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兔亭

bookmark

從後門進去,穿過小園,經由一條狹窄的穿堂,就會看到一個長方形的大天井,天井邊擺放着兩株盆栽的黃棠棣,黃色、粉色的花朵已凋零,天井西南兩面是相連的兩棟二層木樓,張原的母親呂氏住在南樓,張原住西樓,穿堂的另一側有一排土牆瓦房,是廚下、雜物和僕役的住所。

小丫頭兔亭腦袋探出欄杆,伸長脖子喚道:“少爺,太太正找你呢。”

江南仕宦家族,下人稱主人爲老爺、稱主母爲奶奶,還有稱主母爲太太的,張原家只有兩個丫頭,一個就是這兔亭,張原也不清楚這丫頭名字怎麼這麼怪,應該是他父親張瑞陽買下這丫頭時給取的名吧。

母親呂氏已經出現在二樓廊欄邊,問道:“原兒你去哪裡了,這大熱天的,哦,戴着眼罩啊。”

——雖是兩世靈魂融合,但張原對母親呂氏的情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母親的慈愛淪肌浹髓、深徹肺腑,因爲張原的眼疾,呂氏到處求醫問藥,急白了頭髮,幸好紹興名醫魯雲谷很明確地說能治好張原的眼疾,呂氏這才稍稍寬心,這些天來,每天夜裡臨睡前,呂氏都要坐在兒子牀頭,用蒲葵扇爲兒子扇涼,一遍又一遍地誦唸《白衣大士咒》,禱求南海觀世音菩薩讓她孩兒眼疾能痊癒,張原就在母親的誦經聲中沉沉睡去,覺得特別安心——

“孩兒去後面拱橋下乘涼了,母親有什麼吩咐?”張原仰頭問。

呂氏道:“你父親託西張的族弟寄了信回來,娘念信給你聽。”

小丫頭兔亭“咚咚咚”下樓來,說道:“少爺,小婢扶你上樓。”把手伸到張原掌中。

張原握住小丫頭的手,兔亭今年才十歲,手很小很柔軟,張原兩個多月不能開眼,都記不清兔亭長什麼模樣了,印象裡是梳着兩個丫髻、兩隻大眼睛既好奇又畏怯地東看西看,是有點象小兔子,這是兔亭名字的由來嗎?

張原上到二樓,天氣熱,房間裡待不住,大丫頭伊亭搬了兩張竹椅擺在樓廊上讓呂氏和張原坐着。

透過欄杆空隙,呂氏看到下面天井邊的武陵還在咧着嘴一個勁地笑,便問:“原兒,你們在石橋下玩什麼,武陵笑得那麼好?”

張原道:“孩兒和張萼下了一局象棋,贏了。”

呂氏驚道:“你摘眼罩了!”

張原道:“沒摘,孩兒下矇眼棋。”

呂氏不會下棋,不知道矇眼棋的難,也沒在意,只是叮囑兒子要遵照魯雲谷說的百日之內眼睛不要見光,然後便念信給兒子聽——

張原的父親張瑞陽早年想通過科舉出身,但直到三十歲還連個生員都沒補上,蹉跎老童生,只好另謀出路,拜託西張的族叔張汝森,在開封周王府謀了個掾史的差,這是不入品的小吏,張瑞陽在周王府這一干就是十多年,小心謹慎,勤勤懇懇,終於升到掾史長,從九品,年俸米六十石,折銀三十兩,也就是張萼五條小金魚的錢,但對張原一家來說,這些銀子可有大用場——

張原家在鑑湖東岸有田一百二十畝,一年要交兩道賦稅,夏稅徵麥、秋糧徵米,萬曆初年張居正改革賦稅,推行“一條鞭法”,夏稅秋糧不再收實物,一律折爲白銀上交,這固然有便民之處,但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沒有銀子來源的民戶來說,就麻煩了,非得用米麥去換銀,而每逢納稅之月,那米麥就被壓得極賤,賣不到應有的價錢,很吃虧,張原家一百多畝田每年稅銀也不是小數目,還有徭役折銀、日常用度、僕役、僱工的銀錢花費,有張瑞陽寄回來的銀子週轉,家境就顯寬裕了,張瑞陽年俸銀三十兩,每年寄回來卻有六十兩,可見在周王府當差還是有點油水的——

因爲路途遙遠,張瑞陽兩、三年纔回紹興一次,住不上兩個月就又走了,張原對父親感情相對淡漠,這次張原患了嚴重的眼疾,呂氏本來都要寄信向張瑞陽報急的,後來得魯雲谷醫治,這纔打算等張原眼疾治好後再寫信——

所以張瑞陽並不知道兒子得了眼疾之事,信中說張原年已十五,不要整日只知玩耍,應該進社學就讀了,三、四年後學業有成再參加縣學考試,縣學考試一年一次,只要每次考試名次有進步就好,三十歲之前爭取考中生員秀才,那樣就能食廩免役了……

張原不禁搖了搖頭:三十歲前考取秀才,這個要求是高了還是低了?

