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活路

第713章 活路

的確是英國人的槍、英國人的炮,但站在他們背後的,絕對不是英國人。

英國人自己,都沒有這樣的營連戰術。自己不會,又怎麼教別人呢?

一瞬間,心下似乎全想明白了。

回望整個歐洲,沒有一個強國的陸軍戰術是這種風格,此時一個都沒有。

瓦爾克尼爾沒和大順的軍隊交過手,但這種截然不同的戰術風格,顯然不可能是這些叛亂者自己琢磨出來的。

如果是大順這邊在背後支持這支叛軍,那後果,恐怕就嚴重了。

大順艦隊出現在海上,最多證明這支叛軍和大順合作。

可若是這支叛軍本身就是大順支持的,那問題就大了。

錫蘭的數萬華人、爪哇的交得起人頭稅的華人、東南亞各地散落的華人……如果真是這樣,恐怕北面那個大國,早在許多年前就在謀劃東南亞的事了。

甚至,錫蘭移民計劃,恐怕也是大順在借荷蘭的手完成的戰略佈局。

如果真是這樣,那還打嗎?

抵抗還有意義嗎?

如果這支叛軍是大順支持的,那麼大順的正規軍,肯定比這支叛軍要強。

連荷蘭人一直依仗的海軍,都已不如人。

在東南亞、在這個距離大順順風一週航程、距離荷蘭順風至少七個月航程的地方,怎麼打?

錫蘭遷徙計劃,是在這支叛軍起事之後,那麼錫蘭肯定也會丟掉的。

錫蘭丟了、爪哇丟了,馬六甲中國人會留給公司嗎?

錫蘭、爪哇、馬六甲都在大順的控制之下,東邊的香料羣島、安汶、蘇拉威西這些地方,又憑什麼守住呢?

這些地方都守不住,公司憑什麼存在呢?

此時此刻,面對着“叛亂者”的攻勢,瓦爾克尼爾想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把部隊拉回巴達維亞,作爲談判的資本。

雖然剛纔就說要作爲談判的資本,但此時的想法,和看到那支“叛亂者”反擊之前的想法,截然不同。

他要談的東西,和剛纔已經不一樣了。就在看到“叛亂者”的戰術動作後。

雖然早在劉鈺逼他改變貿易政策、向他施壓的時候,他就生出“不如歸去”的退意。

但現在,他並沒有後悔自己爲什麼沒有早點卸下總督的職位,回荷蘭養老。

理論上,每個總督在離開巴達維亞之前,都會得到一大筆的錢。

正常來說,每年總督有兩萬的“合法的額外收入”。

平時拍賣包稅權,又能得一大筆錢。

等到走的時候,會拍賣自己的私人物品。哪怕是個破瓶子,也可以被拍出幾千甚至上萬的高價。這是巴達維亞的潛規則,上一任總督只要不是犯罪被擼的,基本上都會在交接的時候,將一些事和下任總督安排明白。

這麼看起來,似乎瓦爾克尼爾在生出“不如歸去”的退意時候就回荷蘭養老,對他個人是極好的選擇。

但實際上,細究起來,並不是。

看清楚這支“叛亂者”隊伍背後的支持者到底是誰後,瓦爾克尼爾就不可能後悔沒有早點歸去。

大順佈局這麼久,錫蘭的移民也是在計劃之內的。

真要是之前自己生出歸去之意時就回荷蘭,那麼,丟失東南亞的大黑鍋,就得扣在他的頭上了。

17人紳士團是真正的決策層,他們的家族勢力,哪是自己可比的?他們會背這個大黑鍋嗎?

公司破產,並不意味着董事破產啊。強逼政府,停止兌付就行啊。

公司一旦破產,數以萬計的股民、持股者、投資者,總需要找個說法,需要一個人出來領罪。

誰來?

肯定是他來頂罪,來消解因爲公司破產被牽扯的數萬人的怒氣。

當年鬱金香事件的時候,多少人一夜之間自殺?

