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

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

松江府尹當即介紹了一下松江府這種特殊的、其實完全是中農水平的假佃農,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裡面,有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基層到底交了多少稅。

大明也好、大順也罷,只看律法,簡直就是農民的天堂。三十稅一,這稅低的實在是叫全世界羨慕。

然而,要是隻看法規法令的話,這世界變成天堂也太過容易了。

如果都是按規矩辦事,不說正常的土地稅,就是加上明末的三餉,也不多。

這裡不提地主收租的問題。

只提收租之外的稅賦徭役問題。

大順的土地稅,就算加上人頭稅,其實也就0.05兩白銀。很低。

但是,一稅輕、二稅重、三稅四稅無底洞。這纔是基層的現實。

一畝地0.05兩銀子的正稅,一點都不多。

可是,此時也有一些鄉紳對此是有記載的。

曰:每畝正稅4分,又每分加平二分,則此一錢二分矣。國課應完,若畝只收一錢二分,尤可支也。

然,官府每逢大役,則按畝加派。若每錢稅加至半兩,尤可支也。

然,每歲加派十次、廿次、卅次,疊而加之,不可支也!

凡遇過差,公館、驛馬、酒水、門包、長隨、書吏、衙役、夫轎,皆出於是。而鄉約賢者又借官私派,民豈能活?

這就說的很明確了。

應該繳納四分銀子的稅,基層官府按照慣例,每分銀子再多加二分,也就是一分變三分、一畝地的四分便一錢二分。

這樣的話,也就相對於十一稅,也能活。包括潛規則的兩倍的加稅,依舊還能活。

但是,遇到徭役、加派、差事,這加起來就沒數了。

好比去挖河,你不想去,那就交錢啊。交了錢,理論上官府僱人替你去;又好比有官員來了,走運河,得去拉繩或者準備別的,這也得抓人。不想去,就交錢。

刨除掉地主地租這個根本性問題,基層官吏能把三十稅一,幹成二稅一、甚至達到一點五稅一的地步。明末甚至出現了撂荒跑路,大片土地沒人敢種的情況。

只看法令、朝廷的制度,感覺封建王朝真的是符合仁義之政的。

可要看看基層、看看現實,只能說,能活二百年的王朝,都是命大的。

原本,還有人頭稅,攤派的錢,可以攤派在人頭稅裡。同樣是一分銀加槓桿,加到一錢,但這一分銀一部分是土地稅、一部分是人頭稅。

現在,取消了人頭稅。就算加槓桿,也得有初始的錢數,這些錢就全加在土地上了。

中上層,都有避稅的辦法。或者說,都不需要專門去避稅:只按照國家規定的國稅收,根本沒幾個錢。

他們避的,還是國稅之外的錢。

大明也好,大順也罷,收一兩的國稅,底層要承擔十兩、甚至二十兩。看似一年收個千八百萬的地畝稅入了國庫,底層估計收了一二億當不是問題。

所以大順的財政,比大明強點,但也垃圾到極點,以至於馬上要被沒有印度、十三州還不納稅的小小英國超越了。

這種情況自明時便有,所謂投效等。

所避的,不是朝廷的那點正稅,避開的主要還是基層的層層加碼。

這種情況下,劉鈺當初就說過的、那些商賈階層也認識到的“土地售價降低”的情況,也就隨之出現。

小農階層是被盤剝的重點,土地越多,越輕鬆。

就算不避稅,只要能避開基層的加碼,就毫無壓力。

而現在,伴隨着人頭稅攤入土地稅,這種情況更加的嚴峻。

皇帝坐在金鑾殿裡,覺得自己行的是仁政啊,三十稅一,這還不仁政?

實際上,基層的情況,並不那麼簡單。

這是全國的普遍性情況。

普遍性之外,還有松江的特殊性。

伴隨着對日貿易開啓、伴隨着西洋貿易提振、伴隨着中瑞聯合貿易公司開始擴大走私業務,以及種種股份制公司的出現,使得松江出現了一股投資風潮。

之前在松江府尹那和劉鈺交談的,是比較正統的鄉紳,屬於是天朝的OLD MONEY階層。

不投資、不工商,而是老派地放貸、收租、科舉、傳家。

他們和松江佃農的特殊性,關係不大。

有關係的,是一些看到投資有利潤後,將資金投入到股份制公司之中賺取年息的鄉紳,或者是一些大中型地主。

他們急需錢。

但是,貿易的不穩定性、天朝一直以來的囤地傳統,又使得他們不想要售賣土地換取急需的錢。

借貸,利息太高。

貸款,沒有銀行。

賣地,那是敗家子。

這種情況下,也就出現了一種很特殊的租佃形式。

押租制。

比如說,這塊地,如果賣的話,正常賣10兩銀子。

但是,地主不想賣,大順賣地是敗家子這是一種普遍心態。但又急需現金來投資。尤其是諸如對日貿易公司增股的時候,明顯賺錢的買賣,肯定要投錢的。

那麼,這時候有農民站出來,說我租你的土地。我給你6兩銀子押給你,你把地租給我種,每年我象徵性地給你點地租。什麼時候你想把土地要回去了,你就把這6兩銀子給我,我就把土地退給你。

這有點類似於典當。

只不過,典當的,是土地的使用權。

爲什麼不直接花10兩銀子買呢?

