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超額完成

第996章 超額完成

道路一指明,剩下的就要見機行事了。

各家自回去準備,私下裡也都商量好,別鬧出什麼事來。

比如你收土筐真把朝廷規定的錢給了、我卻根本不給錢白拿然後去朝廷那領錢,這就不好。

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要剋扣就一起剋扣,可不能我幹你不幹。

很快,兩淮獲得秋雨結束了,浩浩蕩蕩的徭役開始了大順舉國之力的工程勞作。

今年運氣很好。

可能老天爺是看兩淮的百姓慘了快600年了,一時心裡不落忍。

秋季竟然既沒有秋汛,也沒有颱風,更沒有海潮漫卷。

當真有一副時來天地皆同力的意思。

從洪澤湖的高家堰到海邊,三百里的廣闊土地上,趁着秋雨結束、枯水期即將到來的機會,大順舊制度下幾乎是舉全國之力的動員力量的極限,在這裡展示出來。

這樣的好機會,劉鈺自然不會錯過。

他邀請了一些西洋人,乘坐熱氣球在高空俯瞰了一番這樣的壯觀場面。

雖然他知道,真正懂行的,知道大順朝廷極限的,這會適得其反。這會看清大順的動員力量極限。

但現在沒有真正懂行的。

真正懂大順朝廷全部政策、體制和運行邏輯的西洋人,此時並不存在。

於是在這些人眼裡,這就像是一場大順的武力展示和恐嚇。

劉鈺說,這只是大順的一個省,而大順有十幾個、二十幾個這樣的省。意思就是說,大順的極限動員力量,是現在這種壯觀場面的十幾倍、二十幾倍。

一時間,友邦驚詫。

驚詫莫名,直呼大順不可戰勝。

尤其是一些代表荷蘭金融資本的荷蘭人,看完之後,心裡對大順政府的國債償還能力迅速調高。

對大順國債的信譽也評了個最高。

如果都是百分之五的利息,且如果中英都需要貸款的時候,他們會選擇把錢借給大順而不是英國。

飄在天上看的,和腳踏實地看的,總是不同的。

在王監生等鄉紳承包的河段上,真正腳踏實地幹活的百姓,至今爲止只知道兩件事。

第一件,朝廷要修運河,讓百姓編織土筐,每家按人頭都要編織一個,統一交到老爺手裡,再由他們運到要修的河段這邊。如果不交筐,就要繳納30文的筐錢。

第二件,這裡真的給吃的,每天都有高粱米和地瓜窩窩,最關鍵的是每天的鹹菜是管夠的,一人半個大醃蘿蔔。

這些租佃土地的百姓,平日裡就很羨慕那些煮鹽的竈戶。

雖然朝廷撒出去的那些測繪學生,給出的報告是帶有“潸然淚下”情緒的【竈戶窮困,吃的最多的菜,是生蛆的蝦米醬。我這輩子都不會再吃蝦米醬,白花花地在上面扭動,他們卻毫不在意,說只要不是長尾巴的就能吃,可以把拖着長尾巴的挑出去】

【他們夏天裡根本不穿褲子和衣裳,完全沒有上廁所的意識,甚至在取滷的地方隨地拉尿,所有人的腳和腿都像是紫銅的顏色,乾巴巴的和樹皮一樣】。

但,至少,對這些租佃土地的百姓而言,鹹的生蛆的蝦米醬,是管夠的,嘴裡不淡。

如今自己也實現了鹽自由,如何不高興?

