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準確地說,只有黑,沒有暗。
姜豐完全沉入無的狀態,無念無思。
這時,一個亮光一閃,緊跟着又有一個亮光一閃,漸漸的,越來越多的亮光開始在這片黑暗中閃起。
姜豐的心神附在其中的一個亮光附近,開始觀察這個閃光。
“這可能是對應了外界的某個東西,會是什麼東西呢?”就在姜豐念起時,所有閃光全都消失。
“念起時,感知就消退了?”姜豐不太肯定,再次進入無念狀態,那些閃光再次出現。
既然不能用念來接觸,就必須跳出常規,找到其他方式與之接觸。
姜豐也不再想什麼念頭,只是去感受那閃光。漸漸地,閃光閃爍的頻率加快,漸漸地不再閃爍,而是變成一個亮點。
看來方法正確,如果只是感知,不去思考,不去探尋,這亮點就穩定下來,不是閃爍不定的狀態。
感覺那亮點彷彿在晃動,再靠近一點時,姜豐就感知那亮點的結構很是奇特,就如一條振動的琴絃,而且在振動的同時,還以自己的中心軸旋轉着。
這樣就觀測到兩個狀態,一個是類似琴絃那樣的振盪,一個是圍繞弦的中心軸的旋轉,旋轉的頻率並不快,至少比振動的頻率要慢十倍。undefined
姜豐好奇地想碰觸一下這弦,可惜沒有手指,他只好凝神去看,這一凝神,那弦的兩頭突然就連接到一起,變成一個環,而且依然在振動旋轉着。
這一發現讓姜豐很開心,說明自己是可以操控這個東西的,於是就開始嘗試對周圍許多亮點做同樣的操控試驗。
漸漸地,姜豐發現,他能操控的亮點非常多,用億做單位就顯小了,用“極”爲單位,一極是十的48次方,姜豐可操控亮點數爲十萬極,換算科學計數法就是十的54次方。
其中姜豐還發現,自己只能操控這些亮點中弦的兩種狀態的來回切換變化,但是無法移動它們的位置。這些亮點它們自己會移動,並不是自己操控的,至於會是誰操控的呢?目前還不清楚。
當姜豐開始從宏觀去觀察這些亮點時,發現這些亮點組成了一些特殊的結構,有些是雙螺旋結構,有些是單螺旋結構,有些是線型結構,有些是薄膜結構,還有更多其他的結構,這些結構讓姜豐似曾相識。
“細胞?!”姜豐驚訝的發現,這些結構是細胞內的各種小零件,那雙螺旋結構就是DNA呀,還有無數個結構,是細胞裡的各種工具。
原來這亮點組成的結構確實就是一個細胞,而每個亮點其實相當於一個原子,而姜豐此時,已經放大自己在一個分子的量級。剛纔的姜豐由於是在原子量級的視觀,所以看不出來眼前有什麼,只能看到滿天的繁星的感覺,現在放大了視觀範圍,看到了這麼多的細胞內的小結構,頓時心中產生一個想法:“難道我縮小了?不可能呀!”
很快姜豐就否定了自己的這個想法,因爲如果真是自己縮小到了原子尺度,應該看到原子的電子雲,可是自己在這裡沒有看到電子雲,更沒有看到光子,那些所謂的亮點,只是一個感覺,並不是光線引發的視覺,而且那些振動的弦又是什麼?
