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

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

而大順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實際上已經連“一動不動”、“不折騰”都做不到了。

因爲,所謂的一動不動、不折騰,到底是什麼意思?

往回退?

那不叫一動不動、也不叫不折騰,這叫反動。

反動,也是動。

而保持現狀?

可世界是在不斷變動的。

保持現狀,在此時的大順,其含義就是“新興階級的力量,一天天壯大,每一天都在成長”。

因爲現狀,具體限制大順生產力的發展,還有一段距離。

保持現狀,就等同於讓大順的新興階層繼續發展。

你身體不動。

可你的五臟六腑還是在動。

不動也是動。

這,就是所謂的連一動不動、不折騰,都做不到了。

想讓大順真正意義上的一動不動、不折騰,除非時光倒流,退回到下南洋之前。

從那一刻開始,直到一戰打完,那段時間,大順如果選擇反動回退,可能還是能退回去的。

但一戰已經打完,退都退不回去了。

因爲……相對於原本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先發地區的資本主義體系,是極爲脆弱的。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除非是出現三十年戰爭那種大銀荒,否則歐洲的事不太能影響到帝國。

甚至於,日本、朝鮮、越南這等近在咫尺的國家,內部出了大事,也都基本不影響帝國基於小農經濟的穩定運轉。

當然,實際上,當大明完成了白銀貨幣徵稅改革後,帝國已經和世界聯繫在一起了,脫不開身了。

不過,整體上,還是穩定的。

而大順現在的先發地區,這裡包括鬆蘇、山東、膠遼、關東、南洋,這些地方,比起過去的小農經濟,脆弱的一批。

關東的大豆出了問題,便會直接影響到蘇北的棉田、山東的菸草。

歐洲的局勢出現了問題,便會直接影響到鬆蘇的各種作坊、工場、工廠和手工業。

南洋出了點事,很可能直接導致京畿糧荒。

東北的高粱種植、蝦夷的小麥種植園、朝鮮的稻米出口等出了點問題,很可能直接導致膠東魯中地區的大起義。

這種脆弱,並不僅僅體現在那些資本家、工場主、種植園主、貨船船主等人身上。

要只是他們脆弱,壓根算不得問題。

而是更多體現在那些被劉鈺強行拉進這裡面的千千萬萬的勞動者。

以南通地區的“假男耕女織”爲例,這種形式上的男耕女織,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男耕女織。

男耕,種的是經濟作物。

女織,是包買商將印度棉紗送來,由她們的家庭手工業特化的鐵輪織布機織成布,再賣出去。

經濟作物變成貨幣、勞動的織布過程也換成貨幣。

再用貨幣,來購買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基本生存保證。

這和那些“男子種地種糧食、女子織布全家穿”的男耕女織,根本不是一回事,也壓根不是一樣的穩定性。

一旦劉鈺搭建起來的這個以世界市場爲核心的貿易體系出現了問題,那就是直接影響到千千萬萬人的生活。

幾十年前,劉鈺只是把對外貿易中心,從廣東改到了鬆蘇,就直接導致了幾十萬人失業、西江航運五嶺腳伕粵繡女工大失業。

而現在,捲入其中的,何止幾十萬?

時間每往前走一天,可能就得多出來大幾千人;每往前走一年,可能又捲進來幾十萬。

更可怕的地方在於,劉鈺極大地改善了大順的財政收入。

大順花錢的手腳越來越大、鋪的攤子越來越大。

而這些錢,可不是靠均田、限田、均稅、取消優免等,得以實現的。

而是基本上全靠這個新體系來支撐的。

大順已經被劉鈺綁住了,往前走也不是、往後退也不行。

即便說想往後退,甚至更瘋狂點,靠殺人盈野來實現倒退……

那,養兵的錢,從哪來?

大順的舊財政體系,哪裡養得起現在這麼多的野戰部隊?

再者說,新學一系迅猛發展,幾十萬新學派的人,也是和世界貿易、工商業發展綁定的。

真往回退,這些人靠什麼吃飯?

