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

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

凡事只要一上綱上線,雞蛋裡必能挑出來骨頭。

劉鈺從天婦羅裡挑“名教之存亡”這樣的大義,也正符合此時日本、中國、朝鮮等一致禁天主教的背景。

這也不只是儒家自己的事,而是中華文化以及其衍生文化和被融化文化共同的敵人。

在大順這邊,把“陡斯”翻譯成昊天上帝;在日本這邊,把“陡斯”翻譯成“大日如來”;在大順這邊,以耶補儒,試圖先挑戰釋家的地位;在日本這邊,曾經天主教徒和佛教徒之間互相燒教堂廟宇……

以及不準祭祖、不準祭孔、不準周公叫聖人因爲封聖要得到教皇允許等等,這幾件事引起了儒家文化圈的強烈反彈。

劉鈺這番話自是沒必要在大順找茬,畢竟大順這邊找的盟友,是號稱天主孝子的法蘭西。日本這邊最起碼還找的是荷蘭,至少不是天主教國家。

但日本這邊的儒生借題發揮,念辛棄疾的觀潮詞,舒展心中的鬱悶,也就怨不得他也借題發揮。

大順這邊的官員悄悄看着劉鈺,內心都想笑。朝中誰人不知,鷹娑伯懂個屁的名教文華?十三經看沒看全都是未知數,在這裝這麼名教守護者?

腹誹之餘,內心也是佩服,心道這借題發揮的本事,倒真不愧是在朝堂裡摸爬滾打多年的水準。雖說這些年一直在外,可耳濡目染之下,這等本事多少還是學了一些的。

日本這邊的儒生終究水平差一些,連新井白石這樣的人物,去朝鮮之後,都感覺到“文化自卑、武力自信,與朝鮮交,唯靠武力以致對等”。就準備換約的接引寺,到處都是朝鮮通信使留下的題字、題詞。

被劉鈺這麼一上綱上線,頓時啞口無言。

儒家內部有很多矛盾的言論和思想,比如漢時就有的馬肝之論。

文王武王,到底是造反?還是代天行道?

最後還是漢文帝出面指示:不爭論。

馬肝有毒,馬肉沒毒,消停的吃點馬肉就得了,非得把馬肝也吃了纔算真正吃過馬?

今兒劉鈺說的這事,也是一個沒法爭論的東西。

這種類似的爭論,在九十多年前的日本,就已經爭論過一次了。

當年的長崎奉行山崎正信,見明末大亂,想盡辦法蒐集明末大亂的情報,其中抄錄到日本的,有《抄錄李賊復史軍門書》、《史可法回大清攝政王書》、《闖賊僭登基詔書》等等。

一邊是直接寫李自成是賊,但“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窮乎仁愛,致兆民爰苦於災祲。朕起布衣……”,這又繞回了當初的馬肝之爭,商湯周武是造反啊?還是代天行道?

一邊是《史可法回大清攝政王書》裡,“謹啓大清國攝政王殿下”、“我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賊……此等舉動,振古鑠今,凡爲大明臣子,無不長跪北向,頂禮加額……”

這不只是讓中原的儒生懵圈,不知道到底是站農民軍一邊,還是直接投大明薊國公大將軍吳三桂爲先君報仇。

日本這邊的儒生也是出現了劇烈的思想混亂,一直“不爭論”的馬肝之論再一次被翻出來。到底誰是正統?誰對、誰錯?

之後大順這邊廢了均田免糧的口號,改用保天下的口號,荊襄涅槃,日本這邊一揆漸多,怕大順這邊的反抗思想影響到日本國內的統治,再加上南明借兵和大順之間結下的樑子,之後就斷絕了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

現如今劉鈺又翻出來了類似的話題,大順在保天下、保名教,打一頓日本,到底是對?還是錯?

日本的儒生能產生“若孔孟爲主將、來徵日本我們該怎麼辦”的疑惑,是因爲本身就有這種疑惑,所以才問。如果沒有這種疑惑,當然就不會問。

而且本身大順也確確實實沒割地,對馬和隱歧島,那是爲了名教之德“以直報怨”,割給琉球了,恰好是琉球割讓北方五島的兩倍時間。

不管事後琉球是否“主動”交給大順代管,反正大順是沒割日本的地。

開埠那是租地,給租子的。本身長崎就有唐人町,這也算不得啥大事。開埠是爲了提高日本的米價,改善武士儒生和農民的生活;開埠是爲了讓日本的百姓得到充足的貨物。這都是很仁義的。

