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

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

一條兼香熟知漢學,隱約摸到了天朝體系內的邏輯。

若無外力侵擾、若無外力打破天朝結界,要麼鯨吞成功,要麼老老實實做藩屬,沒有第三條路可選。

然而一條軍艦就70萬兩白銀,就算劉鈺給出的報價虛高,打個折算50萬兩。

真要臥薪嚐膽到能一次鯨吞中原乃至西域、西南的地步,就算把苦膽舔破了,也真舔不出這樣的國力財力。

鬆平輝貞還未絕望到這種程度,聞言猶疑道:“關白大人所言,似言過其實。”

“言過其實?”

一條兼香反脣一問,苦笑道:“如何言過其實?”

就像是劉鈺在朝廷裡總講的那個故事,於此時此刻,一條兼香也想到了那個故事。

在反駁鬆平輝貞之前,他先將那個故事講了出來。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

刻舟求劍的故事講完,一條兼香又道:“之前,豐臣秀吉徵朝,明國出兵,秀吉兵敗而退,明國亦退兵,再不追問,亦不曾強迫什麼,只當日本國不存在了便是。”

“何以?不過是因爲海波阻擋,又有蒙元殷鑑,明國水軍不敢輕易渡海。”

“如今唐國水軍縱橫四海,萬里之內無敵。自唐國至江戶,亦可運精兵數千。至於長崎等地,運兵萬餘不在話下。”

“唐國無海軍時,是一回事。”

“唐國有海軍時,又是另一回事。”

“既有海軍槍聲,日本國與朝鮮國又有什麼區別?所以我才說,臥薪嚐膽,唯有做好鯨吞中原的準備。若不能做到鯨吞中原,那這膽,也不必嚐了。”

鬆平輝貞老傢伙了,腦子一時間還是沒轉過來。

一條兼香苦嘆問道:“若是朝鮮國斷貢、不服中華、驅逐中華的商人、不準中華貿易、編練新軍、大建海軍、鼓動脫離自立之論,生聚訓練……中國會怎麼辦?”

“在唐國海軍如此強盛的情況下,日本和朝鮮已無區別。難道你認爲朝鮮國就是一直都這麼毫無雄心的嗎?我們是他朝貢恭順,而日本想貢便貢、想離便離?不過是因爲鴨綠江太窄,而大海太寬罷了。”

這麼一個場景形容出來,那就很直觀了。

想象了一下朝鮮斷貢、驅逐中國商人、秣馬厲兵、輿論鼓動的場景,後果不言自明。

只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沒有機會體驗朝鮮國所能體驗的感覺,自以爲自己與衆不同,卻不知道只是因爲大海過寬。一旦這大海不再成爲阻隔,朝鮮能存活至今的路,便是正確的路。

劉鈺給出的條約很明確,處處都在卡日本國的脖子。

按照昭仁或者鬆平輝貞理解的臥薪嚐膽,便是偷偷練兵、偷偷造艦,一旦小有所成,先把海關收回,再悄悄打回蝦夷、攻下琉球,然後趁機會攻下朝鮮。若能站住,就站住;若站不住,再退回來閉關自立。

所以一條兼香纔講這個“刻舟求劍”的故事。

纔會說他們總是喜歡制定一個謀略,然後從不考慮對方是否一定會按照他們的謀略走,而是認爲哪怕天地都會爲他們的謀略讓路配合。

一條兼香反問道:“若是豐臣秀吉徵朝的時候,明國有如今順國這樣的一支海軍,豐臣秀吉可以全身而退、明國會不追究嗎?”

“呃……”一句話,把昭仁和鬆平輝貞問的全都啞口無言,若是當時有這樣一支海軍、一支陸軍,不追究?怕不是要直接炮擊大阪城。

許久,昭仁覺得仍舊還有最後一絲希望。

“中原之大與富,實日本所不能及。但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待其政治不修,國勢晦暗時候,未必就不能成。”

鬆平輝貞也以爲一條兼香過於絕望,附和道:“就像明末時候,若彼時承明國之邀而出兵,未必不能成事。”

一條兼香嘆了口氣,只道:“此一時、彼一時。”

說罷,望向南邊的牆壁,似乎想要透過牆壁看到停泊在港灣的大順軍艦,沉默許久,慢慢說了一句話。

“只盼着中國萬勿內亂。否則,日本必危。”

這話說的有些叫人摸不着頭腦,昭仁不解,鬆平輝貞也不能明白。

一條兼香帶着那股子絕望勁兒,徹底被大順的海軍和高達三層的軍艦搞得再無一丁點鬥志。

眼看兩人還不能理解其中的危機,他只好反問道:“若中原大亂,羣雄逐鹿,唐人的海軍怎麼辦?”

