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

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

抵達總督府邸時,荷蘭人已經在那裡等候了,一個個的臉色都很嚴肅。

有了上一次在氣勢上完全被壓制的經驗,這一次荷蘭人也沒有廢話,直接將一份厚厚的錫蘭移民計劃書遞到了劉鈺手裡。

遞交企劃書的時候,一個個臉色都不好看。

劉鈺坐在那,把拉丁文寫的企劃書大致看了看前面的綱要,心說這什麼破玩意?這要是放在朝廷六部,誰寫出這樣的關於移民的公文,這輩子仕途就算是毀了。

荷蘭人真的就是把人看成產生利潤的工具了,雖說他說可以容忍一定的、必然的死亡率,可也沒說真的就把華人可以當泰米爾奴隸看。

擡手把企劃書往桌上一扔,嘲笑道:“早就聽說過荷蘭人是最‘慷慨’的,這話果然一點沒錯。”

“連農夫都知道,要收穫就要先種下種子。錫蘭的前景非常好,移民過去能給你們帶來極大的利潤,何必一個個垮着個批臉?你們好說也是一個公司,連賺錢的提前投資都不高興,果然‘慷慨’。”

“投的越多,賺的越多,怎麼,公司財政沒錢了?這點錢都投不起?怎麼說,VOC也是此時的世界第一公司吧?”

通譯儘可能把劉鈺這番話中的髒字都翻譯出來,瓦爾克尼爾聽到“公司財政沒錢了”的反問,只能微微一笑,故作淡然,沒有回答。

現在他沒法回答。

因爲,確實沒錢。

之前錫蘭移民的計劃,已經上報給了董事會。

在香料伴隨着人體四液學說失去藥用光環、荷蘭的壟斷越發力不從心、英法普俄各國都開始重商主義打擊荷蘭商船的時候,其實董事會也知道,產肉桂、產印度所需的染料檳榔的錫蘭,是個長遠看來非常不錯的贏利點。

哪怕不是將華人作爲債務奴隸扔過去,利潤還是有的。

劉鈺說到了重點,只要投資的回報率,高於公司的平均股息,這就是一筆賺錢的買賣。

公司的股票,又不是說分成香料、移民這種,而是以一個完整的公司內部財務覈算的。

東邊賠了西邊賺,最終算股息的時候是要合併的。

然而,瓦爾克尼爾卻明白現在董事會的難處……說沒錢可能有點不太準確,準確說法是批不下來足夠的現金。

如今劉鈺咄咄逼人,他又實在不能把這種難處露出來,那可真就讓劉鈺完完全全佔據主動和先機了,日後的談判氣勢一定會壓的死死的。

荷蘭現如今雖然開始衰落,其實底子還是很厚的。

七省也不是沒錢,買了那麼多的英國國債,每年付給荷蘭的利息,就有將近400萬兩白銀。

只不過荷蘭的銀行家們,只看利息和回報率,當年荷蘭和西班牙打仗的時候,荷蘭銀行家依舊大筆大筆地給西班牙借款,連逼得荷蘭決堤以水退兵的法國,還從荷蘭銀行家那借了2500萬盾呢。

然而作爲“自家人”的VOC東印度公司,情況過於特殊,財政上已經快要走到末路了。

不是借不到錢了,而是不敢借錢。

借不到錢,和不敢借錢,不是一個意思。

東印度公司有17人董事會,但實際上理論上的董事會有70多人。小市民,買個三頭二百的這種,當然不算,自然沒有發言權。

這17人屬於不同的省,荷蘭各省之間本也勾心鬥角。

七省之間互相都要爭取本省的利益。就像是對華貿易委員會事件,阿姆斯特丹省、澤蘭省爲“各個省派去直航中國貿易的船隻比例”就鬧出過大事。

澤蘭還差點聯合其餘幾家掀桌子,最後鬧出了一個滑稽的對華貿易委員會。

17人爲七省各自利益內鬥也就罷了,70人的理論董事會成員,又不斷地伸手要權,也希望進入決策層。

這70人裡,有私人大股東,有各個城市的錢,只是着實沒辦法和阿姆斯特丹商會這樣的大寡頭爭而已。

然而一旦有機會,還是希望咬一口分權的。

面對這種情況,17人團當然是團結的,但都是商人,解決的辦法也就簡單粗暴:高股息、高回報率,公司在我們17人的領導下,前途光明。

70多人的理論董事會想要拿權,肯定是要發動“羣衆”,也就是那些小市民股東。

然而小市民股東則不是很在意,到底是17人團,還是70人團,只要自己能拿到股息就行。

小股東一看,哦,3000盾一股的股票,幾十年間,光股息就發了107665盾,股息是股本的30多倍。

那我閒的沒事幹,非得去問公司怎麼經營的幹啥?非得看公司財報和賬目幹啥?人家17人乾的這麼好,難不成你們那70人董事就能拿比現在高的股息?

超高的回報率,使得那70人的董事也沒了氣焰,不敢要權——許諾超高回報的遊戲,法國人二十年前剛玩過一次,荷蘭人已經連吃了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外加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這三次大虧,雖然不長記性,但前一個教訓還是太近了,實在是不太相信這種口頭許諾的高回報率。

當初密西西比泡沫的時候,小股東、小市民們倒是質疑過17人委員會:媽的,人家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承諾的年回報率是45%到65%,甚至半年內500塊一股的股票漲到了18000,這是什麼概念啊?只要拿出500塊,半年後變成18000,啥也不用幹,頂幾十年的工資。

45%的年回報率是什麼意思?只要拿出兩年的全部工資投進去,每年啥也不用幹,就能維繫和之前一樣的生活。

你們這17人是幹什麼吃的?一年只能給平均21%的股息?廢物!

