媧皇宮,妖皇帝俊、東皇太一帶着大隊妖族精英前來覲見女媧娘娘,欲向女媧討要一解救妖族瀕臨垂危之法。
女媧想了半天,像是有難言之隱,又或是束手無策,始終是憋着說不出一句話來。臨末,女媧才頹喪的說:“爲了妖族,我會盡力拖着三清的。”
帝俊太一對視一眼,也看出了女媧實在是力不從心啊!
三清雖是與女媧一般是功德成聖,但論功德,論修爲,比起女媧石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女媧終究是一弱女子,一個還好說,三個齊上,這天底下除了道祖鴻鈞又有誰能扛起來呢?
到了這個時候,妖族衆人才真正的後悔當初太過狂妄自大,得罪三清狠了,到如今人家成聖,妖族可是大難臨頭。
想到這兒,在場少數的幾個妖族中人還暗地裡打了退堂鼓,想要出去避風頭。
這時伏羲開口說道:“妹妹,可否請道祖出面?”
伏羲自從來到妖族天庭之後盡心盡力,出謀劃策,將妖族管的井井有條。
現在,見妖族危難,伏羲靈機一動,馬上提起了道祖。
“哥哥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女媧見是伏羲開口,親切的問道。
其餘中人都看向了伏羲,想瞧瞧伏羲到底有什麼奇謀妙計。
“聖人太過強勢,一舉一動皆是石破天驚。娘娘可以此請道祖出手約束衆聖,讓衆聖不能插手巫妖之爭。而妖族則須快速平定巫族,定鼎洪荒,到時洪荒在手,聖人也是沒轍。”
“這,能成嗎?”太一疑惑的說道。
“不行也得試,可······。”女媧同意了伏羲的意見,但有似乎是有話吐不出來。
“娘娘,有什麼事就明說吧,如今實乃妖族生死存亡之秋,半點疏忽不得。”
帝俊自打進了媧皇宮之後,就見女媧一直有難言之隱,現在一着急之下馬上向女媧問話。
“我運算過洪荒大勢,發現人族自從三清成聖之後氣運扶搖直上,而巫妖雙方竟似有日落西山之狀。”女媧半吞半吐的說了起來,話中有話。
在場妖族聽後大驚,他們怎麼也想不到人族竟有大興之勢,當真是難以置信。
而其中心思細膩之輩,如鯤鵬第一個反應過來,大聲問道:“娘娘是說巫妖兩敗俱傷,人族趁勢崛起。”
所有人聽了鯤鵬這話之後,更是吃驚得快要把舌頭給吞進肚子,他們根本就不相信這個事實,但女媧此時沉默證實了鯤鵬的說法。
於是衆人沉默了好久,還是帝俊第一個清醒過來,他殺氣凌然,緊緊盯着女媧說道:“娘娘,先下手爲強,還請娘娘允許。”
說完還暗地裡,鼓動其他妖族中人幫手,而其他人也是見機一齊呼喊道:“還請娘娘恩允。”
洪荒上誰不知道人族是女媧所造,要對人族下手還得問女媧同不同意,否則得罪了聖人可就麻煩透頂啦。
女媧此刻也被吵得心煩意亂,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很明顯妖族這塊肉是比較重要,爲了大局只好忍痛割肉。
所以女媧什麼也沒想,只得輕微點頭,再不吐話。
可惜,她煩惱之下,就是沒有想到人族,並不是他一人份的,逍遙還掛着個人族聖父之名呢。
最終,妖族大夥,在媧皇宮商量一些旁枝末節之後,就返回去準備,人族大難來了。
而其他聖人,又在幹什麼呢?