如今東印度公司要倒了,造成的動盪可比鬱金香事件、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嚴重的多。

移民錫蘭,是在他的任上開啓的。

雖然董事會原則上同意,但董事會絕不會把這個屎盆子扣在自己身上,否則那17人紳士,就要被憤怒的股民和投資者撕成碎片。

董事會當初派他來的時候,就說讓他解決巴達維亞的“多餘人口”問題,但又不能影響對華貿易。

大順這邊又施加了壓力、反應極快,殺也不能殺,遣返回福建大順又拒絕接收,除了移民錫蘭之外,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憤怒的投資者、一輩子身家都換成東印度公司股票的市民,會理性地去考慮這到底是誰的責任嗎?

荷蘭,是有襲殺背鍋俠、並且活剮吃肉的習慣的。

那些一夜之間破產、一夜之家股票變成廢紙的投資者,會放下憤怒、理性且平靜地分析,這背後到底是誰的責任?

可能嗎?

範·德維特被活剮、肉十個銅板一塊、阿姆斯特丹市民瘋買其肉的時候,有人理性地去想一想荷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嗎?

並沒有人。

憤怒的人羣需要一個宣泄,沒人會去細究真相。

而且,到時候,董事會難道不能主動起訴他,說他收了中國人的錢,幫助中國將數萬華人送到錫蘭嗎?

市民會不會相信呢?不言自明。

至於東南亞的具體情況,董事會可以說,他們被總督矇蔽了,所以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這既可以摘除掉董事會的責任,又能找一個完美的背鍋俠。

到時候,自己便必死無疑!

甚至瓦爾克尼爾早就想過,當初他接任總督職位的時候,17人紳士給他過一些秘密的口頭上的指導方針,當然沒有文字證據:鼓勵他快刀斬亂麻,直接把巴達維亞的多餘人口屠掉。

如果當初這麼幹了,就大順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反應,只怕董事會也會第一時間把他扔出來背鍋。

他要是敢反咬一口,說董事會這邊給他的口頭建議,那他就會生不如死。

一來,沒有書面證據。荷蘭,是講法律的。

二來,他這要敢反咬,他的家人老婆孩子,全都得死。

奧蘭治家族的威廉,那麼高的威望,還兼任英國國王,但有什麼用呢?還不是被商業寡頭們逼得在荷蘭做事,就得看金融資本家的臉色,不然就滾。

他不過是個巴達維亞總督而已。

幸好,大順這邊未雨綢繆,沒有在屠殺發生之後再找麻煩。而是在屠殺之前,就直接炮艦外交,要求不得屠殺、不得遣返,至於怎麼辦,你們自己想辦法。

否則,自己當年如同橫行無忌的螃蟹的時候,真的動手把巴達維亞的“多餘”人口清理了,自己可能連今天都活不到了。

既然沒殺,這就讓瓦爾克尼爾,看到了一線生機。

他不想死。

這唯一的生機,就在大順這邊。

投順一念起、剎那天地寬。

自己手底下的這將近兩千多的部隊,就是他的生機所在。

守巴達維亞,肯定是守不住的,這一點在他確定眼前這支精通土木作業的叛軍的背後支持者是大順之後,就想明白了。

尼德蘭的棱堡,比巴達維亞的要強的多,不也照樣頂不住法國人用這樣的辦法攻打嗎?

這些“叛亂者”的技術,已經深得棱堡攻防戰的精髓,那麼站在他們背後的大順的正規軍,肯定比這個更強。

巴達維亞當然守不住。

但是,如果自己能把這些部隊撤回去,做出死守的姿態,同時以巴達維亞城中的華人做人質,轉身向大順投降,那麼自己的生機就搏到了。

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在巴達維亞,荷蘭不是西班牙,沒有要求總督不得帶妻子上任。

因爲西班牙的奇葩貿易政策,和殖民地政策,使得殖民地是可以自立的。

而荷蘭在東南亞的統治基礎,在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市場、貨棧、商船、銷售渠道。

西班牙的菲律賓、南美,其農業、礦產等條件,都是可以自立爲王的。當年皮薩羅時代,就已經萌生了類似的想法,對後續的移民相當不滿。而且自立之後,日子過得說不定比當西班牙殖民地還滋潤。

加之足夠多的的人口、混血兒,這都是西班牙極度提防各殖民地總督、都督的因素。

但是,爪哇之類的地方,離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根本站不住腳。而且價值會大打折扣,也根本無法提防其餘國家的覬覦,更沒有多少本地的荷蘭人或者混血兒。

所以,荷蘭的總督可以帶着老婆孩子上任,公司從不怕他們自立。每個總督的夢想,都是在巴達維亞發財,然後回荷蘭成爲真正的上流社會的一員。

而這,也成爲瓦爾克尼爾尋找生機的基礎。

老婆孩子都在,若能獻出巴達維亞,以自己手底下的小兩千守城部隊爲籌碼、以巴達維亞城中的華人爲人質,讓大順保證自己的財產、保證不被遣送回荷蘭、給自己一個能在大順養老的閒散官職,那麼不就是在一片死路中尋到了一條活路嗎?

