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繼續圓夢的“現實挑戰”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華民族迎來了偉大復興的春天,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完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還有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問題和挑戰需要去化解。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着眼全局,不失時機地推進了一系列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爲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但與此同時,現存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這些問題,既與發展不足有關,更與改革不到位相聯。隨着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加快轉型的關鍵性和深化改革的緊迫性更加凸顯。這些問題,是我們繼續實現中國夢的“現實挑戰”和“攔路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某些思想觀念影響改革進程。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革。改革發展的實踐表明,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爲先導。只有思想解放了,對新事物的認識能力提高了,改革才能順利進行。體制改革不僅是制度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我國體制改革是逐漸打破舊體制舊觀念建立新體制新觀念的過程。傳統文化和觀念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就要徹底革除和改變。隨着經濟體制改革從宏觀向微觀的縱深發展,對個人思想觀念的衝擊越加激烈,驅使人們從過去的觀念、感情、習慣和心理承受能力上解放出來。
第二,從經濟層面講,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鉅。
第三,政府職能與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從世界來看,政治改革搞不好,經濟改革也搞不通。政府治理結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政治體制改革是思想民主化的過程,也是權力再分配的過程。改革政府管理體制和優化政府治理結構首要的是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隨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漸加強,政府也在放權讓利的政治體制中逐步退出市場,政府既是改革者,也是被改革者。政府職能轉變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也同時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進程中起到能動的影響作用。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
進入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取代計劃經濟體制並日趨完善,政府職能也開始轉變。但由於行政理念的轉變、宏觀經濟體制轉型以及政府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仍存在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的現象;政府化解經濟、社會矛盾,維護經濟與社會穩定的作用與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
第四,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阻礙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進程。長期以來,我國城鄉體制分割是一個嚴重的體制障礙問題,它從根本上制約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全面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城鄉體制分割即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總體而言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由於我國長期處在城鄉體制分割的局面,我國又是農業大國,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發育緩慢,特別是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還沒有建立起來。隨着近年來對農村建設和“三農”問題的關注,農村的經濟纔有所好轉,但是城鄉土地制度、金融財政政策投入和城鄉建設的自身差距尤爲明顯,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體制尤爲艱難。
第五,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羣衆生活比較困難。
第六,一些幹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
那麼,造成這些問題和挑戰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缺位。當前,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顯不足。“缺乏頂層設計”已成爲深化改革的最大難題之一。由於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缺失,已經使當前改革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一些部門打着改革創新旗號擴張權力,既得利益膨脹,已經不是個別現象,改革存在被碎片化的危險。這種改革變形、改革碎片化的現象,損害了改革的權威,使某些改革流於形式,影響了改革的進程。在這種背景下,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至關重要。
二是思想觀念層面問題突出。一方面,當代中國思想文化日趨多元,社會思潮複雜多變,極“左”思想與極右思想交鋒激烈,國內思潮與國外思潮互動頻繁,歷史思潮與時代思潮相互交融,中華民族的復興發展要在各種思想誘惑和思潮誘導中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風險不容小視。另一方面,凝聚改革共識難度加大。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體制深刻
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當前凝聚深化改革共識的難度加大,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任務艱鉅而繁重。當前,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大到行業,小到單位,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從機關、事業單位到企業,都在強調改革的重要性——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已成爲多數人的共識。但一到具體怎麼改、改什麼,不同地方、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人們就會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產生了不同的改革訴求,不同利益羣體有着不同的改革要求,多元化時代伴隨着不同的改革聲音。由於實施不同的改革方案,會對現有的利益格局帶來不同的調整。於是,不同地區、不同羣體、不同階層、不同利益集團的人們都會從自己利益出發提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改革主張。有的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有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有的懼怕困難、畏首畏尾,一味依賴於固有的思維模式,一味受制於舊的條條框框,一味滿足於已經不合時宜的老經驗、老辦法,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嚴重。不打破這些思想觀念的障礙,改革開放就會止步不前。
三是利益格局固化不容忽視。改革開放以來,改革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也產生了大量的利益,而過去經濟領域單兵突進的改革使改革產生的利益分配更傾向於掌握權力、資本以及各種資源的階層,並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階層和扭曲的既得利益格局。改革如進一步深化,則意味着既得利益格局將被重新劃分,利益被觸動的既得利益階層由此成爲改革的阻力,而既得利益階層往往又掌握着一定資源,這就對深化改革形成了阻礙。據此,當前推進改革的最大難題在於“既得利益羣體強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遠比以往更爲敏感和複雜,任務更加艱鉅而繁重。新形勢下,我國改革開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化,破解了許多影響和制約發展的重大難題,但還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僅如此,隨着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老問題新問題相互交織,國內國際因素相互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外艱鉅,需要攻克的是體制機制上的一系列痼疾。面對協調各方面利益和達成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日益加大的難度,面對改革越來越多觸及現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的阻力增大,面對社會各方面分享改革成果的強烈願望,面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改革的艱鉅任務,我們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更大的勇氣,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