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

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

如果說,爪哇南洋地區,還能算得上有點工業資本的思路。至少是以發展生產力、擴大生產爲目標的。

那麼,在大順北方,蒙古地區,那就真可謂是商業資本主義的極致表現了。商業資本佔統治地位下的劫奪制,當真是演繹的淋漓盡致。

而這場劫奪制的淋漓盡致的終點,就是這一次劉鈺的棺槨走海路的終點,天津。

自從當初大順廢漕改海定下來之後,天津的地位就已註定。但要說天津這些年的發展,終究還得說一句,李欗上臺後砸鍋賣鐵、靠着賤賣國有土地的方式猛搞基建修鐵路,纔算是讓天津擺脫了鬆蘇的附屬地位,真正成爲了大順在北方的港口城市。

隨着李欗的邊疆鐵路計劃的實施,從京城延伸到張家口、乃至於河套的鐵路,使得天津這個港口,總算是可以說自己能輻射小半個塞外了——另半個,是鬆、遼水系平原,和天津關係不大。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個聽起來似乎尋常的口號。

但若看一看這些年大順的一些變化,便可直到這句話本身,一點都不尋常。

比如,皮、毛、大黃,這些絕對算得上是大宗物資的商品。

在幾十年前,甘肅青海的大黃、細絨駱駝毛、羊皮等,要運到天津,是一場不亞於哥薩跨越西伯利亞弄毛皮的艱難旅途。

要用皮筏子,順着黃河,尤其是艱險的寧夏段,激流2000餘里,先抵達河套。

到了河套後,再用駱駝隊、馬隊等,運到通州。這玩意兒要分旱季雨季的,雨季用馬、旱季用駱駝。

到了通州,再把這些貨物,走北運河。要是趕上旱季、枯水期,那麼北運河實際上也是走不了的。

故而,西北邊塞,不是沒有好東西。

大黃、駝絨、細羊毛、銀鼠皮等等,這都是好東西。

但之前的問題,就是運不出來。這不是說就地生產,就算你就地生產,那麼你生產出來的東西,不還是得運出來嗎?

鐵路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運輸費用降低了,蒙古地區的原材料可以方便地運來了。

以蒙古地區的羊毛和駱駝毛爲原材料,呢絨、毛毯、氈子等紡織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一方面靠海外市場。

另一方面,自是靠政府的訂單扶植,尤其是軍裝毯子帳篷等等。

再加上,朝廷的都城在京城,是以在天津周圍也鼓勵發展諸多重工業。煤、鐵、造船、軍火等,亦是蓬勃。

這些好的方面,自然算是彰顯了資本主義的偉力。

不過這不算什麼。

真正能彰顯其偉力的,還得看壞的那方面。

大順的商業資本,在鐵路修通後,用了二十年時間,就用劫奪制創下了奇蹟——高利貸的利息,已經讓蒙古地區陷入一種竭澤而漁還債的狀態,大量的羊才成年還未產仔就得還債;更是直接逼反了一部分蒙古人,燒商店、殺商人、造就了喀爾喀部的一場大規模叛亂。

蒙古地區,不比別處。

譬如法國,畜牧業也不差,也很發達。

譬如潘帕斯草原,畜牧業也確實發達。

問題是,法國當做牧場的地,潘帕斯那種年降水量在900毫米的土地,在大順,早就被當成耕地了。

而蒙古地區,純純地是被農耕擠到了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北,甚至因爲這幾年氣候轉暖、以及一些抗旱作物的種植,農耕區不斷北移。

這也使得,蒙古地區的經濟結構,極爲單一,且極爲脆弱。

經濟結構單一且脆弱,那麼社會分工也就還早,手工業發展什麼的最多也就想想。

啥都缺。

布匹、鐵鍋、絲綢、茶葉、糖……甚至於,如今連批量製造的銅佛像,在這邊都賣的相當好。

然而蒙古人手裡又沒有錢。

搶……燧發槍時代了,搶錢的時代過去了。

那就只能換。

商人們倒也不急着要現錢。

春天來的時候,你賒了多少東西,咱們定好了伱用多少羊來還;秋天回去的時候,把你欠債抵賬的羊牛馬趕走。

這裡面,顯而易見地能看出來問題。

春天的羊,和秋天的羊,是一個羊嗎?

或者說,一個小牛犢,和長大後的牛,是一個牛嗎?

從生物的角度上講,是。

從商業的角度上講,顯然,不是。

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蒙古地區的經濟結構單一且脆弱,所以社會運行和大順這種理論上是小農國度的情況,完全不同。

各個部族的首領,類似於歐洲的封建主。

下面的牧民,倒不如說是農奴或者牧奴。

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向大順皇帝效忠,按照封建分封那一套,各自分好自己的地盤草場等等。

同樣的,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得向最高領主履行封建義務。

在大順內地,是郡縣制、畝稅。

而在蒙古地區,則基本還是封建義務制。

封建義務這一套,隔壁幕府就搞得有模有樣。大順這邊也差不多:各個部族的首領,時不時得入京朝貢,在京居住一段時間。

入京……京城居,大不易。你入京,不得講排場、不得花錢?