況且,錫蘭移民,是自己任上推動的。

自己,當初雖然確實想着屠殺掉巴達維亞的多餘人口。

但是,最終沒幹吶。

所以,自己也算是有功於大順纔是。

要不然,大順哪能那麼容易在錫蘭站穩腳跟?

攻下錫蘭不難,難的是若沒有足夠的華人,大順要花費大筆錢才能站穩。

自己也算是爲大順下南洋,慷東印度公司股東之慨,幫了大順一個大忙。

只要有錢,在哪活得不滋潤?

又不是說荷蘭的錢,在別處就不能花。

全世界,哪裡不認黃金、白銀和銅幣?

到時候,去大順的松江府養老,那裡據說非常的繁華。沒事了,就寫本回憶錄,回憶一下自己在公司的這些年、親歷了大順崛起下南洋的這些事,這不都挺好的嗎?

至於說死戰到底,瓦爾克尼爾心想這可有些搞笑了。

若是爲了祖國,說不定自己可以選擇戰鬥下去。

尼德蘭共和國雖然七省各自爲政、雖然沒有集權成真正的統一國家、雖然被法國人放血放的已經基本失去了愛國狂熱、雖然真正的統治階層這四十年來一直忙的是降遺產稅降累進稅、雖然金融資本在荷法開戰的背景下還給法國提供了500萬盾的貸款……

但是,終究還是有那麼點情懷的。

可巴達維亞是公司資產,不是七省共和國的。

巴達維亞連非公司職員的荷蘭人都不歡迎,主權到底歸誰,這是分的很清楚的。

自己爲公司而死?

只聽說過殉情、殉國,就沒聽說過殉司的。

再說了,就算自己真的殉司了,公司失去東南亞和錫蘭的屎盆子,不還是要往自己頭上扣嗎?

總得有個人背鍋。

到時候,自己死都死了,連辯護的機會都沒了,背的更徹底。

老婆改嫁、孩子乞討?

老婆改嫁怕是難哦,誰敢接這個盤,被那些破產的投資者天天羞辱?董事會可絕對不會給年金的,家產也被沒收了,養尊處優慣了又不會工作技能,豈不是隻能躺着賺點水手的錢了?

自己的孩子乞討,那些憤怒的投資者無處發泄,自己的孩子豈不是要天天捱打?甚至被逼着舔街上的狗屎?

瓦爾克尼爾聽說過沒見過鬱金香事件,但可真正經歷過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爆炸之後,那些失敗的投資者到底有多瘋狂——無緣無故襲擊小孩,然後自殺;用火藥炸彈炸教堂;拿着火槍衝擊股交所打死見到的陌生人——泡沫雖然炸在英國和法國,但阿姆斯特丹是此時的世界金融中心,沒有之一,大量投資者都是荷蘭的,那股子瘋狂瓦爾克尼爾印象深刻。

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慮周全後,瓦爾克尼爾果斷地做出了決定。

“命令炮兵,放棄大炮,撤退。”

“各部不要接戰,後退,撤回巴達維亞。”

(本章完)

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30章 暴論第44章 三百年後第91章 提點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1047章 大改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163章 投機性種糧第381章 臚音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76章 十三張第547章 惡龍第8章 罵人揭短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736章 機遇(上)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1051章 坐莊(下)第994章 鹹餌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355章 對罵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351章 舊相識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76章 恍然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230章 開戰(九)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706章 海戰(四)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1393章 泡沫第264章 金刀計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27章 必拿下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936章 綁定(下)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117章 天誅!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938章 笑話第995章 嫺熟第395章 樞密院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991章 煙幕第127章 必拿下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280章 隱忍勝於現在就反抗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23章 扎心的話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354章 鎖國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