蝦夷按劉鈺所說,那是羅剎國南侵,日本根本沒能力攘夷,大順作爲天朝,是有義務去攘真正的夷狄的。

這種疑惑,可以說是自遣唐使以來、至明中晚期宋儒之學開始在日本擴張所引起的思想大混亂的體現。

而劉鈺的詭辯和借題發揮,只是把這種思想大混亂引爆的導火索。

從明末開始,日本儒生涌現出了三種不同的思想。

這不是說朱子學還是古儒學的爭端,那爭端,實際上是打着先秦旗號想往前走的、和打着宋儒之學想往後退的爭端,牽扯的還是經濟問題。

這裡說的三種思想,是關於華夷問題的。

一派認爲,自己就是夷狄,就該努力學習中華文化,恨不能生在中華。

一派則認爲,日本自己也可以叫中華,只要符合禮、符合比周邊民族先進、有藩屬朝貢體系,那麼中原可以叫中華,日本也可以叫中華。

中華是個文化概念,只要儒學守禮就是中華,和地理沒有任何關係,稱呼中華的時候應該改爲地名如震旦、支與那。中華是中國的自稱,在日本,中華就是日本的自稱。

還有一派則認爲,日本纔是中華,中國根本就不是中華正統。

因爲日本國萬世一系,在降生的那一天,就是按照天道的禮儀所定型的。儒家禮法,是天地大道,殊途同歸,日本產生儒家大義的時候,可比周公孔孟早多了。

日本之所以多用漢文,因爲文字這東西日本原來也有,只是孝德天皇大化改新的時候,把日本的典籍“悉數爲灰”了,所以導致現在看不到日本古文字書寫的典籍了。

要是能看到的話會驚奇的發現,其實古代日本也有文字,而且也寫了自己的儒家經典,和周公孔孟之道殊途同歸。

可惜因爲孝德天皇大化改新、全面唐化,都燒沒了。

前兩派還是在儒家天下觀的範疇內閃轉騰挪,最多也就是“僭越稱兩華”,也沒離譜到第三派這種糅合怪的程度。

山鹿素行在提出第三派理論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家、耶穌教、儒家的影響。

就像是宋儒面臨佛教“從何而來、往何處去”的成型的宇宙觀影響,不得不搞出了理學來反擊、而被大順的古儒一派批評爲“理學爲釋家所染而不自知”一樣。

山鹿素行這是自以爲自己是“復古之儒”,實際上整個體系卻是不自覺地受到了儒、耶、釋三家的影響。

延續着日本聖堂林家和耶穌教的辯論,認定天理在造物主之前。那麼先有天理、後有宇宙,既如此,在宇宙創立之初,天理早就存在,那麼創世之初就有一個“文華制度完備”、符合天理的日本國,也是合理的。

天理既然在造物主之前,那麼儒學也就是在創世之初就存在的。只是周公、孔孟等人,悟出了大道,傳播出去而已。但實際上,儒學早就在日本出現幾萬年了。

就像是烏雲籠罩的時候,不是沒有太陽,只是海西邊的那羣人那時候還處在蠻荒,看不到而已。

山鹿素行之所以能這麼搞,主要還是因爲……中華的史書太詳實了。

神話就是神話、史書就是史書。

而山鹿素行拿着日本的神話,對照着中華的史書,說你看時間,是不是比你們早?

他這一套三家糅合怪,此時在日本的下層武士裡,還是很有市場的。在上層儒生那,是被批判的。

這可以看成是一種樸素的自卑情緒下轉爲自負的民族主義雛形,而且是立在不敗之地的那種:比孔孟還早的日本儒家經典,在孝德天皇的時代被燒了,所以現在看不到;你說沒找到存在的證據,不就恰好證明那時候燒的乾淨嗎?

這和後世那種“史書都是篡改過的、所以史書不可信”的一派,幾乎是一樣的道理,根本就是不敗的。你舉出史書中的例子,他也會告訴你那是篡改過的。

新井白石這樣的儒家大手子,去朝鮮也在文化上感到自卑。但大手子的做法,是解構天下觀,炮製各自稱華論,水平還是有些的。

山鹿素行則是自卑之後轉自負,搞出這麼一套自嗨的東西,這對下層武士的影響力是極大的。

那種文化上的自卑是浸在骨子裡的,越是水平低就越容易被這種自卑後轉自負的東西所蠱惑。

但是,理論家不是誰能都當的。想要封聖,自稱一派,山鹿素行還欠缺了點火候。

他根據日本的情況,否定了“天”這個正統的概念,而是轉用了“武”。

因爲如果不轉用“武”來尋找正統性的話,只靠“天”衍生出的“道德”、“禮教”等,日本在朝鮮面前都會自卑。

但如果是“武”作爲正統性的話,在朝鮮面前就不自卑了:我能打得過你,就證明我是正統。

所以山鹿素行把伊邪那美創國時候的“天瓊矛”作爲神器之首。“蓋矇昧之時,除暴驅邪彰顯聖道,非武不可”。

這就導致這一套體系裡有個最大的問題,就像是奧地利畫家的那一套理論一樣:如果日耳曼人優越,那麼結果必然是戰勝其餘劣等的民族;如果日耳曼人不優越,那也活該被其他民族所滅絕。

贏了吃香喝辣、輸了全族滅絕,在最後一刻不自殺的日耳曼人都是假日耳曼人,既然證明了自己劣等,爲什麼不全族自殺爲優越民族騰地方呢?總之,種族的優越論沒錯,只是優越的不是我們日耳曼人而已。

所以劉鈺操練了十年海軍,樞密院下令暴打了日本一頓之後,這第三派理論幾乎是瞬間崩解了。

既然“武威”是正統的標誌,那麼打輸了不就恰好證明自己不是正統嗎?

