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案(3)
李斯滿含委屈連夜奮筆疾書,給秦王嬴政寫下一封諫書,叫作《諫逐客書》,書中寫道:
從前秦穆公爲尋求人才,從西方的戎地找到了由余,從東方的宛地找到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招來了丕豹和公孫支。這五位賢人都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任用他們吞併了二十個國家,於是稱霸西戎。
秦孝公採用商鞅的政策,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興盛.國家因此富裕強大,百姓樂於爲國所用,諸侯誠心歸附,擊敗了楚、魏的軍隊,開闢千里的土地,國家至今承其太平強盛。
秦惠王採用張議的計謀,奪取了三川地區,西面吞併了巴、蜀.北面收服了上郡,南面取得了漢中,囊括九夷,控制了鄢、郢,東方據有成皋的險關,割取了肥美的土地,於是瓦解了六國的聯盟,使他們西面服侍秦國,功績一直延續到如今。
秦昭王得到範睢,廢黜了穰候,驅逐了華陽君,加強了王室的權力,杜絕了外戚專權的私路,利用蠶食政策,逐步吞併各國,使秦國建立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這四位秦國國君,都很好利用外國人才,得到很好效果。由此看來,外國人又有什麼對不住秦國的呢?假使這四位國君拒絕外國人士而不接納,疏遠賢人而不任用,那麼,就不會使國家獲得富裕之實,不會使秦國獲得強大之名了。
接着李斯又由人轉到物,說好多外國寶物如玉璧,明月珠,太阿劍,纖離馬,犀牛角、象牙、翠鳳旗,鼉皮鼓等,秦國都在使用,如果只能使用秦國的物產,那這些寶物就會在秦國消失了,多麼可惜呀。
最後李斯奉勸:大王現在應該學習先賢,繼續任用外國人才,這是統一的大業的需要啊。如果不問青紅皁白就將外國人才一律驅逐,是對敵國有利而對秦國不利的呀。
秦王嬴政看了這封上書陷入沉思:李斯此書寫得真是好啊。言詞懇切,分析精闢,說理明白,遠見卓識。看來我前一段下的逐客令是不正確的。唉,我還是年輕少經驗,容易頭腦發熱出昏着。錯了就應該更正,嗯,立即更正。
“來人哪!傳我的命令:立刻停止驅逐客卿的行動。將還沒有出境的客卿都追回來。已經出境的客卿也要想辦法請回來。李斯更應盡全力追回來。”
各方官員立即緊急執行秦王的命令。
“啊,秦王真是一位知過就改的英明君主。收到我的上書這麼快就行動了。”李斯感動地想。他接到了秦王請他立即返回京城,官復原職的旨意。“我回去後要加倍努力工作,報答秦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在心裡暗下決心。
李斯感謝秦王嬴政,其實也應感謝自己。他在受挫時不氣餒,敢於講理申辯,敢於提出正確意見,又能說理充分,文筆動人,如此才改變了命運。如果他遇挫消沉,或者沒有勸說的本領,那也就在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了。
《諫逐客書》條理清晰、說理中肯,文采斐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故而現代中國文章第一人魯迅先生稱讚李斯爲秦代文章第一人,喜歡文學的朋友可以看看原文。
已經打入死牢的鄭國聽說李斯上書的情況後,也給秦王上書—— 我是鄭國的間諜不假,但我爲秦國修水渠卻可以給秦國帶來長遠的利益。水渠灌溉萬頃良田,使秦國得到充足的糧食。糧食多了,百姓豐衣足食,國家繁榮強盛。只要大王放我出獄,我一定努力工作,把水渠修好。
秦王看了這封上書,認爲鄭國說得很有道理,便又下令:“把鄭國從監牢中放出來,讓他繼續指揮修水渠。”
鄭國很感激秦王的不殺之恩,全心全意設計、指揮,以儘可能快的速度爲秦國修了一條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了關中四萬多頃土地,使其成爲高產農田,極大地提高了秦國的國力。秦國人民感激鄭國的貢獻,把這條渠命名爲“鄭國渠”。
秦王嬴政是個能夠接受意見,知錯就改的君王,最起碼在他統一中國前是這樣。這是很難得的。君王因是一國之尊,高高在上,一般總認爲自己是聰明絕頂,金口玉言,很難接受意見,所以知錯能改的明君不多。在中國也就嬴政、李世民等少數幾個君王能做到這樣。
君王、元首領導全國,不能接受意見改正錯誤是很危險的。可能給國家人民造成極大危害,甚至會亡國。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