事實上,其他聖人在成聖之後,一直就沒有動作,安靜的讓人感到十分不安。
許多大神們也感到了,天地之間的煞氣陡然增多,分明是大劫臨至之狀,於是也沒有心思閉關,整天觀察各方的反應,以免禍從天降。
也有散修之人,在洪荒遊歷,目的就是想要拜入那些大神通者門下。
當時洪荒之中的功法還未普及,大多數生靈都是靠本能修煉,耗時耗力,比起有功法之人的修煉程度,有云泥之別。其二就是希望能找個大的靠山,否則那天巫妖大戰再起,一不小心就是身化飛灰的下場。
三清自得逍遙指點迷津,一日之間三清紛紛立教證道,成就不死不滅的混元聖人,因爲三清爲盤古原神所化。
所以老子、原始、通天分別被稱爲太清、玉清、上清以示三清一體,但三人雖同爲盤古原神所化,但對天道的體悟各有不同,對立教之根本也不一致。
老子之人教主張清靜無爲,一切順其自然;元始之闡教主張修行天道以資質爲先,若非是天賦異稟、聰慧過人之輩或天地靈物不爲闡教爲教授;通天之截教主張有教無類,天下生靈皆可修行天道,修行自身以見性心明,截取天道之一線生機。
既然三清大教已立,就得收錄弟子,傳下道統,纔好促進三教迅速發展,吸取天地間的氣運。由於三清的教義不同,真接導致了所收弟子的不同,三清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老子立人教,主張無爲而治,只要人族不亡族滅種,老子是不會去管的,一切由人族自行發展,至於收徒之事,老子認爲自己的弟子必須是具有大智慧、大毅力的先天之人,且要有緣份。
老子所提的先天之人並不是女媧所創造的人族,而是混沌初開,天地間出現了一批乃順承天的生命,這些生命或爲女媧、帝俊、太一之類的妖族先天神詆,天生具有法力,懂得修行。
或爲盤古十二道精血,所化而成的巫族,天生就可以掌控天地間的力量爲已所用。
除卻巫族、妖族之外,剩下的就是一批先天之人,這些先天之人一出世並不懂修行,只是順應天意,先天而生,生來便可以吸取天地間靈氣,乃是天生道體,故而生命悠長。
但是洪荒混亂,兇獸異常兇猛,這些先天之人本身實力並不強,一不小心便會被兇獸當了點心。
而且,洪荒殺伐不斷,巫族二族之間由經常性的小混戰上,升到了涉及整個洪荒的巫族大戰,很多先天之人被秧及池魚,故而先天之人,在這洪荒大陸上是少之又少。
老子收徒的條件,可謂是很刻克,而且老子性格無爲,並對前來拜師的人表情很淡,興致也不高,總是說一切順其自然,今後有合適的再說。
只不過誰,也不知道老子所謂的合適,到底是什麼樣的,因此拜師的人越來越少,最後,老子也就沒收成弟子。
不得已,爲了人教大業,老子下山周遊各地,僅收得一弟子,名曰玄都。
這玄都有大毅力,每遇到一座大山,便跪地三月,若是無人,便再去尋找。
老子便是在首陽山遇到玄都,聽了他的經歷,大爲高興,又算到與此子有師徒緣分,當即收爲首徒。
接着老子,繼續遊歷了數年,終究沒找到第二個有緣分的弟子,便帶着玄都回了崑崙。
闡教立教之後,元始收徒也是十分講究的,所要收的弟子,不僅資質必須是上上之選的先天之人或化成人形的先天之物,而且對所收的弟子必須有道心、道體,腦聰目明,一點就透的聰慧之人。
元始認爲只有這樣的資質,纔有資格繼承闡教道統。
雖然元始定下的要求很高,但前來拜師的人仍然是很多,這讓元始有點爲難,不過不要緊,聖人是有大法力的,有得是招數,元始見人數衆多。
便於崑崙山下,立一大型幻陣,陣內暗藏天機,分爲五行,演化生老病死,人一入陣,非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看透大陣中的虛幻,跳不出五行之中,不能瞭解大陣所含天機,也就會被大陣所困。
來闡教拜師者,都需入此大陣以檢驗拜師者的資質、心性,過了陣的元始再考慮是否收其爲徒。
