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移》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篇,論述檄、移兩種文體,重點是講檄文。檄文“或稱露布”。“露布”在漢魏六朝期間和檄文基本相同,唐宋以後,檄文就專指出師前對敵人的書面討伐,“露布”則專指戰勝後的告捷文書。
“奉辭伐罪”的檄文,是用於軍事行動的宣傳文,具有較強的戰鬥性。劉勰所講檄文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奮其武威,使敵人聞風喪膽,長自己的威風,滅敵人的鬥志;二是充分揭露敵人的罪惡,說明其惡貫滿盈,死到臨頭;三是從精神上摧毀敵人,使敵人的萬丈高城,不攻自破。
震雷始於曜電,出師先乎威聲
震雷始於曜電,出師先乎威聲。故觀電而懼雷壯,聽聲而懼兵威。兵先乎聲,其來已久……齊桓徵楚,詰苞茅之闕;晉厲伐秦,責箕郜之焚○1:管仲、呂相,奉辭先路,詳其意義,即今之檄文。暨乎戰國,始稱爲檄。檄者,皦○2也。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張儀○3《檄楚》,書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稱露布○4。露布者,蓋露板不封,播諸視聽也。
【註釋】
○1“晉厲”二句:《左傳•成公十三年》,晉厲公討伐秦國,先派呂相責問秦國晉國,曾經派兵侵入晉國,焚燒箕郜。晉厲,晉厲公。箕、郜,均地名,屬晉國,在今山西境內。
○2皦(jiǎo):明白。
○3張儀:戰國末縱橫家,主張連橫,秦國丞相。著有《爲文檄告楚相》。
○4露布:蓋露板不封,指讓人看到文辭。
檄文是討伐敵人的訴狀,目的是漲自己威風,滅他人志氣,從而達到師出有名,替天行道的效果。齊國的管仲,晉國的呂相,先舉出斥敵的話再進軍,考察它的意義,就是今天的檄文。
到了戰國時代,纔開始稱作檄文。檄,就是明白,揭露在外,非常地明白。張儀的《爲文檄告楚相》是用長一尺二寸的竹簡書寫的。這種明白昭著的檄文,有的叫露布,公佈出來,讓人看到聽到。
使聲如衝風所擊,氣似欃槍所掃
使聲如衝風所擊,氣似欃槍1所掃,奮其武怒,總2其罪人,徵其惡稔3之時,顯其貫盈之數,搖奸宄4之膽,訂信慎之心;使百尺之衝5,摧折於咫6書;萬雉之城,顛墜於一檄者也。觀隗囂之檄亡新7,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隴右8文士,得檄之體矣。陳琳9之檄豫州,壯有骨鯁10,雖奸閹攜養,章實11太甚,發邱摸金,誣過其虐;然抗辭書釁12,皦然露骨:敢指曹公之鋒,幸哉免袁黨之戮也。鍾會檄蜀13,徵驗甚明,桓溫檄胡,觀釁尤切,並壯筆也。
【註釋】
1欃(chán)槍:彗星。
2總:集中、總彙。
3徵:驗證。惡稔:惡滿。
4奸宄(guǐ):犯法作亂的人。
5衝:衝鋒的戰車。
6咫:周代八寸爲咫。
7隗(wěi)囂:東漢初將領。檄亡新:指隗囂的《檄移告郡國》,聲討王莽新朝三罪。新,王莽的國號。
8隴右:隴西,今甘肅、青海一帶,隗囂的駐地。
9陳琳:東漢末作家。他最初爲軍閥袁紹部下,袁爲聯合豫州刺史劉備聲討曹操,叫陳琳寫了《爲袁紹檄豫州》。
10骨鯁:骨氣、骨力。
11章實:即揭露事實真相。
12釁(xìn):裂痕、罪過。
13鍾會:三國時期魏司徒,伐蜀主要軍事將領之一。檄蜀:《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說,蜀國姜維守劍閣抗拒鍾會,鍾會寫了《移蜀將吏士民檄》。
檄文要達到什麼效果呢?使軍事行動的聲威像強風襲擊一樣有力,氣魄好似彗星掃蕩過一樣,振奮激發我軍的憤怒,統統集中到討伐的罪人身上;用事實證明已到嚴懲敵人罪惡的時候,顯示敵人惡貫滿盈的罪惡;動搖爲奸作惡者的膽量,確立順從者的決心,使敵人百尺之長的戰車,被咫尺的檄書所摧毀,萬垛堅固的城牆,被一紙檄文所推倒。
就是能靠一張紙使敵人土崩瓦解,兵不血刃,次一點的也要動搖對方的軍心,最不濟也要痛罵別人一通吧。
下面我們熟悉的大點名開始了,“檄文四大家”:隗囂《移檄告郡國》,話極確切,事理明白;陳琳的《爲袁紹檄豫州》,文章寫得氣勢豪邁,有骨力,敢於觸犯曹操的鋒芒;鍾會的《檄蜀文》,事理明白;桓溫的《檄胡文》,觀察揭露敵人的罪惡尤其確切,都是寫得有力的檄文。
好的檄文,能讓被罵的人都讚歎。武周時期,徐敬業起兵反叛時,詩人駱賓王寫了《爲徐敬業討武瞾檄》一文。文中攻擊漫罵武則天,文筆極爲精彩,有聲有色又有氣勢。檄文送到宮中,武則天呌內待讀給她聽。內待不敢不從,只好硬着頭皮讀。