“海軍海上無敵,卻去不得紫禁城。”

“一旦中原大亂,海軍身上的枷鎖也就脫掉了。何不遠渡重洋,自立爲王?中原雖有海岸,但縱深千萬裡,海軍之威,只在沿海百里之內。”

“日本四面皆海,海軍一圍,輕則九州、四國自稱王;重則攻取江戶、京都。”

“中原逐鹿,海軍無力;島嶼稱王,自立稱雄。難道你們忘記了故事裡和藤內佔據臺灣之事?”

“唐人的海軍遠勝當初,中原安穩,尚可鎮得住,不至獨走;而若中原大亂,野心勃勃之輩,自知逐鹿中原不能,必先盯上日本。”

“是故我說,只盼中國萬勿內亂。否則,日本必危。”

“你若執掌天下最強的海軍,羣雄逐鹿中原之時,你會選擇安穩不動,等着天下安定後求封爵位?”

“還是明知道海軍陸戰爭鼎無望,遠赴海外,自立爲王?遍觀周邊,有比日本更適合稱王的地方嗎?”

“所以我才說,只盼着中原不要大亂,若亂,日本必亡!”

話音剛落,冷汗便從昭仁和鬆平輝貞的額頭滴下,他們還從未考慮過這樣的問題,或者說還從未考慮到有海軍存在的大順內亂,歷史會走向何處。

以史爲鑑,史書中不能說沒有記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撥開歷史的迷霧去總結其中的規律。

明末的臺灣,源於海軍不夠強,所以才只能去臺灣。現在海軍已經成了這般模樣,日本安全嗎?

爭霸中原海軍只能看戲,到時候海軍的人,憑什麼繼續效忠下一任得了九鼎的勝出者?憑什麼不獨走海外去稱王稱霸?

一條兼香苦笑道:“遼亡,耶律大石遠走西域,成就一番大事。若耶律大石當時手裡有這麼一支順國的海軍呢?日本的地形,最是適合海軍遊走,封閉下關、阻攔瀨戶海,四國九州,又豈能不下?”

“正因爲大順國勢正盛,中原天子可以鎮住軍侯,日本才得以存在。若不能,海軍自行做事,現在九州島和四國島,必已被攻破,又何必繞遠至小濱、米子?”

“陛下與鬆平君想着中原內亂則可有爲,我看到的則日本必亡。”

昭仁沉默了,鬆平輝貞也沉默了,這些東西是他們根本沒有想到的。

可無論如何,竟是找不出一絲反駁的道理。

自殺死諫的井伊直定說的先練陸軍以求活的秘密,鬆平輝貞所知並不多,只是有所耳聞。

直到此時一條兼香說出這番話,他纔算明白井伊直定死前之諫到底是多麼絕望。

甚至可能都沒希望過能靠編練新軍贏過正常的大順。

只是在絕望中,擔憂有朝一日中原大亂,海軍獨走選地自立,日本能在中原的大亂中活下來而已。

因爲縱觀周邊,所利於獨佔稱王的,唯有日本最是合適。不同種卻同文,釋儒潤已深,比之南洋,合適百倍。

就像一條兼香說的,大順讓你有,你就可以有;不准你有,越線就死。幾艘壓服諸藩的軍艦不是不能有,但有什麼,大順說的算。若是超越了這條線,在場的人都清楚,劉鈺肯定會帶着艦隊未雨綢繆的,甚至都不可能有耐心等到亡羊補牢。

“以關白大人之見,這種情況若真的發生,唐人海軍可有幾成機會?”

