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懷識海內,有如寬廣厚野遼闊感知升騰,更有古老字裡紋路像是風雲迭起,盡蘊於滄桑幽遠意境當中。
他眉宇間,未見絲毫氣息變幻,而是淡漠久滯凝睛,彷彿這世間所有一切,都不值得去關注,眼神眺望遠方,好像只有那虛無縹緲之處,纔是他命理歸宿一般。
良久一股神智通明於識海內泛起,襲來之勢彷彿沉睡千萬年倏醒,諸般感知就這般跨越無盡歲月而來,愈加樸實心態也自一片和諧天地中醒轉,周身棲隱濃郁而純正自然氣息,兩眸徒睜,似有五色神光閃現即消。
他倏然躬身開口道:“縱使擺脫天道自然枷錮,也難逃脫那環宇浩蕩,千重劫,亙古匆匆,適者生存爲生存之必然,本心缺失由此喪失秉持與操守,方是與天道相悖之舉。
“先生一番言語,卻是道明修煉者尋道路上之道義形成內在,一切道義範疇所秉持,即是基於天道理念所容許,盡本份盡良心去做之語,果然是最爲簡潔指引。隨天而行,無爲而治,萬物纔會升騰,君懷聞教而心生,受益匪淺!”
安邦與茂彥二人神情頗爲呆滯,在他們看來,向笛先生一番論述無非是善語良念,卻怎地與天道理念有這諸多牽附,但見劉君懷一副蘧然警覺神態,顯然對於道義感悟又有獲得,莫非自己二人不能曠以玄覽先生口中深意,豈不是與道蘊悟會相去之愈遠?
向笛先生此刻緩緩點頭,他真正修爲雖然尚不如安邦、茂彥二人,但年歲上極大差距,卻未影響天地感悟頗深,他長篇大論其中喻念,便是要提醒劉君懷不必糾結於微宏對錯,實乃在刻意提醒本心把持。
卻不料劉君懷能夠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迅疾在其中捕捉到更深層自然感知,可見其對於天地理解用功之深,窮理之熟,方有融會貫通於剎那間生成,應劫者身份果然存在着諸般天意垂衍持身,天賦異稟切實出人所料。
他很是欣慰道:“你能如此觸類旁通,通敏兼人,着實令我眼前生光!天地間諸般事物根源皆萬古,萬古寓意豐富,既有長久不衰深浸,亦有窮測微言無窮盡,能自隱微不顯之委婉中覓得深曉,足見你已於無形大道中窺出一線天機。
“既使並無完全參悟,你天資出色,氣運驚人之處,也可知毅力與智慧同樣兼而有之!聖光社對於你之妖孽論斷果然屬實,鑑於應劫之人如此天份持有,想必所有尋道理念與你相通之人,無疑心中再無揣測!”
劉君懷笑笑搖搖頭,“其實只有在特定形勢局面之下,纔能有相應修行理念更多悟得。之所以無數前輩
高人無所成就,只不過是生不逢時而已,天機顯化與道義玄奇演變均存在不同運關推機。
“一線天機,萬古永存亦或是乍現即逝,與天意感念適時流轉密切相關,此時彼刻,各有相異,便如同我命理上所謂天意垂衍,無非是應時而生罷了,與運俱行實乃身責而非氣運當頭。
“正如先生所講,應劫者命運已是事先設定,無論逆天特權還是劫數磨難,無非是應該顯現事物。順應勢方是時之運乃是天意,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爲大勢所趨,此時便與先生所言盡人事,知天命不謀而合。
“實際上,未有逆天特權者如先生這般,能有如此先知深悟,纔是神界幸甚之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是明義至理。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豈是某一個人所能全然掌控!
“據我所知,應劫者也並非僅有一人,也只有更多影響力積日累久,方有那一線生機顯化,其中玄秘又有幾人可了悟於胸?所謂功者,若非未有數番凝集,萬機之微豈會如此彰顯如在庭?”
