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曾想到那洞中白骨聽到了此消息徑自暗暗高興不提,那蛟魔王卻就此駕雲往陝西大國長安城方向直去。
公元639年,今卻是大唐太宗文(文武雙全)皇帝登基,改元龍集貞觀,此時已登極十三年,歲在己亥。對,沒錯,不是己巳年,三十年前是己巳年,唐僧剛一歲;三十年後也是己巳年,(歷史上)玄奘都死了五年了,唐僧就已經都是個傳說了。偏偏這己巳年兩頭不靠,但實際上這己亥年卻如此多災多難。
當年放春,不管是呢漁夫還是那樵夫其實連他們的談話都很正常,那巡路的夜叉和水裡的鰣魚軍師反而有些太熱忱。觀音是來來回回的都很久了,又親自送金蟬子投胎,又是一手策劃陳光蕊的大案,完全就是個狠人,也是個惡人。所謂惡人還須惡人磨,觀音來就把土地趕到了城隍廟裡暫住,期間又專門花時間考察了南贍部洲保唐小隊人選,然後在年前就開始坐等着那玄奘學藝歸來。也許是聰明人都特別喜歡守株待兔吧,那蛟魔王也是在找玄奘,來的時間雖然比較短暫,卻還是有了數年了,那麼他會住那裡呢。一般都是水裡,八水繞長安,唯有涇河靈氣高,名氣足,蛟魔王變得正是那小小的鰣魚軍師,軍師這職業,不就是爲那些聰明人準備的麼,而且那蛟魔王抽空子還能教教那漁夫樵夫一些唐詩宋詞什麼的。
蓋能做龍王的,特別還是八水總督,這智商究竟能有多大問題呢?巡水夜叉來報聽見了百下百着之言,首先卻是那漁夫和樵夫乃是真隱士,所謂大隱隱於市,也不求官,更不愛財,確是不登科的進士,能識字的山人,那麼這兩個人貪麼?貪不就該去做官麼,既然漁夫不貪,百下百着那又能怎麼呢,更不論涇河到底有多寬廣,要發財他早發財了,確實不能將水族盡情打了的說。且說什麼:何以壯觀水府,何以躍浪翻波輔助大王威力,更是假話大話空話,多年爲官難道不知激將術麼,當官還需要欺民來壯觀水府輔助大王威力,還真以爲自己是在天朝當官嗎(還真是天朝分支)。可是這些詳細涇河龍王都不論了,甚怒,急提了劍就要上長安城,誅滅這賣卦的,這修養也就是一暴發戶的水平,整個一個急不可耐尋死的節奏。龍子、龍孫、蝦臣、蟹士、鰣軍師、鱖少卿、鯉太宰,一齊啓奏道:“大王且息怒。常言道,過耳之言,不可聽信。大王此去,必有云從,必有雨助,恐驚了長安黎庶,上天見責。大王隱顯莫測,變化無方,但只變一秀士,到長安城內,訪問一番。果有此輩,容加誅滅不遲;若無此輩,可不是妄害他人也?”現在還是非常正常的一幫子人,頗明事理,也知時務。在玉帝下了敕旨後,這一幫子大小官員,子孫臣士也算知曉大事,更無一個相勸者,從古至今,抗旨不遵那可都是大罪。偏生那鰣魚軍師是個蛟魔王變化而來的,懂得什麼軍國大事,明得什麼抗旨違逆,這可是個做魔王的。正是抱薪救火,雪上加霜:“行雨差了時辰,少些點數,就是那廝斷卦不準,怕不贏他?那時捽碎招牌,趕他跑路,果何難也?”涇河龍王簡直是屬孫猴子的,恁是膽子大,聽了這話偏偏就要這麼做,既無實力反抗,又無大人扶保,且那一大幫子河口頓時變得極其不正常起來,一個個閉口不言,讓那過耳之言,偏生可以得聽信,長安黎庶愛驚不驚,上天愛見責不見責。
到此水到渠成,人曹官魏徵夢中斬龍,涇河龍王鬼魂則無人來收,鬧亂了唐太宗的睡眠,日日有魂鬼叫怨,引得唐太宗十幾日便亡了。地府因此事假託涇河龍王狀告那李世民反覆,而太宗皇帝入了地府卻根本就見不到那涇河的孽龍。據史載,該年五月,大旱,概因涇河龍王被斬,無龍在此施雲布雨矣。
既然涇河孽龍已經伏誅,涇河連日無主,蛟魔王也就此離去,直覺般想到長安城裡尋訪那唐僧的下落。可惜的卻是那觀音到處散發氣息,佈施顯化,唬得蛟魔王立馬逃出長安數百里,再不敢回,懶得惹你。
