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

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

雖然這一套“經書”,歪到了極致,而且現在已經有很明顯的傾向了。

但,劉鈺不是先知,所以他無法控制大順實學派的發展。

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經濟基礎、上層建築。

現實就擺在這。

歷史也擺在這。

儒家的民本思潮還是擺在這。

這些東西,所演化出的大順實學派的思潮,必然歪。

但劉鈺是無所謂的。

既然相信,這是空想,是無法實現的。

那麼,在今後的不斷鬥爭中,自然也會粉碎,歷史會曲折着發展,廣大的人民會在不同烈度的鬥爭中推動社會的變革。

大順王朝要死。

這些實學派的空想,也會死。

甚至可能在這些都暴死之前,會出現劉鈺所謂的“最狡猾、最有洞察力和手腕的封建統治者”站出來,掌控局面,做加強版的拿三亦或者北輝那一套。

不過,這都無所謂。

大順的情況很特殊,劉鈺這些年的改革,確保了大順在內部劇烈變革的時候,不會有外部勢力干涉,甚至可以說整個世界都無力干涉。

最多,退回到馬六甲,也就頂天了。不太可能會被人推到家門口,甚至登陸大沽口。

這使得北輝那一套,就算玩得轉一時,最終還是要被推翻。

而同樣的,強化版的拿三……應該說,這個是可能性最高的。

主要指的是實業發展、工業政變這些方面。

歷史上,拿三作爲聖西門的信徒,上位之後,便依靠聖西門的兩大原則,搞了巨無霸的“法蘭西工商信貸銀行”。

這就使得,法國的金融業,在國家干預下,飛速發展,遠超法國實業的發展。

對外擴張,在色當讓人打爆。

外部市場,英國先發優勢。

內部市場,法國太小,小農經濟,又缺乏魯爾區這樣的地方。

歐洲又趕上發展期,那幾個大國的市場,法國哪個也擠不進去。

對內投資,沒得投。

聖西門的想法,是好的:成立巨無霸的工商業信貸銀行,作爲實業政策的“手”,讓錢流到實業上。

但結果……

結果是衆所周知的。

哭笑不得的。

以實業主義爲思潮,所引發的法蘭西工商業信貸銀行的金融業大發展,最終法國卻沒不是以實業而聞名。

倒是,混了個專有名詞——高利貸帝國主義。

這一聽,就和實業差的過於遠。

這已經不是跑偏了,而是徹底的南轅北轍了。

大順倒是不必擔心這個。

一來市場巨大。

不管是外部的。

還是內部的。

想當高利貸帝國主義,那也沒這機會。大順的實業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二來,大順要花錢的地方,多了去了。

基建,道路、運河、水利。

紡織、採礦、煤鐵。

殖民地投資。

不至於跟法國似的,錢沒地兒投,只能往外面放貸。

而且,現在來看,大順朝着拿三工業思路發展的這種傾向,是非常明顯的。

這種明顯,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傳統思維的“抑兼併”想法。

另一個,就是“貨幣改革”。

在這裡,“抑兼併”的傳統思維;和“貨幣改革”的現實政策,是相輔相成的。

聖西門主義裡的“銀行業”思潮,要看內核。

內核是什麼?

內核是在法革之後,分了地之後,錢不往實業上流,而是往不該流的地方流。

實業發展,又籌不到錢。

法國的情況,又做不到行政上的“抑兼併”。

當時歐洲的新時代正在迅猛發展,英格蘭銀行的良好榜樣擺在那,自然是想到了“銀行”。

但,“銀行”的內核,仍舊是作爲一隻手,來調控產業,讓資本流向實業的方向。

那麼,既然內核是作爲“一隻手”。

大順這邊,皇帝從傳統角度所擔心的“工商業發展帶來兼併加速”的問題,以及構想的通過編戶齊民手段控制先發地區的人和錢往內地流動去買地的設想,也是一隻手。

甚至,包括劉鈺之前在鬆蘇的諸多改革,也是有諸多限制,儘可能限制或者引誘,讓錢往工商業、對外殖民、航運業上跑。

這個內核,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

哪怕說,皇帝的出發點,是傳統的“抑兼併”思維;而劉鈺的出發點,是加強耕地的生產資料屬性、削減耕地的金融投資屬性的思維。

但,至少在控制錢往哪流、或者引誘錢往哪流的想法上,亦算是暫時的同路人。

這個一個基礎。

另一個,就是大順即將推行的貨幣改革。

以狂躁的對外貿易順差、扶桑金銀礦的開採爲基礎的,全面銅幣輔幣化的銀本位或者金銀複本位改革。

一旦完成了這場改革,理論上,大順朝廷手裡,會有一個非常龐大的金融機構。

而且,按照實業發展的思路。

這個掌握在大順朝廷手裡的金融機構,理論上應該投資工商業的發展,從而達成聖西門主義所設想的工業高速發展、實業和基建有錢可用的效果。

想法,是好的。

但,現實呢?