“十成。土佐之戰,便是劉鈺爲將來唐人海軍獨走的總預演。按土佐的辦法去搞,既不會缺兵員,也不會缺支持。”

對這個十成把握的說法,昭仁覺得這是一條兼香對劉鈺產生了某種恐懼症。這種恐懼症不止在一條兼香的身上有,鬆平輝貞身上也很濃,生怕那些條件裡隱藏着諸如鑄幣和甘薯之類的目的。

若是土佐之戰是爲將來中原內亂、海軍獨走的預演,鬆平輝貞聯想到劉鈺對幕府長達十年的欺騙,對“總預演”這三個字,也是深信不疑。

昭仁問道:“按卿所言,唐人若按土佐之戰的辦法,佔領日本並不難。可並不做,這又是爲何?”

“因爲……大順朝廷尚在,所求者金銀也。大順若亂,羣雄逐鹿,金銀豈重於人口土地?若無海軍,日本自是安全;若有海軍,日本之危機,可比朝鮮可怕的多。”

“朝鮮地連遼東,沒有碧波阻擋,人窮地狹,最終仍要靠陸上決戰,那不是手裡捏着海軍想要自立者的選擇。”

越想越是絕望,一條兼香已經將日本的安危降到了比朝鮮還要不如的地步了。但他的解釋,也確實無懈可擊。

大順因爲尚沒有亂,軍中行動皆從朝廷,所以朝廷作戰要考慮成本、後果、目的。而若到無人控制逐鹿天下的時候,手裡捏着海軍的人,還會去考慮成本後果嗎?

真要是天下大亂,手裡捏着海軍的大將,不會傻到佔據朝鮮做根基,因爲鴨綠江太窄。

相反,朝鮮會因爲狹窄、貧瘠、不適合海軍以艦爲牆稱王、羣雄嫌棄貧苦而非族類,相對日本,反倒更加安全。

本想着示弱、服從,以待將來。哪曾想按一條兼香這麼一說,將來竟是一丁點希望都沒有了。

大順若不亂,就算把苦膽舔破了,也打不過。

大順若亂,原本想着有機會,現在倒成了最大的危機。

這裡面是個繞不開的圈,想要杜絕第二種可能的危機,就得編練海軍;編練海軍,就必要被大順察覺,然後必要開戰。

編練海軍,因爲日本以史爲鑑。

可以史爲鑑,又不是日本的特權。

還有大順。

此番一戰,大順已經清楚看到了海軍帶來的戰略改變,可以預想到海軍四處襲擾,讓陸軍無法集結野戰、見縫插針的戰略戰術。

有了可以借鑑的歷史,一定會死盯着日本的造艦。

編練陸軍,更加隱蔽一些。

但幕府就算可以訓練一支強軍,那也是部署在江戶周邊,不可能允許九州島、四國島的諸藩自己練出一支強軍。

因爲幕府固然而防備大順,可最應該防備的還是諸藩。

九州島、四國島沒有強軍,仍舊依靠藩兵武士,那就像一條兼香說的,土佐一戰,就是劉鈺爲天下大亂海軍的未來做的預演。

海軍一切海峽,四國島的藩兵,兩天就會被大順獨走的海軍吃乾淨,然後效仿土佐舊事,減賦分田,民心皆從,渡海而爭,稱王有何難處?

開戰這麼久,大順都沒想着去動一動最該打的島津氏,不就是在告訴幕府這邊:我支持幕府的存在,但我不支持幕府真正削藩統一嗎?

留下的諸藩,在一條兼香看來,這不就是爲了將來重演土佐事,提前做的準備嗎?

昭仁似乎想明白了,驚道:“故而唐人召回了劉鈺,卻讓不懂海軍的小兒李欗執掌?”

“不封實土,卻掌海軍,爲的就是有朝一日朝代更易,李家人仍可海外稱王延續祭祀?”

“而此時若封實土,又恐藩鎮之禍、靖難之事?”

“若天下不亂,海軍必無力獨走,亦不敢豪賭求王。若天下亂,天下能守則守,不能守則海外存續?”

(本章完)

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394章 軍費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452章 “帝”(四)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66章 認可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360章 敵在本能寺第685章 試試看第972章 割袍(下)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71章 萌芽第1047章 大改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247章 鑽石灣屠殺(三)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783章 作死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360章 敵在本能寺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1173章 備戰(十二)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3章 出事了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第1016章 做成死案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188章 對策第419章 絕望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863章 妄想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1054章 站臺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204章 投名狀第579章 廢物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423章 勸說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177章 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