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本來的意思,其實是直接去601所。
畢竟112廠只負責生產,結構改進這塊是交給研究所來負責。
然而姚夢娜卻直接調轉方向,帶着常浩南往總裝車間旁邊的一處小門走去。
“我們在生產第一批次的兩架飛機同時,還多組裝出了一個完整的機體,用來給601所的同志們進行一些氣動、結構和飛控方面的測試,爲了方便跟生產流程對接,所以就放在隔壁的測試車間。”
何明邊走邊解釋道。
這下常浩南總算理解,爲什麼會這麼巧合地在這裡碰到姚夢娜。
後者理論上應該是掛在研究所那邊的纔對。
在走廊裡面彎彎繞繞地走了幾分鐘後,何明推開一扇不太起眼的小門。
裡面是一個面積相比剛剛的總裝車間稍小的空間。
“這是我們爲了十一號工程,專門用過去的一個老車間改出來的。”
三人依次走進去後,何明反手關上門,同時開口介紹道:
“本來這裡是計劃用來生產測繪仿製之後的殲7,後來因爲整個項目轉到南邊,就一直空閒着,後來當過一段時間殲8的總裝車間。”
“但是因爲總體設計已經太老了,所以很難適應新機型的生產需求,之前計劃是拆掉重建作爲殲8C的二車間用,後來覺得正好離着殲11總裝線近,就拿來做測試了。”
說話間的功夫,一架被吊在半空中的飛機已經出現在常浩南面前。
準確來說,是一架飛機的殼子。
因爲即便距離不近,還是能看出來像雷達還有發動機一類的地方裝的全是配重塊。
而且,飛機表面的蒙皮顏色也從黃色換成了微微發綠的顏色。
“看來你們在這個改進方案上下的功夫很深啊……”
正常情況下,單純引進一條總裝線是沒必要搞這種結構測試的。
比如印度,蘇30MKI的靜力測試就是在俄羅斯完成的。
至少沒必要這麼早搞。
比如殲6的靜力測試是在準備搞殲教6的時候完成的。
因爲這種測試的最後步驟都是要破壞一架甚至多架完整的飛機,對於眼下嚴重缺少即戰力的華夏空軍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作戰資源。
上一世,殲11的靜力驗證機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後纔開始投入使用。
而現在,動作顯然早了很多。
“根據我們定下的‘邊生產,邊改進’的路子,前三批六架飛機除了翼尖掛架以外,和之前我們進口的蘇27SK飛機沒有任何區別,”
何明在旁邊解釋道:
“從第四批到第六批的24架單座機,以及第一批4架雙座機,就會開始採用剛剛姚工說的,升級之後的新機體,以及性能稍好一些,最主要是有對地對海模式的N001M雷達,獲得有限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相當於共青城那邊原廠的蘇27SM和蘇30?”
常浩南迴過頭確認道。
基礎型號的蘇27除了火箭彈和鐵炸彈以外並沒有任何對地攻擊能力,其實完全浪費了側衛這個機體帶來的巨大載彈量。
殲10確實有多用途能力,但身板還是嚴重限制了發揮。
而如果能提前幾年獲得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戰機,對於空軍的戰鬥力升級以及戰法轉型來說,都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當然,代價是殲轟7的數量肯定就不需要那麼多了。
不過也是好事,鎬京那邊本來就專攻大型飛機,產線拿來造戰鬥轟炸機太浪費了。
“對,這六批總共34架飛機,也是咱們100%使用俄方零組件生產的全部數量,後面就會逐漸採用串裝件生產,逐步過渡到除了動力系統以外完全國產。” 十一號工程是華夏航空工業和蘇霍伊公司之間的合同,跟造發動機的留裡卡-土星沒關係。
不過說到這裡,何明先是停頓少許時間,又緊接着補充了一句:
“當然,等到常總那邊的渦扇10搞定之後,那就連動力系統都解決了,到時候,就能完全國產化第三代戰鬥機了……”
“你剛剛說,除了動力系統以外,那包括飛機緊固件之類的小東西,也能一併完成國產化?”
常浩南注意到了對方提到的一些細節。
航空製造業,每一個細節裡面都有可能藏着高技術。
飛機緊固件,也就是飛機上面用的螺栓鉚釘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
但不起眼歸不起眼,技術含量卻並不低。
而且,一架飛機上面需要用到的緊固件種類繁多,具體的性能要求和材料使用又大相徑庭。
再加上材料和工藝類的問題本來就沒什麼捷徑,導致研發起來非常緩慢。
上一世甚至直到2020年左右,華夏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的飛機緊固件用於生產。
“可以。”
並未經歷過這一切的何明理所當然地點了點頭:
“這些都屬於合同內容中技術共享條款的一部分,相應地,俄方很多之前停留在紙面上的技術也會利用我們的資源,主要是計算機資源進行進一步開發。”
常浩南一邊跟何明聊着十一號工程的進展,一邊和一路上的幾名研究人員簡單打過招呼,快步走到那架飛機的近處。
然後擡起,頭仔細看了看飛機上面的一些細節。
雖然看不清太多東西,但能明顯發現機翼下面最內側分別有一組螺栓,以及相應的電氣接口。
並且,還是一架雙座型號。
也就是說,甚至已經是經過第一輪升級以後的、真正的蘇30機體了。
上一世,華夏並沒有引進生產過雙座型號的蘇27UBK或者蘇30,殲11BS,包括後面的殲16都是在殲11B基礎上獨立發展出來的型號。
儘管如今這條時間線上的十一號工程跟前世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但是在1997年就整出一架完整版的蘇30出來,還是讓常浩南感到有點震驚。
要知道,早年間所有用於飛行表演的“蘇30”,甚至包括出口給印度的第一批蘇30MK,實際上都是直接拿蘇27UB換了個塗裝而已……
“難道我的影響力已經這麼恐怖了?”
常浩南雖然冥冥中感覺這事跟自己脫不開關係,但還是對於這個進度有點驚喜。
要知道,在殲8C順利定型之後,常浩南幾次回到盛京都是爲了渦扇10的事情,在此之前並沒有直接插手過十一號工程。
如果這樣的項目都能因爲他而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那無疑說明距離重生之初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這個機體,就是咱們準備組裝的雙座型號?”
“沒錯。”
何明點了點頭:
“是共青城那邊額外運過來進行研究的,也是我剛剛提到過的,把俄方停留在紙面上的技術落實下來的一個典型。”
“這個技術狀態下的飛機,我們計劃管單座型號叫殲11A,雙座型號叫做殲11AS,而從第七批飛機開始,就會對飛機的結構和航電設備進行更深層次的升級。”
“這個機體,就是爲了第二輪改進計劃準備的,一是要消除中央升力體的結構弱區,二是升級更大比例的複合材料和鋰鋁合金減重,三麼,是全面換裝國產化的機載設備,並全面兼容國產彈藥體系。”
就在何明介紹到這裡的時候,剛剛繞到飛機另外一邊的姚夢娜左右手各捧着一臺筆記本電腦走了回來:
“常總,軟件的運行日誌和結果我帶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