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之死的疑問(隨筆)
阮玲玉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最著名的女影星,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參拍了29部影片,大多受好評,被譽爲中國的嘉寶。
可是在25歲的黃金年華,她卻服安眠藥自殺,令人扼腕嘆息。她的暴亡在很多文章、影視劇中都有反映,絕大多數都指定社會的黑暗、輿論的苛刻、男人的無情爲她的死因。但本人看了一些資料,發現阮玲玉自己對其死也負有責任。
第一個男人阮玲玉就找錯了。十六歲時她與張達民同居。張達民何許人也?是她母親主人家的四少爺(阮母在張家做保姆)。自古以來,丫環與少爺相戀的故事很多,現代名作《雷雨》、《家》裡就有這樣的故事。可阮玲玉找的這個少爺卻是個浮浪子弟,他一天無所事事,只知吃喝玩樂,內心又很無賴卑鄙。阮玲玉爲什麼找這麼個男人?可能出於年少無知,也可能出於愛慕浮華,畢竟是有錢人家的少爺麼。但這無知和愛慕浮華卻爲她今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第二個男人阮玲玉又找錯了。她在成人後又找了比張達民更有錢的大商人唐季珊。他不但錢多,女人也多,除了正妻之外還有同居情人張織雲(也曾是名演員)。如果說阮玲玉愛上張達人還有年幼無知的因素,那追隨唐季珊怕是主要出於愛慕浮華了。遭拋棄的張織雲勸說阮玲玉,說我的今天就會是你的明天,阮玲玉不聽,反認爲張織雲是嫉妒她,虛榮中又含了狹隘。跟隨唐季珊又埋下了另一禍根。
果然如張織雲如雲,花花公子唐季珊很快又戀上了另一個如花似玉的演員樑賽珍,並對玩膩了的阮玲玉拳腳相加,甚至不讓她進家門。阮玲玉的痛苦可想而知。船破偏遇頂頭風,被阮玲玉甩掉的張達民因豪賭而破落,出於嫉妒和窘迫,他不斷勒索阮玲玉,當阮不耐其煩拒絕時他又誣告,說她在他家居住時偷竊其家很多財寶,並給唐季珊用。一時輿論大譁,無聊小報更添油加醋潑污水。唐季珊不但不保護阮玲玉,反而讓她傷自尊的發表聲明證明他是清白的。此時阮玲玉有些四面楚歌了。她肯定在心裡怨恨兩個男人及小報的無賴無恥,但不知她想過沒有,自己怎麼就找上這樣兩個男人呢?而且沒有聽從張織雲的勸告。
黑暗痛苦中並非沒有出路。阮玲玉有工作,而且是很有名望,工資很高的工作,存款也不少。她完全可以擺脫兩個無恥男人,擺脫無聊小報,走自己的路,獨立生活。可性格的脆弱卻使她沒有擺脫,而是更深的陷入悲劇之中,最終走向絕路……
無恥的男人、無聊的小報應該譴責,可阮玲玉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值得反思的。
聯想到當代一些女明星,她們也曾遭到男友的欺騙和背叛,也曾犯過一些錯誤,遭受輿論的議論和譴責,可她們很堅強地挺過來了,改正失誤,繼續走自己的路,仍活躍在歌壇銀幕。感覺當代的女性還是更成熟、堅強些。當然,社會環境也改善了。
可是,當代仍有一些愛慕浮華依附闊男人的女人,比如“二奶”。比如“小蜜”,她們是否也應從阮玲玉的悲劇中反思一下自身呢?
西施之死(隨筆)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魚落雁之容。
春秋末年,越王勾踐爲了瓦解仇敵吳國,與近臣范蠡密商,要利用吳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點,實行“美人計”
范蠡在鄉間找到美貌浣紗女西施,同她說了此計,西施爲了國家利益,同意以身獻國。范蠡又將西施訓練三年,然後獻於吳王夫差。夫差見到西施如此美貌,又如此訓練有素,喜不自盡,遂終日與西施嬉戲纏綿,荒於國事。越國乘機進攻吳國,吳戰敗而亡,夫差自盡。
這段吳越相爭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但越滅吳後西施命運如何?她得到個什麼結局?這就有一些不同說法了。
一種說法是西施歸國後隨范蠡隱居。東漢袁康《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以爲西施原與范蠡有情,吳國覆亡後,范蠡帶着西施隱居起來。李白《西施》詩云:“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也認爲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這種說法比較得人心。西施爲了國家利益,不惜以身飼虎,委曲求全,爲國復仇。功成後她理應獲得本國人的尊重,也應該有個好結局。
還有一種說法是西施歸國後被越王沉江。《墨子·親士》雲:“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吳越春秋·逸篇》也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沈是沉的通假字,鴟夷是皮袋子,就是說越王勾踐將西施裝進皮袋子沉江了。一個有大功的美女功成後竟被殺害,這真是野蠻殘酷。
勾踐爲什麼要殺害西施?一說是出於“狡兔死,走狗烹”的想法。勾踐擔心勝利後范蠡勢大,欲害之,而范蠡有先見之明,已隱退,故殺他的情人以示警告。另一說是勾踐覺得實施美人計有些勝之不武,故殺掉西施以保其密。再一說是勾踐認爲西施雖立功,但終是禍水,她能禍亂吳國,也能禍亂越國,故殺之絕禍。無論哪一種說法都顯示了勾踐的卑鄙和殘忍。
墨子說“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成也其美,毀也其美。可美又有何罪呢,毀滅美的人才有罪。毀滅有大義立大功的美女罪至大焉!
據說江南還存有一道名菜,叫“西施舌”,是用蛤蜊烹製的。說西施沉江後其舌化爲蛤蜊之肉。不知人們吃了此菜感覺如何,本人是聽了就覺心酸、心寒。一個大功美女冤死,一些人非但不同情,不憤怒,還要將其舌頭化成蛤肉做菜,能吃得下去麼?屈原沉江,人們吃糉子,那是爲了紀念屈原,爲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吃啊。
以“西施舌”爲菜餚,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所說的“看客”,命名此菜之人最起碼是人性麻木。
從西施結局的傳說可以鮮明看出人性的兩面:善與惡。世上所有事物都有黑白兩面。人性當然也分兩面。人性惡可以譴責,但卻不會消滅,我們只能希望善能多一些,惡少一些。
事實鼓勵了我的希望,在江南,我看到不少紀念西施的物跡。有廟宇,有塑像,有遺蹟。一幅西施祠堂前的對聯寫得真好:“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只合鑄嬌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