總的來說,他們對現在的工作,基本上是滿意的。

而滿意的根源,又源於劉鈺的故意漏風政策。

這個故意漏風政策,註定了每多幹一天活,鄉紳就多賺一天的糧食券。只要在規定的時間裡,把活幹完就行。

固然幹不完要受到極爲嚴重的責罰,甚至可能要傾家蕩產甚至被扔到西域戍邊。

可要是幹得快了,他們也沒好處,早完工一天,就少賣一天的糧食差價。

被鄉紳組織起來的百姓們,就按照每天恰好可以完成的量,趁着枯水乾燥的季節,一點點地向前挖着。

朝廷這邊的人很少來,除了數數人頭外,也就提前畫線,或者檢查深寬的時候來看看,每隔一段時間檢查一下進度。

幹活的百姓,每天都按時按點的上工下工。

早晨起來,廚房那邊就已經準備好了早飯。

玉米糊糊,裡面攙着煮熟的地瓜塊。端着煮熟的玉米糊糊,去旁邊領三個窩窩,藉着窩窩的凹陷疊在一起,最後一個窩窩的坑裡加上一塊醃蘿蔔。

窮人吃飯,也不需要什麼桌子。

一隻手端着巨大的海碗,手心裡還夾能夾着窩窩。低下頭喝一口熱騰騰的玉米麪糊糊,啃一口窩窩,牙齒小心翼翼地從窩窩裡咬出一根醃蘿蔔塊,說不出的舒坦。

待吃完飯,便要拿着各式工具,十幾人一夥,開始挖掘。

都是些幹黃土,挖起來很容易。女人孩子爲了掙這幾個窩窩,也會來這裡幹活,她們一般會去擡土筐。

中午或是高粱米飯,或是窩窩。晚上會加餐,每人發一塊榨油剩下的豆粕。有時候也有人會趁人不注意,悄悄將喂牛餵馬餵驢的豆粕,抓上一把藏在衣服裡,夜裡偷偷做零食吃。

來這裡的人基本都是很滿足,因爲平日裡就算農閒時候,他們也得幹活,給主家幹活,往往還沒錢。

想象中,佃戶和主家應該是契約的僱傭、租賃關係。

但問題在於,不談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平等僱傭、租賃關係,就是扯淡。

理論上,農閒的時候主家叫你去打圩子、夯土牆,誰說非得去?可不去的話,明年就別想租地了。

就像是寺廟往外租地看媳婦一樣,理論上大家是平等的租賃關係,你情我願,誰也沒逼誰,爲了媳婦可以不租。但不租喝風?

如今這裡不租地,可以下南洋。

但除非是家裡一點都過不下去了,一點自己的地都沒有了,誰又肯背井離鄉呢?

雖然也辦了青苗貸,可實際上對這些租地百姓來說,只有兩個選擇。

要麼,貸青苗貸,把欠主家的租子都還齊了,得了兩清的文書,直接下南洋幹活還青苗貸的債。

要麼,繼續借主家的高利貸,明年還能租到土地,繼續維持基本的生活。

早就有人勸過劉鈺,說這麼搞就是賠錢的,因爲你手裡沒有土地。劉鈺“固執己見”,鄉紳的反擊也直抓要害:借青苗貸,就別想租地。

要麼、繼續當佃戶。

要麼、下南洋。

而借青苗貸,好好幹,奮鬥成自耕農、小地主?

這第三條道路,是根本不存在的。

尤其是伴隨着朝廷要修淮河的消息傳來,更是如此。誰賣地,誰傻。眼瞅着要是修好了,九等田要變二等田了,這個節骨眼上把地賣了?

是以,有地的,但同時也得租地的,盼着忍一忍,將來就好了,先租地湊合着過。

沒地的,要麼心一橫去南洋了;要麼就真的不敢借青苗貸,繼續當佃戶。

而選擇繼續當佃戶,就得時不時爲主家履行一些封建義務,比如打圩子、夯牆之類的事。

佃戶是不如長工的。

長工有的是辦法禍害主家,或者磨洋工、或者種植的時候稍微使壞,所以地主會對長工籠絡一下。

而佃戶……又有什麼辦法禍害主家呢?

這種情況下,來這裡幹活的,對早晨居然可以吃幹窩窩、且實現了鹽自由的日子,相當滿意。

據說朝廷還給錢呢。

至於他們對修淮河的重大意義的認識,則可以說根本沒有。

修淮河,以社稷大勢論,是爲了救安徽。

洪澤湖越來越高,憋的淮河上游只要一下雨就鬧災;而洪澤湖之所以越來越高,是因爲之前要束水衝砂,要是比黃河低那叫倒灌淤積、不叫束水衝砂。

而和黃河比擡高速度?那真是和龍王爺比寶,和壽星公比命。

然而,這個意義,對蘇北百姓來說,等於不存在。

安徽鬧災,關我們屁事?

