贍,而山海之貨無不富也;然百姓匱乏,財用不足,多寡不調,而天下財不散也’的問題。”

“鐵路、海運,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不是說,我要重工商,那麼吳越的竹子就能飛到曹衛了;萊州的青魚,就能讓鄒魯的百姓吃到了。物流運輸,也是需要成本的。”

“鐵路修好只好,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最起碼,京城吃到漢口的橘子,並且小康之家也能吃到,這肯定是沒問題的,對吧?”

“而之前,就是京西的煤,距離京城纔不過幾十里,尋常百姓依舊用不起。”

“桑弘羊指出了貿易的必要性,但當時他沒辦法解決物流問題。現在修路、興海運,則是爲貿易提供了基礎。”

“而我說的務本,是另一回事。是說通過外部的棉花大量傾銷輸入,消滅本地的種棉產業,使得本地百姓種棉無利,不得不種糧食。而種糧,也就意味着還會繼續保持收租子、放高利貸的形式。”

“而繼續保持收租子、放高利貸的形式,又讓外地貨物涌入本地,使得地主想要維繫原本的生活,不得不加重租子。這就會迫使佃農願意接受遷徙。遷徙之後,這才叫……務本。”

“務本的本質,是增加生產。賢良文學或許可能認爲,貿易不會增加生產,所以非要說他們懂經濟,務本就只能這麼理解。”

“將這裡的百姓遷徙到人少地多之處,是不是增加了生產呢?那麼,怎麼能說這不是務本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務本的理解。”

“本地多種糧食,糧價則低,糧食便多。朝廷以類均輸之法,以江南之財幣,收本地之糧。”

“以工代賑,於農閒時候,多興水利、道路等工程。”

“使得每個百姓所能創造的財富增加,宏觀上水壩、運河、灌溉渠、道路等,都是財富。這也是一種務本。”

“至於朝中守舊之臣所言的‘務本’。那不過是得其形,而不得其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爲種糧食這個形,就是本……”

“他們既非要這麼想,那麼這也算是一種務本。總歸,此時於誰而言,都可以理解爲務本,那不是說只有利而無弊嗎?”

“站在桑弘羊、管夷吾一邊的,覺得此事大利。湖北的橘子,確實可以賣到京城了。”

“站在賢良文學一邊的,也會覺得此事大利。”

“既如此,便有利而無弊。”

太子明顯能聽出來劉鈺是有立場的。

只不過,劉鈺在沒有隱藏自己立場的情況下,站在了對立面的角度,嘲諷之餘,還闡述了一番站在對立面的視角下一樣有利的說辭。

皇帝既是讓太子來聽其“所以然”的,對於這裡面的東西,仔細思索之後,問道:“之前父皇說,應師夷之長技。這夷之長技,多由國公帶人編纂,多化用先秦兩漢之經濟手段,予以闡釋。最多也就追到了永樂帝遣三寶太監下西洋,壟斷香料之利,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比較。”

“剛纔聞國公之言,說要傾銷棉紗棉花……是不是,國公所言的‘務本’,其實擔心出現類似夷人圈地運動之事?”

“若棉貴,則驅佃戶,而收土地種棉,得利頗豐。致使百萬佃戶爲流民,而亂中原?”

“國公之‘務本’,可有這個意思?”

這些東西,朝中讀過的人多了去了。

只不過,負責編寫這些東西的人,是劉鈺。

他有自己的立場,也有自己的三觀,所以不會朝着什麼“民族性”、“平凡而偉大的氣質”、“宗教的優越”、“文化的優越”這些扯犢子的方向上去搞。

而是很標準地用他所定型的三觀,聯繫先秦兩漢的諸多學說,把事情從物質的角度去解釋。

太子問出來圈地運動的事,劉鈺也只是笑了笑,然後搖了搖頭。

“殿下多慮了,此事斷不可能發生。我說的務本,絕對不是這個意思。”

太子加重語氣道:“斷不可能?”

“斷不可能!我說的務本,於此毫無關係。”

“既說師夷長技,那麼圈地運動無非三件事。”

“其一,確定地權,公地、私地之分;村社集體所有的土地劃歸私人佔據。這些事,自秦漢時候,再到宋,已然完成。本朝不存在村社的集體土地。我在鬆蘇搞鹽政改革的時候,倒是遇到過宗族的草蕩,至少他們非說是他們的,但頂天也就這樣了,基本上不存在那麼多的公地。”

“其二,養羊,賣毛,而供紡織之用。本朝得南洋,下錫蘭、闖關東。棉花、亞麻等,皆不缺,何需本土圈地爲工商業提供原材料?或者種糧食,賣給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可問題是南洋米遼東麥,已經叫人哭着喊着穀賤傷農了。”

“其三,爲興工商,必要廉價勞動力。本朝不圈地,一年流民何止百萬,難道缺從事工商之勞力嗎?我在鬆蘇變革,單單一個商路改變,至少二十萬嶺南腳伕失業,只五嶺西江一地,流民般的廉價勞力不下二三十萬,缺嗎?”

“既然這三項,並無長處可學。那麼,反過來說,南洋印度之棉,極其廉價,中原種棉無利可圖,那麼圈地種棉的意義何在?”