“武威”不是不好,只是不該野心這麼大,只能勝、不能敗。

若是拿出“我蠻夷爾、唯有武威”的心態,這就沒什麼漏洞的。

問題是既想當天朝、又不認天德而認武威,那就只能勝不能敗,敗了這理論的一切基石就崩解了。

任何功法都有破綻,要找準罩門。

如果此時大順的大儒和山鹿素行辯論,只能是雞同鴨講:大儒不相信日本的神話是正史、山鹿素行的一切根基都是神話,雞同鴨講,誰也辯不過誰。

你說拿出你們之前有文字的證據,我說大化改新的時候焚書坑古,都燒了,所以這不正好證明了我的觀點,古文字古文化都被燒乾淨了嗎?

你說你們的神話是歷史,拿出證據來,我說這些都是記錄在書上的,你們的書可以是歷史憑什麼我們的就不能是?我就問你萬世之前周公孔子是不是還沒誕生吧?孔子哪年出生的,我可是能在你們的史書上大概推斷出來。

這麼爭論的結果,就是相信大順大儒的還是相信大順大儒、相信山鹿素行的還是相信山鹿素行。

但吳芳瑞突襲京都,在京都放的那一把大火、李欗砸了京都御所的僭越之物,以及隨後大順願意“補償百姓數萬兩白銀”的仁德之行,正打在了山鹿素行這一套理論的罩門上。

如果神話是真的,那武威就是天命,輸了就證明天命不在日本。

如果神話是假的,那日本的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衍生品,衍生文化沒有天命。

用武器的批判崩解了第三派的體系根基之後,日本儒學界實際上也就剩下了前兩派。

一派自認蠻夷、一派各自稱華。

但劉鈺藉着“天婦羅”而發揮,又把剩下這兩派的根基都打碎了。

天下的概念,是隨着交通工具而逐漸擴大的。當帆船將整個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關上門來自稱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劉鈺借天婦羅之題,提出了天下就是地球、地球就是天下的概念。

一方面,“恭維”日本不是蠻夷,而西洋人才是蠻夷;另一方面,既然天下就是地球、地球就是天下,那麼華夷之辯就和以往不同了,華也就只能有一個。

如今天下儒生,要做的是“尊周攘夷”。

可以認可朝鮮、日本都是周天子的諸侯,反正也不怕七雄再臨,反正這個體系,早晚崩解。

而崩解之前就現在大順的路子繼續往下走,再不濟也不至於混到個被人問鼎的程度,至少在天下這個概念崩解之前,不可能有危險。

朝鮮可以繼續做“帝出乎震”的美夢、日本也可以繼續做“羣雄逐鹿爭天子”的美夢,但周天子可不再是八百里京畿的周天子了,帝出乎震也好、羣雄逐鹿爭天子也罷,最終還是要靠槍炮、人口、生產力的。

周天子要是六師仍在,哪個敢霸?齊侯的屍體還在大鍋裡煮着呢,諸侯估計也都喝過湯。

吳芳瑞一把火崩解了日本“真華”論、劉鈺的天下概念解構崩解了“各自稱華東西兩華並立”論、最後的蠻夷也分三六九等結好了那些自認自己是蠻夷的儒生。

如今他一個根本不信儒學的人,在這怒噴日本的儒生“斯害也已”,連噴帶罵。

幾個自認蠻夷派的儒生盯着地上被劉鈺拋下的天婦羅,臉紅低頭,心道若天下如此論,當真該尊周攘夷。

唐人既爲天子,我等亦是諸侯了,也不是蠻夷了呢。就算是蠻夷,那也是比南蠻高級的蠻夷。楚不貢苞茅,而天子徵之,天子亦無錯啊。楚人縱蠻夷,那不是比更南邊的南蠻高級一點點?

做蠻夷,也要分三六九等的。

(本章完)

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1049章 坐莊(上)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969章 舊怨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1451章 “帝”(三)第248章 鎖鏈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565章 制禮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84章 請別死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328章 問罪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358章 實封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974章 照舊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10章 找茬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95章 任俠士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993章 直鉤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230章 開戰(九)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1000章 扶植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441章 瘋了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348章 怕疼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