幽冥地府鬼門關,陰間鬼王見了陽間人王,當今人間天子拜訪了當年陰間天子,這麼大的事情,比孫猴子鬧幽冥界大得太多了,地府連名字都換了,這地藏王卻隱藏着不出來躲起了貓貓,搞什麼飛機,你一無權無勢的佛界代表,哪裡有那麼大的面子,難道這件事情不是你佛界的事兒麼。
此前的幽冥界就算再小他也是一界,當時的十殿閻羅再怎麼也算是陰間的天子,名正言順。現在的幽冥地府鬼門關就算再大畢竟只是一府一關,這時的十代閻君卻只自稱陰間的鬼王。原來陰間的行政機構直接被降級了,是的,既然你們這幫吃乾飯的管理地府不能到位,降級降職吃稀飯也就在所難免了吧。那麼地府降級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大概是孫猴子鬧地府吧;誰出的餿主意呢,地藏王忽悠的咯。所以現在就算是有這麼大的事情發生,你地藏王也還是別來了,反正就是個幽冥教主而已,還免得帶罪了我們這些有職差的官員惹了他一身腥,這事兒我們包辦了,雖然開罪不起逐漸坐大的佛派,但始終地府是屬於天庭的行政機構。看來天庭是非常明顯地加強了對地府的管理,估計那地藏王菩薩也是剛被收拾過吧,也不太好立馬就冒頭,甚至有可能被勒令到哪裡面壁思過去了,正和孫猴子鬧地府時的表現相反相稱。
地府閻羅要了南瓜,孤寒餓鬼索了金銀,李世民被一腳踹出了鬼門關(這待遇就不像是個受歡迎的人),復生而來。唐王找了劉全地府送瓜,還了相良相國大寺。直至劉全進瓜回陽世,李翠蓮借屍還魂,敕建相國寺工完,唐王準備了出榜招僧,開始修建水陸大會。
公元639年八月,辛未朔(初一),據史載,出現了日食。這是誰幹的呢,當然就是我們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咯。這是爲什麼呢,當然是爲了讓咱們的玄奘法師出頭咯。玄奘法師學成歸來,也許很有學識,也許非常有能耐,也許極其有佛性;但是唯獨不可能的是居然還有那麼大的人氣,也有那麼離奇的出生,更有那麼精彩的故事。正所謂家醜不可外揚,陳光蕊家裡的事情陳光蕊自己好意思這麼說麼,殷丞相的家女的事情殷丞相好意思那麼說麼,臣子的家醜這事那當皇帝的好意思非要知道麼,選出玄奘法師的一幫子和尚又憑什麼知道呢。既然玄奘從出生到十八歲都是觀音包辦,現在玄奘法師出現在水陸大會了,自然是必須要奪魁的。所謂南柯一夢(公元805年),一枕黃粱(公元719年),我們的觀世音大士玩了一手非常漂亮的催眠魔術,讓長安城裡面應該知道玄奘法師那悲慘的身世和人物關係巨網的人,在一日之間就完全知道了經過腦補的玄奘身世和他的關係巨網。此所謂被人發現的作弊才被叫做作弊,普通人誰又能夠發現咱觀世音作的弊呢。
貞觀十三年,(歲次己巳,難道年年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水陸大會。觀音這個接引人終於用個種非常騷包的方式,把那新手的初裝交到了完成了新手任務的“陳”玄奘法師的手裡,然後就設計了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昇天,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的大實(謊言)話,讓唐王當衆派人去西天求取真經,還真是趕鴨子上架;還直接化了原身飛天而去,可謂極盡高調的風頭;哄得在場衆多目擊證人,都念上了“南無觀世音菩薩”。此前的中原大地原本信奉的可都是男性的觀音,正是由於觀世音菩薩三十餘年來不遺餘力的顯化靈驗,本來男性觀音的信仰逐漸變向了女性觀音的信仰,並流傳至今。