一來,能花6兩無限期的租,每年只給一些象徵性的地租,爲什麼要花10兩?

二則,地主自己也不想賣地。賣地容易買地難,土地也是留給子孫最好的基業。將來萬一買賣失敗,收回土地即可。

三則,土地在誰手裡,誰就要承擔稅賦。大地主有關係,可以只交國稅,避開那些攤派。而買地的人,只想要地的使用權,不想要地的所有權,因爲有了所有權,就意味着要納稅,承擔徭役等等。

四則,地主急需錢,又不想賣地。折中一下,怎麼可能按照原價去“押租”?

如此一來,也就形成了松江府佃農的一些特殊性。

詢問之後,可知眼前這家佃農,原本就是自耕農。

家裡有四畝地。

將四畝地賣了,換成現金。

然後,在大地主急需現金的時候,拿着賣掉四畝地的現金作押,租十畝地,每年只需要繳納一石租子。

比起正常的、普遍性的租佃,這租子其實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劉鈺見過最離譜的,是收糧時候,百斤一算,六十五歸田主、三十五歸佃戶。這十畝地才收一石的租子,真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等於是什麼?

等於是四畝變十畝。

還省下了之前四畝地要承擔的國稅和雜稅。

他是佃戶嗎?

是,因爲他自己沒有土地這個生產資料。

但是,他窮嗎?

不富,但相對於大順的普遍性的佃戶來說,肯定不算窮。

這種租佃,對雙方都有利。

首先,松江府因爲大量的南洋米、東洋麥,使得傳統的收租子的收益下降。

其次,投資需要現金。

再次,拿着土地抵押去借債;和將土地的使用權租出去,收取將近一半的土地售價的現金,這兩者完全不同。

前者,那土地抵押出去借債,主動權在債權人手裡。而且,松江府工商業的投資,也沒有密西西比泡沫或者南海泡沫那樣“誘人”的回報率,借高利貸去投資,那投資回報率得多少才能值得借高利貸投資?尤其是大順高利貸利息如此高的情況下,誰不到萬不得已,敢去借貸?

後者,土地的所有權,仍舊是地主的。當地主投資失敗,或者又想繼續收租子的時候,將押金推給佃戶,土地仍舊是自己的。

而且,松江府這邊,是保護這種租佃模式的,是走官方印花契約稅的。大部分情況,雙方也不會閒着沒事幹違約:地主收回去幹啥?佃戶退了幹啥?

繞了一圈,其實誰受損了?

仔細想想,似乎也沒有人受損。

國稅不高,按照正常國稅繳納的話,大明也好,大順也罷,小農破產並不容易。

稅高的,還是地方的攤派,以及各種理由加派的錢。而大的地主是可以規避這些額外稅費的。

既是要做社會調查,不管是真正的佃農,還是這種實際上是中農的假佃農,都需要詢問詢問。

劉鈺心道這松江府尹,亦算是能吏了。

不管是考慮到基層民情的慈幼院佃農抱養政策,還是對兩種不同租佃模式的瞭解,都足見此人既知道變通,也確實對民間有些瞭解。

考慮到這戶佃農的家庭狀況,劉鈺也沒有哪壺不開提哪壺地詢問他們關於“進口糧食”的看法。

這都不用問,顯而易見的事。

糧價降低,這些名爲佃戶、實則屬於承包土地的中農,他們肯定是不滿的。對他們來說,主要的收入,還是種糧食、賣糧食。

而且由於他們一不需要繳稅,二來押租制下,他們給田主的租子不多,所以他們最有可能趕上某年糧價飛漲而達成階級跨越的階層。

劉鈺估摸着,若是問一句,只怕肯定是諸多不滿。

明顯不滿的問題沒問,劉鈺反問了一下這裡婦女紡織的情況。按照以往的習慣,摸出了一些冰糖分給家裡的小孩,又差人去準備些餐飯,如此平易近人的做作下,這家主人的膽子也漸漸大了起來。

說到女人紡織的事,這家主人便道:“城裡的商人提供棉花,這邊村子的女人便拿着城裡商人提供的棉花紡紗線。月初領多少棉,紡出多少,商人收購多少。價格也是商人那邊定。”

“趕着農忙時候,白天做農事。晚上,村子裡的女人便聚在一起。”

“譬如今日張家、明日李家。每家晚上點一次油燈,每日輪換,誰也不吃虧。”

“若是手藝好的,亦可織布去賣。只是拙婦手笨,只好做些紡紗線的活。待過些日子,我再租佃些地。若糧食夠吃,便種些棉花。”

“如今糧價又低,棉價卻高。想來再過些年,自己種棉、自己紡織,再去售賣,或能多得一些錢鈔。到時候也好給孩子們多置辦些土地。”

“只恐過些年,這土地或種棉、或種桑,價格又上來了。便是押租,也要多花不少錢呢。”

(本章完)

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1049章 坐莊(上)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248章 鎖鏈第1394章 優勢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77章 入吾彀中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168章 備戰(七)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849章 威望(下)第1069章 惡龍殘影(四)第780章 抓與放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8章 歸化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183章 變陣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862章 好事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1227章 開戰(六)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974章 照舊第606章 懷念過去(下)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57章 開戰第703章 海戰(一)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2章 枯燥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358章 實封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45章 冰牆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