一時之間,天下修士蜂涌而至,俱入那陣內以驗心性,期翼跳出大陣,拜入闡教做那元始聖人的入室弟子,修成仙家法體,從此跳出五行,逍遙於天地之間。
可是,聖人所立幻陣何其厲害,入陣檢驗心性者大多被困於陣內,而不自知,只有十三位修士憑藉大毅力、大智慧一路遇山登山、遇水過水,憑藉過人的天資,堅韌的心性一舉跳出大陣,拜臨元始聖人的座前。
元始看這十三人俱是先天之人或是先天之物,心下滿意,把其中十二人收錄于山門,這十二人中有廣成子、俱留孫、文殊、普賢、慈航道人、道行、靈寶、清虛、太乙等九人爲先天之人。
又有玉鼎、赤精子、黃龍真人三人爲先天靈物得道化成人形的修士,這玉鼎乃是一塊先天玉精,黃龍乃是先天龍族,赤精子乃是先天火精得道。
這三人乃是先天而生,順應天道,天地開闢後,吸取天地之靈氣,採集日月之光華,化成人身。
這十二位弟子俱是先天道體,心性堅韌之輩,被元始收爲入室弟子,稱爲闡教十二金仙。
而出了大陣的十三人中爲首的修士,乃是天地初開時形成的先天靈棺所化形成人的,本體乃是一口巨大的靈柩,因靈柩對應天象,靈柩尾端常年燃有一盞靈燈。
故這先天棺材,所化之修士自稱爲燃燈道人,此人修爲高深,心性堅毅,元始推算之下,知與燃燈道人無師徒之緣,但愛其才華,便讓這燃燈當了闡教副教主,管理崑崙山闡教衆多外圍弟子。
這些外圍弟子,乃是由生於崑崙山中,的先天靈物所化成人形的、天地初開,順應天道所生成的先天之人居於崑崙山中的,還有就是一心向道的,後天人族得知崑崙山有得道之士,便搬到崑崙山,日夜勤修天道的所組成。
這些崑崙山上的修士,世居於崑崙山中,雖沒被元始收入弟子,無師徒名份,但俱以闡教爲宗門,對元始執師禮,自稱闡教弟子。
一來二去,就變成了闡教的外圍弟子,成爲了闡教的後備人才貯備中心。
此時,交與燃燈管理,也是減輕了元始的負擔,一舉兩得。
與大師兄老子的無爲而選、一切順其自然的收徒方式和二師兄元始盡挑天資充足、心性聰慧這輩爲徒的方式相比,通天的收徒,卻顯的平淡無奇,而又熱鬧非凡了。
通天認爲天地萬物,萬物平等,先天之人,後天之人以及山精樹怪在天地至理面前都是一樣的,天道不周,留有一線。
只要是那開了靈智,明瞭自身的,無論是溼生、卵化、物化都有截取天道於一線的機會。
故而能天收徒是有教無類,只要你一心向道,且來拜我爲師,都一視同仁,統統留下,因材而施教,傳下道統,以截取天道一線。
於是,洪荒大陸來拜截教爲師的那是太多了,俱是修成人身的、未成人身的異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要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種類繁多。
也有一些先天之人,後天之人也拜在了通天門下,與那些山精樹怪、老虎獅子坐於一處,共同修行道德,一時之間,昆化山中雞飛狗跳,野獸成羣。
通天的大徒弟多寶,乃是崑崙山中的一隻異種尋寶鼠,天生對法寶興趣,喜好收集法寶、擅於尋找法寶。
這多寶未化人形、仍是尋寶鼠之身時就遍地找寶,以做收藏,這日溜遍崑崙山也沒找到什麼寶貝,一陣抖動鼻子,感到前方有寶,也就沒顧得看是什麼地方,徑直來到了通天的修行之所,想要把通天所煉的法寶俱都收藏了。
可是聖人的力量,那是它這隻尚未化形的老鼠所知的,它一進入煉室就被通天發現,放出陣陣威壓,嚇的尋寶鼠動俯首不已,通天見他已有靈智,且爲洪荒異種,便點化爲成了人身。
這多寶也是聰慧之輩,知自己遇到了高人,急忙跪拜向通天謝恩,並請求拜入通天門下,通天此時正好立了截教,尚未收錄弟子,心想這多寶鼠,既然能來到我這前來尋寶,也是一番機緣,便收了多寶作爲開山大弟子,從此掌管截教一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