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以死明志,終是打動了秦公,秦公亦是派遣了秦國的太醫爲其醫治,因爲申包胥已經是多日未進米食,雖是一心求死,但因爲力有不逮,傷口並不深,未能夠致命。
秦國太醫爲其醫治之後,終是無恙,這位楚國的臣子亦是醒來之後,便是請見秦公。
與韓悝議定之後,秦公的心思已經是有了轉折,故此,秦公亦是對其許諾道:“秦國可以援兵,但秦軍絕不可出秦國境內,只爲防備,能否救楚,還需要楚人自己,大秦可支援楚國一批軍備!”
“這……”申包胥自知這已經是秦公的最大讓步,恐怕自己即便是在尋死一次,亦是不能夠說動秦公,故此,申包胥亦是對秦公感恩戴德道:“多謝秦公高義,若是楚國能夠復國,必是與秦國結萬世之盟好!”
秦公擺了擺手,諸侯列國之間豈會是有萬世之盟好,無非今日利益相連,便是能夠走到一起,共同舉事,明日一旦是利益衝突,相信對方也是絕不會猶豫·朝着自己狠狠地插上一刀子的。
秦公終是讓申包胥躺下說道:“昨日你失血過多,還是躺下休養一段時間再返回荊地吧。”
申包胥聞言,卻是搖了搖頭,抱拳應道:“王上如今正在秦國境內避難,楚國的仁人志士尚在荊地抗衡吳軍,某豈能夠苟安於此,還請秦公應允,讓某儘早歸楚!”
聞言,秦公亦是有些動容,看着申包胥,亦是感嘆着說道:“楚國能有臣如你,乃是天不亡楚國,復國之日,指日可待!”
申包胥卻是謙虛道:“外臣如何敢擔下秦公如此謬讚!”
秦公卻是搖了搖頭,扶住申包胥的手袖言道:“擔得起,若是日後申卿在楚國無出頭之日,儘可至秦,孤大秦對申卿虛位以待!”
申包胥婉言謝絕:“多謝秦公如此相待,但某世代皆是楚臣,必不能負楚。”
秦公擺了擺手,他之所以欣賞申包胥,乃是看重申包胥對楚國的忠義之情,若是申包胥輕易答應秦公的邀請,亦是不免讓秦公看輕這位救楚之臣。
是故,秦公許諾申包胥,將會令秦國公子琰作爲統帥,率領大秦雲夢軍,襄陽軍,漢水軍可戰之卒盡數陳列在大江北岸,亦是對楚國支援數萬人的軍備,亦是可爲楚國的軍隊提供避難之地。
申包胥大謝之後,朝着秦公拜謝之後,便是提出來了告辭,秦公亦是應允。
見到這位救楚之臣,在其門客挑着擔架徐徐南行出了宛城之後,亦是讓秦公再一次動容,當下也是破格的派遣兩名秦國太醫追隨申包胥一路南行。
這算是秦公對忠義之臣的厚待。
至於林玧琰接到了秦宮之內的詔令,乃是在申包胥離開之後,這段時間難得的安寧,亦是讓林玧琰感到了一些難得的享受,每日在府邸之內睡到日曬三杆之後,享受溫柔鄉的旖旎之後,纔是徐徐趕往東宮處理朝政。
自伐荊之戰之後,至此秦國已經是捱過了最爲饑荒的時刻,單單是今年一年,大秦墾荒的田地便是陡增了一倍有餘,似原本人跡稀少的江夏、南郡,亦是因爲百萬荊人的遷入,而村莊相望,阡陌相連。
雖然今歲大秦的糧食產出,僅僅是能夠維持住大秦國內的糧食消耗,但亦是可以預料,一旦是今歲冬日開墾的荒地明歲春上被耕種,明歲秋收,大秦便是能夠彌補國庫多年的空虛。
如今大秦的錢幣已經是全面通行了“外圓內方”的銅錢,被稱爲“秦幣”,正是因爲如此,在大秦的主流城邑,秦幣的交易已經是取代了原先的以物易物或者以糧食易物的習俗。
甚至是設置了驛站的鄉邑,或是圍繞在驛站旁邊的鄉邑,秦幣亦是流行了起來,在未來的數年之內,秦幣還是向着偏遠的鄉邑滲透過去,使大秦只以“秦幣”作爲交易之物。
因爲秦幣的廣泛使用,亦是讓一些不軌心思的地方權貴心生歹意,數月前,南郡舊鄧一世家,因爲族地之內發現了一處銅礦,便是私自開採,私鑄秦幣。
其私鑄出來的秦幣,質感粗糙,能夠用肉眼看出來與大秦官府鑄造出來的秦幣有着明顯的差距,是故不久之後,被南郡守明子夫發現,明子夫亦是知曉私鑄秦幣乃是重罪,故此此事關係甚大,便是將此事稟報給了宛城方向。
對於此事,自是繞不過東宮的商署,而商署的態度亦是嚴懲不貸,是故,在明子夫的書信到達宛城的當晚,一列數百人的禁衛士卒,便是披堅執銳從宛城出發,向着南郡出發。
到達南郡之後,這列禁衛軍直接是繞過了勢力錯綜複雜的南郡官府,只是知會了明子夫一聲,便是趁夜拿下了這戶舊鄧氏族,依附在這戶氏族的百餘戶附庸之戶,皆是被拿下。
似這氏族的族領族老等人,皆是被杖殺於菜市之外,即便是受氏族之命開採銅礦,私自鑄幣的附庸之戶,皆是被貶爲隸人,流放數百里,至大秦各處邊境從事“鬼薪城旦”等隸人之事。
此等刑法,牽連南郡數百戶,不可謂不大,而大秦官府亦是沒有因爲“法不責衆”而去除或者放鬆對犯法之人的刑法,亦是震懾了四方宵小之輩。
彼時之後,南郡、江夏等盛產銅礦之地,一些權貴亦是對私自開採銅礦、私鑄秦幣有着濃厚的興趣,得聞南郡此案的消息,亦是嚇得連忙將族人發現到的銅礦,上稟官府。
如此主動上稟官府,尚能夠取得一些官府的賞賜,但若是被官府發現,即便是這些老氏族有着各自的人脈,官官相護,但萬一被那東宮得知,似這等首犯者盡數杖殺,從犯者流放爲“鬼薪城旦”,偌大的家族說滅就滅之事,實在是令人畏懼。
這種殺雞儆猴的效果亦是林玧琰想要的,是故,如今大秦亦算是積蓄了一定的實力。
這亦是秦公對援楚態度“點到爲止”的原因所在。
大秦可援楚,但乃是聲勢上援楚,吳人不來犯,大秦之卒便絕不可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