王安石的青苗法,到底是爲了支持小農?還是爲了國家拿到利息?

《周禮》的放貸制度,目的是支持手工業者、市民和農民的發展?

還是爲了賺到利息?

封建王朝,終究是封建王朝。

青苗法在大順這片土地上,早就死了。

但在朝鮮國,實際上還存在着,只是換了個名字,叫“還米制”。

封建王朝搞這一套,最終會搞成什麼樣?

老馬在其評價“披着聖西門的社”的拿破崙三世的政策的《評法國的動產信用公司》一文裡,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搞這一套,不管是出發點很好的青苗法、還米制。

最終的結果,都會變成【御用性質和投機性質的斂財工具】。

只不過,在農業社會,畢竟農業纔是最大的產業,所以只能搞搞青苗法。

而在工業社會,尤其是披着“發展實業”的美好設想的新時代,這種【御用性質和投機性質的斂財工具】,會走到什麼方向,也就可想而知。

對於一個封建王朝掌握的“庫銀”這種金融機構而言,自然會選擇【增加自己的業務和減少自己的風險】的操作模式。

而怎麼操作,老馬也說的很清楚。

【利用特權,以及朝廷支持的大量資本和貸款。從而使得,它所建立的每一個新企業的股票剛一發行,就肯定能在市場上賺到貼水。】

【……總之,獲取貼水,是這種(御用性質和投機性質的斂財工具)的金融業的真正運轉核心】

至於封建王朝會不會這麼玩,那也是顯而易見的。

畢竟,朝廷運轉,需要錢。

對一個封建王朝而言,難道會以堅定不移的工業化發展、讓國家富強復興爲目標?

顯然不是。

於是,當看到其中的巨大利益時……朝鮮國現在還存在的、本意是幫助小農、但已經淪爲一種斂財工具的“還米制”,至今還存在,並且在大順擴大和朝鮮貿易並掐死了日朝私自貿易後,成爲了朝鮮國朝廷非常重要的財源——由朝廷發放的高利貸,來換取大順的白銀和其餘商品,維繫運轉。

所以,這套東西,最後會玩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老馬對這一套東西,說的可謂是非常清楚。

【(理論上),如果該機構能夠把所有的工業公司的股票都換成它自己的債券,那麼,它的確會成爲法國整個工業的最高指揮者和所有者(也即聖西門主義構想下的大銀行,作爲工業的指揮棒)】

但實際上,【在實現這一目的的道路上,由於上述經濟條件而隨之發生的破產……】

似乎,創建者忽視了這件事。

但,實際上【並未忽略,相反地,他們已經考慮到了。當破產發生時,在衆多法國人的利益被牽連進去之後,波拿巴政府似乎就有理由去幹涉動產信用公司的事務……】

【(在捲入更多的人後,通過有理由的干涉),皇帝企圖把動產信用公司的債券換成國家債券以掌握法國工業(從而在不進行劇烈的社會的革命和所有制變更的情況下,實現國家對工業的徹底掌握,亦算是一種‘變種贖買’的改良方案)】

但問題在於。

【皇帝是不是比動產信用公司更有償付能力呢?】

換在大順來說,產業破產什麼的,都是正常事,哪有隻賺不賠的?

但你皇帝準備這麼玩,將來你要是玩崩了,賠錢是肯定不會賠,也賠不起的。到時候,你靠啥賴賬呢?

這不就又繞回來了嗎?

不想還賬,想賴賬。那就看到時候伱債主死,還是欠債的死唄。

皇帝能不能賴賬?能,之前經常賴,而且那些鹽商什麼的,脆弱的一批。

然而新時代之下,既想着改良……哪怕說,就是以作爲【御用的斂財工具】爲目的,在大順的現實條件下,依舊可以催動大順的工業高速發展。

實業高速發展,那就不是脆弱的鹽商了。到時候,想賴賬……可就不好賴了。

(本章完)

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264章 金刀計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426章 錯覺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1453章 “帝”(五)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965章 扣帽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497章 急躁第1278章 夷丁第1027章 割裂(五)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187章 開戰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87章 開戰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1231章 開戰(十)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32章 佈置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674章 歸國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1278章 夷丁第1169章 備戰(八)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264章 金刀計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44章 三百年後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181章 監獄船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986章 止步(上)第44章 三百年後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487章 開眼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706章 海戰(四)第208章 記憶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339章 取義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345章 畫餅第1029章 不公第285章 黃淮患第1453章 “帝”(五)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606章 懷念過去(下)第708章 海戰(六)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725章 殺心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