而對本地的意義,是使水災變水利,使得原本的次等地,成爲水澆地。

然而,地又不是自己的,自己憑啥要乾的那麼起勁兒?

無非就是朝廷徵發的徭役,這一次居然管吃還吃的不少,還給錢。反正不去也得去,去了還有吃的有錢拿,這就是唯一的積極性了。

修河道,在他們看來,自己能拿的好處,就是朝廷這邊發的工具不錯。

雖然工具得上交,想把這幾兩好鐵偷回家,怕是不容易。

但是,朝廷這邊發的工具,這鐵鍬把、鋤頭把的棍子,是真好。

也不知是用了什麼手段,弄得真圓。

等着快乾完的時候,可以故意弄斷它,把長的一半塞褲腿裡,回去當擀麪杖可是好東西。

只可惜這個小小的佔便宜的幻想也很快破滅了,有先行者做了類似的事,結果被鄉紳老爺告知要原價償還,從募役錢里扣。

如今說的明白,一個月是給一兩銀子的銅錢,摺合800文,算上銀抵錢的損耗,是720文,一天是24文錢。

到時候,可要直接從這募役錢里扣出去。

幹活的百姓也知道朝廷說一個月合一兩銀子,但他們又不知道朝廷這邊說的是官方比價的一千文折一兩,實際上的工錢是按銅錢算的。

斷了最後一丁點佔便宜的念想,那就只剩下每天干活了。

好在是秋冬幹活,疫病並不流行。

理論上當初承包的時候,是要求幹活的都喝開水的。

朝廷這一次是真的下了血本了。

將附近一些專門爲鹽場留着的林草地,也都撥給了這邊。

按照出工人數劃定各個河段的林草地,理論上是可以保證取暖、做飯、燒開水的。

但……柴草也是可以賣錢的。

也就是這邊尚且沒掌握炒雜和麪的技術,不然肯定會選擇更省事省柴禾的炒雜和麪配涼水的。

雖是這般、雖是那般,經過嚴格計算和富餘用工量的淮河入海河道,還是一天天地成型着。

秋冬沒有大疫,沒死幾個人。

雖然都是些粗糧雜和麪,但這東西里面又沒有老鼠藥,也吃不死人。雖然每人每天二斤半的雜和麪、一兩豆餅、半個醃蘿蔔,這等重體力勞動晚上還是會餓,但不是那種抓心撓肝的餓,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一些有高臺土坡的地方,朝廷這邊也會派專業的人來,用一些科學院的新炸藥,把這些高臺土坡炸一炸。士紳承包的地段又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地方,既不牽扯需要技術的過河閘口、也不牽扯需要考慮入海淤積問題的入海口。

總體上,延續着基層鄉紳狂歡的傳統。不過,只有冬季能辦的正事,也按部就班,並沒有出什麼岔子。

並不在一線的劉鈺,此時正看着那邊送來的統計報告。單單一個大河段,平均每天在黑市裡兌換粗糧、劣糧、陳黴米的糧食券,就有大約32萬斤。

而且還在不斷增長。

這年月人均壽命低,陳黴米致癌是致癌,但只要壽命熬不到癌症發病的時候,那麼癌症就追不上。蘇北雖然比蘇南好點,不太算是血吸蟲高發病區,但一般百姓肯定是沒有得癌症的資格的。

看着各處報上來的統計數據,劉鈺不知道是該哭還是笑,真算得上是“成果斐然”。

按照這個比例,比他計劃裡排着隊全部槍斃,可能還不夠。

但隔一個槍斃一個,肯定已經超額完成任務了。

(本章完)

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249章 暫借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33章 邊軍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73章 法理問題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411章 出奇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548章 配合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225章 開戰(四)第314章 綁定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4章 江湖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850章 誤解第587章 不平等第2章 枯燥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986章 止步(上)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041章 國運(上)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929章 覺醒(一)第187章 開戰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736章 機遇(上)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231章 開戰(十)第30章 立信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40章 錯路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733章 朋友第255章 兩制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858章 一錢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