這些人造反,可不同於普通的農民起義,這些人可是掌握此時先進的生產力的。

雖然說,此時這些人相對於科舉體系來說,仍就算是“邊緣人”,甚至不能算是“讀書人”的範疇。

但是吧,名是名、利是利。

現在雖無名,但是這幾年對外擴張,他們吃到了紅利,利益還是拿到手了的。

也即是說,雖然現在身份上不尷不尬的,但有錢賺、有事做、也能在殖民地和先發地區做官。

雖然大順朝廷的政策,不是完全偏向他們,甚至對他們不是很好,弄得他們跟“小妾”似的,和科舉那種“正妻”不同。

但是,湊合過唄,還能離咋的?

可真要是反着動,讓他們不但沒“名分”,連實在利益都沒了。

那就只能反了。

所以,反着動,在劉鈺披着封建主義、加強皇權的外衣,完成了一些列改革、打完了一戰後,反着動就是死。

那麼,不反着動。

不動。

或者說,蕭規曹隨,行不行?

即便說,不考慮每一天新興階層的力量都在增長、現在的外部市場擴張還沒到阻礙生產力發展相反還會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階段。

這些宏觀變化,通通都不考慮。

那麼,就考慮一些最基本的癥結,土地兼併問題,蕭規曹隨都不行。

伴隨着對歐貿易的發展、扶桑金銀礦的挖掘、印度波斯等貿易權的獨佔,每年海量的白銀流入大順。

這爲大順完成貨幣改革提供了條件。

這種貨幣改革,不是說廢兩改元這種改革。

而是要直接解決銅幣和白銀之間,不是輔幣關係,而是本幣和外幣的關係的情況。

而且,這件事,大順肯定是要做的。

因爲即便不考慮新學一派。

只算那些科舉出身的正統儒家官僚,他們也都認識到了銅幣和白銀之間的這些破事,並且認爲這是百姓窮困的一個原因。

而一旦完成了貨幣改革,那麼所謂的“蕭規曹隨”,就壓根隨不起來了。

因爲,劉鈺現在搞得貨幣政策,實質上隱藏着極強的金融管控。

有點像是“強制結匯”。

大順本身是不產金銀的。

對外貿易,是大順貨幣的發鈔行。

對外貿易,又是管控的。

管控的對外貿易,使得大量的白銀進入了銀庫,發行等額的紙幣。

而這些紙幣,又基本只是在先發地區流通。想要對內貿易,還是要結算爲白銀的。

小額當然隨便換。

額度稍微大一點,就得說清楚,這錢是幹嘛用。

儘可能確保不要跑到內地去買地。

紙幣是有流通範圍的,兌換行也只是在先發地區有,拿着紙幣去遠離先發地區的地方搞土地兼併,是不好弄的。

雖然說,肯定會有許多的漏洞,肯定可以鑽空子。

但畢竟麻煩,而是鑽空子找漏洞本身也是一種成本。

加之一戰打完,修鐵路、搞印度、搞扶桑、發展工業等,收益率暫時非常高,遠沒到邊際效益的階段,此時的投資回報率也是高於買地收租的。

是以,大量的貨幣,要麼在投資領域、要麼在商業運輸領域、要麼就是投降了殖民地或者新墾殖地區。

至少,暫時是這樣的。

而大順一旦完成了貨幣改革……

那麼,鬆蘇地區的人,拿着錢,去河南買地,總不能不行嗎?

原本還有銅幣、白銀、紙票、兌付、審查等等的限制。

完成貨幣改革後,金融上的監管等於直接扔了,錢四處流動,全國通用。

好處不提。

只說壞處。

這土地兼併的速度,不得起飛啊?

一年蹭蹭地這麼多白銀流進來,那還不直接往土地上跑?