沒錢,那不得借啊?

借,自然是和在蒙古地區買賣最大的商會借。

利息,肯定是按照《大順律》走,絕對合法:36%,最多三年,連本帶利兩倍即止。若兩倍即止,還不還,則本息合計爲新本,再按照36%的年息還。

除此之外,各個部族得出丁、徭、役。

比方說,驛站、邊防、巡邏、戍邊,這些義務,是要花錢的。

花錢,沒錢就得借。

借了,就只能借合法的最高利率,低了壓根借不着。

借錢,又沒有金山銀山,拿啥還?那不就只能拿牛馬羊等來還嗎?

而商會在這裡,實際上賺了三份錢。

借的錢,總要花了買東西,所以還是買我的東西。這是一份錢。

借的錢,得按照大順律的頂格利息算利率,三年翻番。這是一份錢。

遷牲口的時候,牲口是按照春天定下的數量,秋天再弄走,那這一個牧期的長膘,又是一份錢。

一般來說,這種事若在中世紀,實屬正常。

就和歐洲的領主和猶太人一樣,借錢,不想還,那就殺猶、驅逐猶太人唄。

然而,問題在於,在這邊做買賣的,可不是無力反抗的猶太人。

其幕後的資本,那都是京城的勳貴、軍事貴族、御用大商人、皇族等等。

這就沒辦法了:想欠債不還?行啊,打進紫禁城來囚禁債主嘛。

問題不是打不過嘛。

尤其是鐵路修到了張家口繼續向北之後,上次叛亂火燒商鋪的事一出,這邊鐵路直接把兵運過去,迅速平息了事端。

某種程度上講,在蒙古地區活動的商會,就是大順的東印度公司,而且顯然還是轉型前的、以商業資本主義劫奪爲目標的那種原始東印度公司。

這和大順在南洋等地的手段,就完全不同。

一個是無意識的工業資本主義思維;另一個則是無意識的商業資本主義思維。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大順面對爪哇的土地,印度的土地,總能知道可以嘗試着試試自己熟悉的辦法,畝稅制。

可面對着蒙古遊牧區,大順這邊也着實只能如此,根本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因爲,這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那要辦的事可就多了去了。

改土歸流、劃分牧場、取消血緣繼承、重整和蒙古貴族的關係等等,一堆堆的事,遠不是說一場簡單的改革就能解決的。

當然,朝廷也樂於如此。怎麼看,蒙古各部,都在“私有制的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規則下,實質上被大順這邊的商業資本所掌控了。

只要大順有本事、有軍事力量,保證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規則——李自成起義的時候,明顯是反這個規則的,但顯然此一時彼一時——那麼實質上,大順就牢牢拿捏住了蒙古地區。

當然,這種事也十分正常,非常容易理解。

很多人以爲的資本主義萌芽,是萌芽了、發展了,於是蒙古地區放羊剪羊毛、把羊毛賣給萌芽區發展紡織業、然後再用羊毛的錢換回所需的生活用品。

於是,在偉大的資本主義萌芽下,一切都欣欣向榮。工業發展起來了、市場擴大了、生產力提升了……

然而,實際上的資本主義萌芽,則是:高利貸橫行、劫奪制、商業掠奪、壓低價格、低買高賣、強取豪奪、軍事鎮壓。

竭澤而漁到,蒙古地區一些部族欠的債,把部族所有的羊都賣了,都未必還的起。而很多地方的羊,還沒生羔子呢,就不得不拿去抵債了。

本來這就是很正常的事。

荷蘭的商業資本主義就是這一套,在本國如此,在南洋也是如此。總不能說荷蘭都不叫資本主義吧?

大順在蒙古地區搞得這一套,肥了許多人,也促成了華北地區一些地方的棉紡織業、皮革業、毛毯業、毛紡織業的發展。

而通過這種原始積累拿到了第一桶金的京畿區的資本,又把他投入到諸如包買制的棉紡織業上,用印度爪哇的棉紗發展華北的家庭分散的織布行業,依靠着北部市場大行其道。

大順南北兩個金融中心的格局,已經逐漸成型。

但也意味着,舊天下,無法和平地、不過於流血地過渡到新的天下。

最內核的大順內部的小農地主問題,還未觸碰。即便只看外部,已然是從歐洲到印度、從南洋到蒙古,各地都已經矛盾叢生。而且,都是些之前並未出現過的、讓這羣人有些無所適從、有點不太會以史爲鑑的新矛盾、新問題。

(本章完)

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972章 割袍(下)第142章 曙光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547章 惡龍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23章 小團體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967章 轉正第411章 出奇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100章 槍和槍第1450章 “帝”(二)第262章 紙老虎第1077章 爭功(二)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994章 鹹餌第185章 提前交兵權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188章 對策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1164章 備戰(三)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411章 出奇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112章 絕纓第796章 工商局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348章 怕疼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934章 覺醒(六)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449章 “帝”(一)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167章 論跡第663章 推諉第795章 南巡意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701章 優勢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