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千與敖逸默默點頭,兩個大男人,就算能夠忍住不哭,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也無法再保持平靜了。
接着,龍燁繼續講述當年的事情。
在他給邪靈殿發出信件以後,龍燁就開始計劃製造一出“刺殺”。在這場刺殺中,他會不幸隕落,而刺殺的對象就是敖時。
當然,這是假的。
只因龍燁很清楚邪靈殿的能力,以及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事作風。如果龍燁一直留在隆凰帝國的話,那麼邪靈殿肯定會有源源不斷的後招使出來對付敖時或者幾個皇子。
因爲龍燁一直待在隆凰帝國的皇宮內,卻又不肯給威靈帝國傳消息,這自然會讓邪靈殿心生懷疑。
一旦他們懷疑龍燁背叛了邪靈殿,那麼爲了報復龍燁,同時也是爲了除去敖時這個能夠動搖邪靈殿少殿主意志的人,邪靈殿一定會不計一切代價來暗殺敖時和皇子們。
與其等到對方出擊,倒不如由龍燁主動製造一場“行動”。
在他的計劃裡,他會假裝因爲擔心被帝后發現身份,所以決定先發制人,展開對帝君的刺殺。但是很不幸,帝君早就有所防備,所以最後龍燁沒有逃出皇宮的重重包圍,死在了亂箭之下。
可是這個計劃還來不及實施,龍燁就被帝君一道帝令派到了邊疆。
原來是那個時候,與威靈帝國接壤的一個王國,因爲與鄰國發生了衝突,所以爆發出了戰爭。
別看兩大帝國在貿易上沒有限制,可以自由往來交易,但實際上,隆凰帝國和威靈帝國一直是衝突不斷的。
龍燁的武功高強,加上帝君有意讓他在帝國樹立威信,便將這帶兵平息戰爭的任務交給了他。
當時的龍燁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卒,縱然有一身武藝,但一直沒有用武之地。而也正是因爲這樣,帝君才能夠派遣龍燁出馬。畢竟,如果龍燁的身份太高,反而不能在這種小衝突、小摩擦中出面。
一旦大將軍出馬,那必然是兩大帝國動了真格的。
於是龍燁受命前往邊疆,協助邊境的王國打敗威靈帝國的那個小王國。
卻不料正是這一走,纔給了邪靈殿可趁之機。
“當年帝后遇刺身亡後,我一直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那件事一發生,我就猜到一定是我父親開始懷疑我了,所以爲了將我引離皇宮,他特地讓威靈帝國的帝君安排了這場戰鬥。”
龍燁語氣漸漸沉重。
敖逸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畢竟死的人,可是他的母后。
“語煙完全是因我而死,他收到信後,假借爲我除去威脅的名頭,安排了那場刺殺。趁着我不在皇宮的時候,將語煙甚至是你們幾個皇子剷除,那樣隆凰帝國的皇族子嗣單薄,帝君更加要依靠和信賴我一人。如此,對邪靈殿當初的計劃也是最有利的。”
可惜當時的龍燁並不知道這些。
他只當是自己害死了帝后,沒有想到這本來就是龍嶴一早設下的“局”。
其實一開始,龍嶴就沒想過龍燁會忠心耿耿地爲邪靈殿做事。
只因爲龍嶴很清楚,只有龍燁心裡對隆凰帝國產生歸屬感,對隆凰帝國的皇族真心相待,他纔有可能獲得隆凰帝國皇族全心全意的信任,以及隆凰帝國百姓的真心愛戴、擁護。
所以他故意設下圈套調虎離山,殺掉帝后讓龍燁自責。
只有龍燁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龍燁纔會真正以一個“隆凰帝國百姓”身份自居。
而且因爲帝后的死,龍燁一定會對威靈帝國皇族心懷怨恨。
因此在之後的十幾年裡,邪靈殿一直在暗中授意威靈帝國的帝君,讓他命令與隆凰帝國接壤的幾個王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挑起一場戰爭。
而這就給了龍燁“報仇”的機會。
出於對帝后死亡的自責心理,龍燁在那件事後一直不肯回帝都,只肯鎮守邊疆。在那之後發生的每一場戰爭,都成爲了龍燁發泄的場合,也是這些戰鬥,讓得龍燁名聲逐漸傳揚出去。
漸漸的,隆凰帝國的百姓都知道,他們帝國新出了一個“戰神”!
儘管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可是隻要有那個戰神出馬,不管是什麼樣的戰鬥,都會在短時間內被他扭轉局勢。
這也導致了,即便後來龍燁受封成爲了大將軍,在邊境發生戰爭的時候,隆凰帝國依然會派出他去平息戰爭。
當然,帝君此舉是有原因的。
因爲帝后的死,所以帝君巴不得踏平了威靈帝國。在這種心理下,他連保持基本的理智都很困難了,更別提是堅守那些雙方暗中定下的“潛規則”了。
潛規則裡,只要不是兩大帝國全面大戰,那麼帝國大將軍就不能參與到戰爭中去。
可是敖時帝君卻不管這些了,他每次聽到威靈帝國的王國挑事,恨不得直接將對方連根拔起,當然不會費心思去安排人物應戰。再加上他也想要爲帝后報仇,狠狠教訓威靈帝國一通,於是他就直接把龍燁給派了出去。
而在威靈帝國這一方,由於邪靈殿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飽含深意的,龍嶴巴不得龍燁的名聲能夠打得更響,就這樣默許了隆凰帝國帝君“越距”的舉動。
可是敖時帝君和龍燁又怎麼知道,威靈帝國的退讓,並不是因爲他們心懷愧疚或者是心虛,而是別有用心。
等到後來,龍燁的名聲已經夠響亮夠大了,大到威靈帝國的人一聽到隆凰帝國的軍隊是龍大將軍帶隊,就心魂俱喪。
這個時候威靈帝國的帝君覺察出不對了,深知不能任由這樣的局面繼續發展下去,否則將來兩軍對壘,己方戰士還沒開始打就會被龍燁給嚇破了膽。
於是威靈帝國的帝君向龍嶴提出建議,讓他停止爲龍燁揚名製造戰爭的計劃。
這也是爲何後期威靈帝國與隆凰帝國接壤的那些王國,好像突然被打怕了似的,好幾年都不敢再挑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