工業發展,是有極限的。而且積累的速度,比以前可快了幾倍不止。

照以前的積累速度,王朝週期可能得有個二三百年。

而現在的積累速度、蹭蹭流入的白銀,那土地兼併的速度可是直接起飛。

以前當個商人,攢個萬把兩白銀,難。

從萬把兩弄到三萬兩、五萬兩,更難。

現在,趕上風口,趕上機遇,萬把兩白銀,增值到三五萬兩,不要太快。

錢多了。

而且,甚至可以說,先發地區繼續搞下去,等着扶桑金銀挖個差不多,先發地區幾乎擁有整個大順60%的貨幣,甚至更高。

說句難聽的,等着扶桑的金銀挖個差不多,就大順這個按畝交稅服勞役的政策推動下的之前的低地價,鬆蘇地區聚集的金銀,理論上能買下半個大順的耕地。

到時候,又有一大堆的事。

諸如買地導致地價飆升、地價飆升導致土地成爲一種投資期貨更多的資本進入土地買賣、更多的資本進入土地買賣繼續拉昇土地價格……之類的事,肯定會層出不窮。

這都是大順之前沒面對過的問題。

蕭規曹隨……蕭規曹隨的前提,是社會的經濟基礎、物質條件,五十年、一百年,變化基本不大。

而現在,不說別的變化,就說一年幾千萬兩的白銀流入、扶桑金山銀山的開採,這樣的巨大變化,別說五十年一百年,可能十年二十年就要大變樣。

這還怎麼隨?

到時候,單單是完成了貨幣改革,如果大順的官僚集團和皇帝,稍微還有點腦子,就該準備一下諸如“限田”之類的政策。

而這種政策,一旦搞,那可真是要搞出來“大樂子”的。

這,還只是因爲貨幣改革導致的一個問題;而貨幣改革,又是大順這些年的已完成的或者即將完成的改革中的一個;而每一個改革,劉鈺幾乎都埋了類似的炸雷。

所以,哪怕是蕭規曹隨式的政策延續,也一樣要出事,要完。

反動要炸。

不動要炸。

那麼,往前走呢?

往前走,那就更不用提了,炸的更厲害。

因爲,再往前走……如果這種前,指的是“資產階級變革意義上的進步”的話。

那麼,小農經濟瓦解問題,就大順這個鳥樣的組織能力,能解決的了?

不讓小農瓦解,繼續走劉鈺的靠外部積累完成工業發展、靠外部市場來完成貿易循環的模式,又必然會遇到劉鈺埋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印度覺醒、紡紗機應用導致印度經濟瞬間崩盤大起義、外部市場崩潰”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的革命傳導。

所以,往前走,還是死。

而且,歐洲和印度的覺醒導致的外部市場崩潰的革命傳導問題,只是諸多要完的一個可能而已,還有諸多的要完的可能。

往後退是死。

不動是死。

往前走還是死。

怎麼看,對大順王朝而言,劉鈺佈下的這個局,都是必死之局。

於是,已經決定不再管黃河河道、把這功勞讓給別人,甚至準備跑路的劉鈺,決定回一趟京城。

理由當然是一片拳拳忠君愛國之心,這麼大的功勞,留給皇帝選定的下一代的輔佐者、或者作爲接班人的功績。

而實際上……

既是準備跑路。

也是和皇帝、太子、諸皇子們,聊最後一次。

看看他們之中,是否誰有可能解開這個必死之局、至少有點思路就行;又有誰,自以爲是,以爲自己在救大順王朝實則準備給大順的滅亡加加速的。

畢竟,其實理論上,最高明的封建統治者,還是有種理論上的可能,解開這個局的。

(本章完)

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168章 備戰(七)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333章 禮部談利 軍方談禮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1231章 開戰(十)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426章 錯覺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148章 魚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938章 笑話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1041章 國運(上)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247章 鑽石灣屠殺(三)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1012章 圈地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077章 爭功(二)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176章 十三張第861章 哄一鬨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478章 看破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316章 結善緣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95章 過時了第735章 咱們(下)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123章 小團體第203章 奇襲第64章 笑與悲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469章 搬出祖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