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麗萍發表社論的同時,劉興也向上級遞交了他的扶貧材料;
他以那釐村的所見作爲例子,一個高端水果的營銷,竟然帶動了這一帶的人瘋狂種植沙塘桔,果然過不了幾年,等這些沙塘桔成熟的時候,這裡就會形成規模;
就連以前又是給樹苗又是給補貼都懶得動一下的懶困戶也變得積極起來,紛紛上山挖坑,等着年後雨季栽種——利潤大得確實讓人眼讒,一棵兩年苗,種下去兩三年,成本根本就沒多少,一轉手就能賣個幾百塊錢,那可是真金白銀拿到手的;
到時候能不能賣樹已經不重要了,只要形成規模,打出品牌,自然能吸引果商前來,再加上官方幫助拉來一些銷售渠道,完全可以演變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資源;
這甚至不只是單一的貧困戶扶貧項目,而是帶領整個地域脫貧致富的大項目;
而劉興所要做的,就是去以扶貧項目爲由申請一批優惠的良種果樹苗,這樣做,就使得這個羣衆自發的項目,變成了一個由扶貧辦組織的扶貧項目;
這個申請,劉興是打算,哪怕是自己跑斷了腿,也要把它給跑下來,跑下來之後,那就是自己妥妥的政績;
不用擔心羣衆執行力的問題,他們積極性可高了,一得知可能獲得優惠的良種果苗,一個個都翹首以盼;
劉興可以想像得到,只要果苗到手,隨時可以帶着一些領導過來視察進度,甚至還可以發展成扶貧攻堅項目的示範基地....對自己的仕途好處不言而喻;
而後,劉興又在材料中提及,以陽縣的產業基礎,大規模的招商引資不現實,在依託現有的優勢資源招商的同時,更應該考慮扶持本土企業家創業;
他以一帆科技作爲例子,幾個本地的年輕人,給家鄉拉回投資,創辦了一個小型的養豬場,創造的工作崗位,直接就能令幾戶貧困戶脫貧;
所以,這樣的微型企業應該多給優惠政策,多鼓勵一些有想法的人創業,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劉興的想法不能說是不對的,他確實也是有過在那釐村裡進行過調查,只不過,他的調查還是有點過於片面,或者說太想當然。
他問到的好幾個人,都說是去給老張頭家做工賺的錢,於是他想當然地認爲,就是那個豬廠.....
但是,豬廠其實重開也才一小段時間,而且真正在裡面工作的,按照張一帆的要求,全部都是年輕女性;
這些人,大部份是搞建築的,這活又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用的肯定是本村裡的人;
然後還有一些,其實是在老張頭家裡面裝驗瓜器的,雖說那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秋後更是越來越少開工;
一個月下來,一個人能有個千把塊錢就不錯了,這點錢,哪怕是對外出務工的年青人也不看在眼裡,但是對於一些農村的家庭主婦來說,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她們一年到頭在家裡,除了地裡微薄的產出,基本上就沒什麼收入,男人在外頭賺回來的錢,還得計算着用,手頭確實緊,如今有了這麼一份散工,哪怕一天能有個幾十塊錢,那也是相當於撿來的,何況,還能把孩子帶過去,幫點忙,又能帶孩子,又能幹活,多好!
一個月多個幾百塊錢的經濟來源,那花銷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那麼斤斤計較了,孩子想要的,只要不是太貴的,也就買了,想吃點新鮮的東西,也不用掂念着家裡還有多少餘糧....
可是這一切,是劉興不知情的,他只是看到這個貧困山村的改變,然後他把所有的改變都歸功於這個不太一樣的養豬場....
這個一帆科技養豬場,也許經營理念很新鮮,但是,劉興看起來,前途渺茫,所以,得先給自己留條退路;
創業能創造就業崗位不錯,但是得吸引更多的人來創業,而不能只依賴一兩個企業;
在劉興看來,這養豬場照現在這樣子做下去,很快就能看到虧本,然後,就是倒閉,解散,十萬塊錢一頭小香豬,誰會買?
李冰說到自己有什麼五險一金,應該別的員工也有,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福利越齊全,公司倒得越快,因爲損有餘而補不足,公司倒閉了,就業人員也就失業了,然後脫貧了的人,再次返貧....
劉興自然也有他的想法,在他打聽之下,發現老張家的家底確實夠殷實,買個車都是上百萬的豪車,不要說縣城,就算市裡也沒有幾輛,在村裡面的名聲又還不錯,也就是不顯山不露水的那種,說明底子夠厚;
這樣看來,怎麼說也有個幾百萬的家底,這麼一個養豬場,包括人力的投入,一年應該也不超過幾十萬;
只要能把他們家穩住,那麼幾年之內,就不用擔心這個村的貧困戶返貧的問題,等那些沙塘桔出了產量,成規模了,那就不需要他了....
那麼,該怎麼穩住這麼一家大戶呢?
劉興能調動的資源也是有限,但是發一些獎肯定沒有問題,包括宣傳;
他的想法就是,把張建軍一家宣傳成爲扶貧的明星企業,頒發幾個扶貧先鋒,扶貧領頭人之類的頭銜;
有了這麼多光環在那裡,哪怕是虧錢,也總不會一下子就把養豬場給關閉了,算是被綁架在那裡了,虧個年把,他們也該會吸取教訓,轉回到正常的經營方式了;
這個時候,其實劉興覺得,只要他們想回到正常經營,無論有沒有自己,都已經無關緊要了,正常經營的養豬場,只要沒什麼大瘟疫,能虧的還真是不多;
於是,在劉興的計劃中,一帆科技養殖場,就變成了一個要扶持的明星企業,要給他們衆多的頭銜,許多的花環。
——————,
陽縣的扶貧工作,其實已經做到了一種可以說是有之過而無不及的地步,要不是下了死命令,誰也不會駐村,住到貧困戶家裡去,把一切都瞭解個一清二楚。
說白了,能做的都做了,這種工作,也就是最開始的時候最容易出成果,比如當時信息還不發達,帶個項目進去,很快就把一個村甚至幾個村給帶富了;
再然後,由於國家有了很多大力的政策下來,通公路,通電什麼的,再加上有個人口紅利,送一波人出去打工,也是脫貧的好幫手,又能帶出一大波政績;
而現在,農業稅不但全免,還有補貼,該落實的也都早落實了,要想在扶貧上面做出點業績,還真的是艱難;
所以,現在豎立一個這樣的扶貧模範形象,還是非常必要的;
老張頭的資料,自然是很容易就查了出來,在那個分田到戶之後產生的第一批致富能手;
到了現在,又弄起來了這麼一個創造了不少崗位的企業,那就是一個先富起來的人帶着後來的人致富的一個典型啊!
縣裡面一看到這報告,直接就批了,宣傳,必須大力宣傳,這簡直就是扶貧工作的破冰之舉;
當地企業家由於信息便宜,投資創辦企業,因此創造出了許多工作崗位,遵紀守法,按照國家規定交足五險一金,使得許多貧困戶因此而脫貧,這樣還不值得大書特書?
難道要去宣傳那些幫他們修了房子,然後連房子的衛生都不整理,拿了扶貧款,一回頭就拿去賭沒了或者買上那麼幾頓大餐的人?
一個熱愛家鄉的企業家,一個扶貧明星,就這麼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