呂氏見兒子搖頭,以爲兒子不願去社學讀書,忙道:“你父親不知道你的近況,讀書進學的事當然要等你眼睛好了再說,你不愛讀書也無妨,只要我兒眼睛好,讀不讀書都是次要的。”

張原這次的眼疾可把呂氏嚇壞了,兒子如果眼睛好不了,那就連娶妻都難了,所以她只求兒子無病無災,別的都不去想了。

張原微笑道:“孩兒眼睛一定能好的,書也要讀,母親放心。”

“好孩子,好孩子。”兩鬢霜華的張母呂氏眉花眼笑,原兒經此一病,不但懂事知禮了,性子也沉穩了許多,只盼原兒眼疾早日痊癒。

大丫頭伊亭察顏觀色,見呂氏高興,便湊趣道:“少爺已經在讀書了,太太不知道嗎,張彩讀書給少爺聽嗓子都讀啞了。”

都在一個院子裡,張母呂氏怎麼會不知道兒子聽書的事,呂氏雖然高興,卻有隱憂,和小奚奴武陵想法一樣,覺得這兆頭不大好,兒子似乎在努力適應盲眼的生活,她卻不知道兒子現在心靜生智,只要聽過一遍的書大致上就能背誦,有這樣的天賦,不讀書、不科舉豈不是浪費。

呂氏只以爲兒子要聽書是爲了解悶,道:“張彩、武陵兩個小廝識字不多,讀不過來,不如出錢去僱兩個童生來讀書給你聽,一天約莫一錢銀子,我張家也花得起。”

張原正要開口讓母親不要費心,卻聽張彩在樓下稟道:“太太,止水巷的馬婆婆要拜見太太。”

張母呂氏道:“請馬婆婆進來。”吩咐伊亭去迎接一下馬婆婆。

張原問:“母親,這馬婆婆是誰?”

張母呂氏道:“是上回在大善寺燒香遇到的,馬婆婆人很熱心,聽說你眼睛不好,馬婆婆就說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去普陀山進香才能消災解孽——這次來想必是問我明年二月十九要不要帶着你去普陀山進香的事。”

張原忙道:“母親,兒子眼睛沒什麼大礙了,再養一段時間就會好,普陀山在海外,風浪難測,母親不要去,菩薩各廟都有,心誠則靈,家有餘錢的話扶貧濟困、行些善事最好。”

呂氏打量了兒子兩眼,心想原兒嚐了眼疾之苦真和以前大不一樣了,點頭道:“那就過幾年等你長大自己去普陀進香還願——”

母子二人說着話,馬婆婆上樓來了,六十多歲的樣子,根本不用伊亭扶持,手腳利索得很,未語先笑:“張奶奶,老婆子來打擾了,這位就是府上少爺吧,果然生得俊,天庭飽滿,眉清目——這眼睛好些了沒有,菩薩保佑,少爺的眼疾一定會好的……”

這馬婆婆說話很爽利,象剪刀空剪“嚓嚓嚓嚓”,與張母呂氏寒暄了一會,便說有要事商量,張母呂氏就引着她進房密談。

張原坐在樓廊竹椅上,輕搖摺扇,他現在聽力敏銳過人,母親與那個馬婆婆在房裡低語他聽得一清二楚,沒想到這馬婆婆並非邀他母親呂氏去普陀山進香的,卻是來爲他說媒的!

——————————————

新書第十三,差一名就上榜了,書友再給力一下,需要會員點擊和推薦票,衝上去。

第304章 動心污跡第67章 馴騾第463章 各懷異心第60章 澹然心亂第192章 怒其不爭第385章 驚馬第496章 行路難第265章 射圃第172章 生而知之第354章 溫馨四合院第236章 人無橫財不富第117章 何等人最作孽?第380章 疑雲第280章 嫁禍大名士第411章 疑似偷歡第338章 水中仙第495章 帝都之秋第230章 火燒董宦(上)第345章 是拿來還是排外?書友曉月燦聽崑曲讀雅騷書友弄清寒評雅騷和八股第471章 水墨美人第186章 痛毆董祖常第474章 八百館生第392章 波瀾起第420章 旖旎馬車第470章 私約第350章 不狎妓是罪過第78章 蟹會第207章 如此殘花敗柳第500章 漢奸可畏第415章 大辯論之始第13章 蜀道難第243章 晨曦之美第479章 約戰第458章 痛打禿驢第5章 名門美眷第373章 殿試策題第371章 聲東擊西第205章 倒董檄文第260章 二度梅第496章 行路難一雅騷緣起必讀第415章 大辯論之始第246章 殺威棒第259章 夜船無人私語時第215章 草包書友陳歸來寫在雅騷上架前夕第427章 大雪中的辯論(上)第123章 杏花寺觀音會第479章 約戰第442章 寒夜綺語第123章 杏花寺觀音會第290章 誰是懸崖採蘭人?第433章 首輔的壓力第470章 私約第254章 四壁荷花三面柳第218章 白晝聽棋書友何剪燭2012評賊道三癡之四善第279章 李白杜甫都誇我第89章 謠言止於智者第215章 草包第288章 一場秋雨一場寒第309章 我見猶憐第382章 鴻漸於陸第325章 巧遇第84章 夕陽下說書人第297章 知子莫若父第44章 我意獨憐才第178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60章 澹然心亂第289章 三千里外萬言書第66章 穆家有女初長成第372章 苦海彼岸第197章 疑似舞弊第102章 將何往?第113章 座上諸公皆慚愧第66章 穆家有女初長成第223章 以子之矛第504章 薩爾滸!薩爾滸!第221章 惡紳猛於虎第386章 好漢不吃眼前虧第84章 夕陽下說書人第250章 官高即是仙第276章 遠方和天上第346章 東廠耳目第497章 改版七大恨第402章 非禮勿多視第388章 漁夫的智慧第10章 一樹梨花壓海棠第434章 大辯論之終第278章 桃葉渡第258章 從貢院到舊院第306章 醜不醜問介子第20章 安內轉兩篇誇小道誇雅騷的帖子第468章 從公主到翁主第81章 月照西廂第408章 木瓜詩第327章 水是眼波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