武則天非常平靜從容,一邊聽一邊與人議論,甚至被檄文中優美的文筆所吸引。當她聽到“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請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時,竟拍案呌絕,忙問檄文是何人所寫。左右告知是駱賓王。武則天感慨地說:“這樣的人才,怎麼讓他流落?這實在是宰相的過錯啊!”
【爲徐敬業討武瞾檄節選•駱賓王】加以虺蜴爲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爲袁紹檄豫州】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污國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細緻慘苛,科防互設;罾繳充蹊,坑阱塞路;舉手掛網羅,動足觸機陷:是以兗、豫有無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操爲甚!
植義颺辭,務在剛健
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指天時①,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標蓍龜②於前驗,懸鞶鑑於已然,雖本國信,實參兵詐。譎詭③以馳旨,煒曄以騰說。凡此衆條,莫之或違者也。故其植義颺辭,務在剛健。
【註釋】
①天時:指天命、天道之類。
②蓍(shī)龜:占卜用的蓍草、龜殼。此處指占卜。
③ 譎詭(jué guǐ):怪異不實。
檄文的主要特點是:或者敘述我方的美好昌明,或者揭露對方的苛暴殘虐;指明天意,審察人事,比較強弱,衡量權勢,用以前的憑證來預卜吉凶,用過去的事實事例來作爲借鑑;雖說是本於國家的信用,實際上加上了兵不厭詐的原則,用巧妙欺詐的手法來宣傳自己的旨意,用冠冕堂皇的言辭來傳播自己的主張。
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
移者,易也;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者也。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①焉。及劉歆之移太常,辭剛而義辨,文②移之首也;陸機之移百官,言約而事顯,武移之要者也。故檄移爲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③,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所以洗濯④民心,堅同符契⑤,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與檄參伍⑥,故不重論也。
【註釋】
①骨:特點。
②文:文事,與武事相對。
③金革:徵鼓,指戰爭。金,鑼;革,鼓。古代作戰,鳴鑼後退,擊鼓前進。
④濯:洗。
⑤符契:符合一致。符,信符;契,券約。
⑦ 參伍:交錯,錯綜。
“移”,就是改變,像轉移風氣,改變習俗,號令發出去百姓就跟着執行。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文辭明白,用了很多的事例作比,已具有移書檄文的骨力。劉歆的《移太常博士書》,文辭剛健而義理明辨,是文教方面的第一篇移文。陸機的《移百官》,言辭簡約而敘事明顯,是軍事方面的重要移文。移文和檄文的意義作用有差異,但體制要求大體相同,移文和檄文的寫作錯綜相近,所以這裡不再重複論述了。
【移太常博士書節選•劉歆】今聖上德通神明,繼統揚業,亦愍此文教錯亂,學士若茲,雖深照其情,猶依違謙讓,樂與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旨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今則不然,深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絕之,欲以杜塞餘道,絕滅微學。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乃衆庶之所爲耳,非所望於士君子也。且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爲古文舊書,皆有徵驗,內外相應,豈苟而已哉!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