自從太行山區域天降五行山後,大唐境內的妖怪就比較少見了,蛟魔王一路行來,只遇得了大黑熊一隻,老虎一條和一頭牛,就這麼三個低級妖怪和一羣小妖。蛟魔王上坐講道,三個小鬼坐下昏昏。別的都沒學會,說話卻也文縐縐的,大概也是深受了大唐文化的影響吧。
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在佛派觀音的引誘下,在大國唐王的榮寵中,陳玄奘用了三藏的名號,不得不被逼的開始了西行取經的大業,這個就叫捧殺。因爲人家是從唐朝出發前去求取真經的,又有幸與當朝唐王拜了把兄弟,再加上指經三藏而取的法號,於是這位陳玄奘就被人叫做了唐三藏,又簡稱爲唐僧,也就是從唐朝來的僧人的意思。
白龍馬,蹄兒朝西,騎着唐三藏,揹着三徒弟……唐僧騎着白馬,唱着詩歌,帶着兩個侍從出關而去。要問唐僧取經路上遇到的第一批妖怪是誰,小貓兩三隻,老虎將軍,熊羆山君,牛頭處士,化形都不能完全(孫猴子完全是一猴子,更不完全)。只見兩個侍從戰戰兢兢,痛切悲呼;大唐法師卻是戰戰兢兢,不敢悲呼;沒有誰表現得比較好,只有誰表現得更聰明。猶記得當年舊事,《世說新語》,鍾毓和鍾會拜見魏文帝,那鍾毓見到魏文帝時早已嚇得汗流滿面,文帝一見就問鍾毓爲何出汗,鍾毓如實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而鍾會雖小,卻一點汗都沒有,文帝很奇怪,問他爲什麼不出汗,小鐘會張口便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所謂識時務者爲俊傑,人爲刀俎,我爲魚肉,雖然這一切都只是爲除去取經名額不足而做的安排,但唐僧裝裝孫子換來活命的機會,從者叫喊哭鬧立死當場,還是讓人唏噓。不知道如果那兩個龍套明知道跟着西去只有一週的性命,還會去麼。那麼多官員和尚都明知道西去一路路急途險,唐僧是爲大義,兩個隨從卻是爲何,這纔是大義啊,僅僅爲了不讓別人送命,白白妄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且還不能陪太子讀書。
西天太白來搭救,一衆妖怪直接就做了不明真相的羣衆,散場離去。你以爲爲何那三隻低級妖怪不把唐僧連皮帶骨一起吃了,他們既不知道唐僧肉的功效,也礙於蛟魔王的命令,雖然不明白爲什麼定要留那和尚一命,但三個龍套吃完了也不得不聽命走人,哪裡敢亂想。蛟魔王也就此得到了唐僧的長相,這纔是真真正正的小白臉啊:齒白如銀砌,脣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嫩刮刮的一身肉,細嬌嬌的一張皮,耳垂肩,手過膝,十分俊雅。
且莫說那蛟魔王得了那唐朝和尚的面貌,急想畫影圖形,卻猛然想到這金角大王要得是唐僧師徒的俱像,所謂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想那三藏和尚不過一凡人爾,必然要有徒弟護衛在旁,方此能安然行路。蛟魔王反是先於唐僧西行而去,試試找找那唐和尚未來的徒弟。想那孫猴子被壓在山下六百多年了,那蛟魔王也並不想去看看他,何況監獄守班的一夥兒仙神時時輪班,日日看押。豈知那蛟魔王原是在本能上就覺得那猴子當爲唐和尚弟子的,但卻因那五行大山在側,那孫猴子橫豎是不能出山,既就此放過了那猴子的關押之處,反是繼續向西,一路定要找那有實力的妖怪瞧瞧,看看何人是要做那唐僧徒弟的。
而唐和尚路遇鎮山太保,養龍的劉家伯(老大?)欽,居然就用了小乘教法(難道現在的唐和尚會大乘佛法?)沒有度得亡者伯欽他父親昇天,卻是度得他得脫沉淪,不就是脫苦麼,也不知道這唐和尚還求取的哪門子的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