“若爲種糧食賣錢,工商業最興盛之地,方需大量糧食,然而南洋米、遼東麥,乃至朝鮮米,都比河南的糧食便宜,即便一個價,加上運費那也便宜……那圈地種糧,也無利可圖。糧食總得賣出去纔是錢。”

“除了糧食、棉花、亞麻等消耗量大的東西外,還有啥東西,能值得大規模圈地以致影響千萬人?”

“況且地租本高,又有高利貸壓身,又可驅使佃戶如農奴,種啥玩意兒能比這個利潤更大?”

“若說本朝唯一像圈地運動的地方,也唯獨就是淮南草蕩。但其三意,也不過得其二而已。淮南圈地,是爲了明確產權,將國有的草蕩私有化;是爲了種棉,利潤更高。但也不是爲了製造廉價的流民勞力而入城市。”

“所以,圈地三意只得其二,這已經是最像的了。還非得天時地利的蘇北草蕩荒蕪區纔可。”

“只要朝廷允許原棉、棉紗、糧食、油料等,源源不斷入河南、江漢,則無需擔憂圈地事。絕無可能。”

“我也根本不是擔心會出現圈地事。圈地,是讓原本五戶折騰的三百畝地,只餘一戶做工折騰便是。剩餘的滾去做工。本朝的兼併,是讓原本屬於五戶的百畝地,屬於一戶,其餘人皆爲佃戶,繳納租子。這些佃戶,欲去做工、欲爲契約長工去海外墾殖而不得。”

“殿下擔心的圈地,擔心的是佃戶無業而爲流民。此事我敢打包票,三十年內,中原絕無可能發生,因爲沒啥可種的能讓獲利高過收租子。唯一可能的,或許是種烤煙?但這玩意兒,最多也就靠近鐵路的一二個縣,頂天了,問題不大。”

“要解決的,還是兼併問題……此事或可解、或不肯解、或不願解。既如此,那麼修路本身,也是有利的。”

“若有災荒,可賑、可濟、可撫、可剿、可輸糧、可以工代賑修路挖河。”

“或者,若朝廷真有社稷長久之願,斂財聚力,集中力量,移民海外。”

“亦或者,相信工商業發展下去,能容下半數人口。一切以工業化爲目的,期間安撫百姓,均其田畝,使之少地主之租,足以苟活於轉型完成。”

“殿下可知,江南一些地方,懷念前朝洪武時候,說那時候賃官田,四成租,現在有人思念當時,竟懷念爲善政、保民之舉。”

這裡面一些東西,其實就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就像是大順的土布生命力之頑強,劉鈺壓根就不覺得國內市場能有多大。究其根源,就是勞動力已經便宜到,哪怕費勁吧啦地把棉花紡成紗線、織成布,整個過程能多買五斤米,都會有人去幹,因爲要不然這勞動力是空閒的,連五斤米都換不到。

修水利、修路這些工程,如果能給米,這當然是條正途。最起碼,路,水利工程,這都是財富,也是在提高生產力。

如果朝廷能花錢,有計劃、有目的、有執行力地,把大量的人口遷徙到邊疆、海外,那也是提高了生產力、釋放每個小農的極限生產力。

在這個時代,實學派裡的大部分人,傾向於後者。

因爲前者,是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外面的好地方都被人佔據了的無奈選擇。

大順的實學派接受的那一套價值觀,可以算出來:向外移民所提升的生產力,是巨大的。能種百畝,無地可種,只能種三畝,扔到能種百畝的地方,相當於生產力提升了三十倍。

除了劉鈺等少部分人外,實學派的多數人,支持均田的原因很激進。

他們支持均田的原因,是想扔掉地主這個中間商,學英國,搞五一農業稅,把農業稅稅率拉到20%,利用十幾億畝土地,一年拉到一億兩的農業稅盈餘,把這一億兩的農業稅收入花在造船、移民上。

拼上三十年時間,移個上億人,佔滿已經確定了大小的地球的那些陽光普照之地,重走一邊西周分封殖民的路,中原做周天子,並且利用中原的先發優勢發展工業,把“分封墾殖”區,全部變成經濟體系內的配套部分。

類朝鮮國之紙、日本之米、爪哇之靛、印度之棉,以管仲之輕重聘幣術控之,不得不朝。

但顯然,這麼搞,大順必炸,李家多半必死,不死的那一小半可能是李家的其餘皇子復辟舊政,武裝清君側。

這就是皇帝擔心的“王莽改革”。

而要是不搞,也是多半必死。那就是劉鈺之前假哭的宇宙之悲。

這也是皇帝苦惱的“王朝輪迴”。

不搞激進改革,守成也不是什麼都不做。相反還必須得做一些事。

今日太子大張旗鼓地來找劉鈺談鐵路的事,而且還是皇帝讓太子來說的,在劉鈺看來,皇帝的態度還是很明確的。

皇帝要給太子留遺產,但不會讓太子行劉鈺的辦法,而是希望太子來聽聽劉鈺的看法,將來真要是走不通的時候,或許可以選擇另一條路。

(本章完)

第922章 歸來第395章 樞密院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783章 作死第1279章 特色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6章 邀請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954章 釣魚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617章 許願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965章 扣帽第1001章 缺陷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808章 閹黨(中)第142章 曙光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322章 五月第883章 無用功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38章 扣個人質第394章 軍費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542章 惡毒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1163章 備戰(二)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1017章 全都裝傻(上)第1096章 工業革命(九)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862章 好事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181章 監獄船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277章 兇狠而聰明的敵人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6章 邀請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