向笛先生笑道,“難得你小小年紀,便有如此之胸襟,益謙虧盈高德顯然早有明悟,這樣我也就放心了!但如今,天道沉積世間諸般惡行已至勞佚不時,以致天地元氣弊虧,末法末劫隨之招引,你日後行事卻是要愈加小心,纔不枉天命所衍垂!”
劉君懷點頭,“此爲必行之事,亦爲道義之牽致,也只有萬端謹行思舉,其後纔可無殃!”
安邦顯然也自兩者間交談,悟出其中隱晦,他笑道:“你二人這般禪機妙語,卻是帶給我與茂彥兄弟一種恍惚感,若非深知言談前後所涉,誤以爲談禪說法也是必然!”
茂彥仙帝與其相望一眼,卻是嘆道,“不能將之以資解頤,詳加解讀,旁人自是苟悟其趣,難苟悟其中妙處,想我神皇中期境界,竟是經過頗久盤折,才得以觸機領悟,這一點我等二人是頗有不如!”
向笛先生神情甚爲莊重道:“生命中許多感知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存在,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之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可有所悟得。
“兩位大人,我此言並無半點教化之事!與君懷一席直言,同樣有頗多獲得,一位真正強大之人,不會把太多心思花在猜測與親附別人上面,所謂人脈資源,都只是尋道路上衍生品而已。
“最重要之事便是提高自身修爲,只有自己修煉好,纔會有別人來親附。自己是梧桐,鳳凰纔會來棲;自己是大海,百川纔會來歸。
只有自身到得那個層次,纔會有相應資源,而不是倒過來。
“而這種猜測與親附,也與修煉資源獲取等若,但將事物本質與非本質顛倒過來,內息精煉纔是境界晉級之本,過多依仗外力與修行本質偏殊。而且,那等獲取手段,極易令所施行方式失控,心態改變,修煉環境也會跟着改變,這就是君懷口中所言相應修行理念!”
劉君懷說道,“佛爲心,道爲骨,修爲爲表;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與修行。三千年道行,繞不開功名利祿四字,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而事物根本性質與固有屬性相對穩定,正如天氣變化多變易逝,個別、片面異象顯化,是屬於天地自然所衍生。
“污泥可長出蓮瓣,寒門可培養孝子;洪爐可鍛鍊鋼鐵,困境可成就偉人;苦澀可蘊釀甘甜,煩惱可轉爲菩提。本末相順,終始相應,道蘊悟會既與道行緊密相連,亦爲心神與天地自然間中樞承連,無論梧桐還是大海,本心決定操守,方是一生秉持!”
茂彥仙帝若有所思道,“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並非世故之語。佛家雲,凡衆生相,皆爲我相;凡所有相,皆爲虛妄。直指人心,見性成道纔是正解!多交流果然受益良多,道行深淺與年齡也無甚大關聯!”
劉君懷道,“自飛昇以來,我發現仙界有個奇異現象,好像並不太注重道理授受!修真界萬象宗每三日便有一次講道彙集,那一刻除了閉關之人,皆不會放過此等機會,莫非與仙域間距離過於廣闊有關?”
向笛先生搖頭樂道:“這便是意識上缺憾了,神界便對此等受教相當關注,距離並不是問題,我想是因爲兩界通道原因!仙人飛昇機率化爲烏有,自然進取之心會有極大影響,隨着此等消息心態延伸數萬年,形成現今局面也是無奈!”
劉君懷早就有將煉心島依法炮製之心,他在修真界之時,不僅萬象宗衆門人獲益良多,對於高階修士拉攏也極爲便利。
只是他一向少在下界出現,一次往返就需要耗費數月時日,這一次又趕上與夫人們久別重逢,還未有多少閒暇考慮此事。
今日裡一番交談,也瞬間激活之前念想,他已打定主意,返回之後就力主推行此事,旁人並不似自己這般,可瞬間進入天一合一狀態,那等感悟提升需要無數次沉浸其中,方可有所通達。
兩界通道開啓在即,卻是未有多少人只會其中玄秘,他需要使得萬象宗首先引領仙界風尚,由此而帶動整個仙界疲沓修煉態度,纔不會在飛昇重新開啓後措手不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