然而隨着泡沫爆裂的一聲脆響,大半個法國的貴族、大半個荷蘭的市民被當“金融天才”約翰·勞當成韭菜被割了一茬後,荷蘭市民才意識到:其實,21%的年平均回報率,挺好的……

雖然現在降到了17%左右,但相對來說,年息17%,真的已經不低了。

70人董事想煽動底層民意拿到公司控制權,就得許諾比現在更高的回報率,可這70人董事會又不想學密西西比泡沫,給出一個扯淡一般的50%的回報率。

只要公司繼續維繫着“財務狀況健康、投資配置合理、每年按時發股息”的表象,他們就沒法要權。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英法普丹瑞等各國,都組建了東印度公司,壟斷力度已經不夠,VOC再也不能搞出1640年驚人的香料貿易1200%利潤的業務。

本來20年前有個利潤增長點的,那就是奧斯坦德公司事件,VOC拼命砸錢,就是要把奧斯坦德的茶葉砸在手裡,看誰的血厚,誰先撐不住誰就徹底了放棄了茶葉業務,知道拼不過。

壟斷公司都喜歡砸錢搶市場,後世也一樣。

於是使得原本是葡萄牙王室帶入歐洲、向徵上層身份的茶葉,從舊時王室宮廷飲、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原本這就是個薄利多銷的機會,抓住機會,就能再次起飛。

但正趕上那幾年荷蘭內部出了問題,擴軍派和裁軍派爭來爭去,荷蘭和澤蘭希望擴建海軍繼續壟斷貿易、打破《航海條例》。

可別的省也不傻,擴海軍你們阿姆斯特丹和澤蘭得利,像我們種地的弗里斯蘭,憑啥出錢造海軍?

1619年的時候,定下了各個省的“比例稅”政策,每個省按照共和國的預算繳稅。當初商業才發展起步,種地的居多,農業省弗里斯蘭僅次於荷蘭,承擔了13%的稅務比例,當初也算合理,種地當時還是挺有錢的。

現在一百多年過去了,這稅務比例還是這樣,那些搞商業的一個個賺到飛起,卻沒有改變各省的稅比例,弗蘭德斯能高興嗎?

鬧騰來鬧騰去,連執政官都扔了,各個省扯皮扯到現在,艦隊已經基本是個空架子了。

英國鎖、法國堵、普魯士高薪搶人,東印度公司日子也不好過。

公司爲了維繫公司“很健康、很賺錢、不差錢”的形象,堅決不年年公開財務報表,而是以高昂的股息,讓小股東們不鬧事,十年公開一次:公佈公開財務報表,和我們沒關係,只要股息到位就好。

十年公開一次,也就意味着做假賬容易多了。

有時候實在缺錢了、週轉不過來了,就得借錢。

或者,拆了東牆補西牆。

但偏偏又不能跟荷蘭的銀行家借錢,荷蘭的銀行家裡也有一些是股東,一旦借錢這事公開,可能就會引發小股東的不信任。

荷蘭百姓被之前的三次大泡沫嚇住了,一旦東印度公司開始借錢,他們就先慌了。

他們一慌,70人的董事會就會藉機質疑17人團,開始伸手要權。

而17人團不只是享受權力,更是因爲10年一次報賬,使得他們有自己的巨大利益在裡面。

只要還能佔着位子,有時候哪怕借錢,也要維繫高回報率。畢竟底子還在,往外貸款、東南亞的收益,平衡一下,左支右絀,修修補補,總還能維持。

這艘破船隻要不沉,掌權的17人委員會就有利可圖。

既要維繫高股息來讓股東們別去糾結細節問題,又不能從國內貸款以免讓人失去信心,這就導致不可避免地走向兩條不歸路。

其一,投資儘可能要求短期回報。偷、搶、強迫勞動、把華人變成債務奴隸,等等,那些可能需要長期纔有回報的投資,不再考慮之內。

不要去考慮什麼長期回報、長久利益。

其二,國內沒法借錢,去國外借。

國內的平均利息,以東印度公司的信譽,能借到5%左右的低息,但爲了不露餡,那就頂着18%左右的高息,在東印度借。

反正17人董事會壓着其餘董事,壓着聯省議會,10年才報一次賬,只要10年內把借的錢抹平,就能讓國內的小股東不知道。

也能不讓70人的董事會藉機生事要求分享公司管理權。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明知道錫蘭是公司將來重要的利潤增長點,但是沒錢投。

這不是簡單華人是不是債務奴隸的問題,就算是債務奴隸,想有回報,也得進行一些先期投入啊。債務奴隸頂多也就是降低一下人工成本而已,可耕牛種子這些東西,不也得花錢嗎。

董事會讓巴達維亞總督解決,可大順剛打了日本,斷絕了日荷貿易,使得公司一個穩定的現金流斷裂了。

巴達維亞哪有錢?

(本章完)

第384章 逼迫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1247章 鑽石灣屠殺(三)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26章 鍍金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91章 提點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426章 錯覺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53章 選擇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84章 請別死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545章 難題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1012章 圈地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663章 推諉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343章 絕戶計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39章 心思不純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934章 覺醒(六)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863章 妄想第1228章 開戰(七)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096章 工業革命(九)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92章 欽定?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734章 咱們(上)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