但是這些結構沒有錯,是細胞內的小結構。一個細胞有10的18次方個原子,而一個人有6X10的14次方個細胞,根據姜豐能感知到的亮點數量,假設目前感知到的細胞是自己的身體,那麼除開感知完自己的身體細胞之外,自己還能感知自己四周的環境。也就是說,那滿天的亮點,其實是有自己四周的環境裡的原子存在,只是自己的視觀太小,看不到那遠方。
姜豐做了這樣的推測後,大致有了一個計劃,因爲他是做了這樣一個假設,這些亮點其實是三維世界裡那些原子在自己意識世界中的映射,這些細胞就是自己的身體裡的細胞。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接下來就是要找到怎麼和自己身體建立聯繫的手段和路徑了。
姜豐不斷重新構建,讓自己不斷放大,那些細胞漸漸清晰起來,面前的這個細胞的形狀像是一個神經元細胞。
“我在腦袋裡?誰的腦袋?是我自己的嗎?”姜豐想象着,根據他的這個速度,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這個人體的樣貌。
順着神經元的樹突,姜豐來到樹突的末梢,看到這裡進行着一些物質的交換。
“這就是神經衝動的傳遞吧?如果我能轉譯這些信號,就能感知到大腦看見什麼,聽見什麼,在想什麼了。”
姜豐的周圍到處都是這樣的分子物質流動和傳遞,但是無法知道它們的意義是什麼。
當姜豐放大自己到看見這個人體模樣的時候,能感知到這個人體確實是自己的身體,正蜷縮着躺在地上,而四周的環境全是亮點構成,只有形狀,全是白色,很明亮,這是因爲感知到每個原子,分辨率太高太細了,於是姜豐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減少感知密度,降低分辨率,越近的地方感知密度越密集,越遠的地方,感知密度越稀疏,這樣感知到的世界就不至於過於明亮,而空出來的感知點可以延伸到更遠的位置。
做完這一切後,姜豐還沒有工夫去探查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他當務之急是要和自己的身體建立聯繫,需要重構感官鏈接,並且要取得身體的控制權,這將是一個複雜的工作。
整個神經系統是完好的,需要做的是如何接入到這個系統中?接入後,如何去理解神經系統中傳遞的信號?如何向神經系統發送信號?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找到連接手段,姜豐早就發現可以改變那些亮點中弦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改變好像可以影響到與之對應的原子的狀態。
通過觀察發現,神經樹突裡的弦成條狀的多於膜外,而在有神經衝動產生時,能感知到膜內的環型振動弦突然增多然後又恢復過來,這種改變狀態彷彿流水一般在神經樹突和軸突內快速移動,看來這條型弦表示的是正電荷,而環型弦是表示的負電荷,有了這個認識就好辦了,姜豐要找到一箇中樞位置,用這種正負電荷的變化來構建與大腦的連接中轉站。
姜豐在尋找了整個大腦後,沮喪地發現,大腦沒有什麼所謂的中樞位置,而是整體就是中樞,姜豐必須將整個大腦皮層作爲中轉站來連接,這個工程量可就大的嚇人了,一千多億個大腦神經元細胞,要搞清楚每一部分的功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工程再大,也得做,每一個一個模塊去構建連接站。
先從肌肉控制開始構建,姜豐嘗試改變不同區域的神經元電位使它們產生神經衝動,精確找到它們是否是控制肌肉的,如果不是,就先標記起來等之後再處理,如果是控制肌肉的,就測試它是控制的是哪塊肌肉,就這樣,全身639塊肌肉的控制神經元組,一個一個被標記並綁定連接。
下面就是找到控制人體運動的協調功能腦區,不斷嘗試着每個肢體的動作,從舉手,轉頭,到擡腿邁步,一個一個功能區進行封裝綁定。
這些全都找到並封裝起來組成功能模塊,運動系統的搭建就完成了。
接着姜豐要解決視覺系統的問題的之後,發現好像沒必要,因爲不用眼睛看,自己也能感知到四周都有什麼形狀的物體,無非是沒有顏色,但是它們是什麼材質的,根據分子結構一目瞭然,爲材質添加顏色,需要一些常識,目前先標記吧,等以後慢慢來上色。
所以姜豐在視覺系統裡,又增加了上色理解系統,來同步大腦的視覺系統。
完成之後他又構建了分子結構識別系統,用於上帝視角。
“白開的視覺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姜豐想起了白開道人張宇輝了。
張宇輝的眼睛被電燒燬後,他是用意識須構建了全新的視覺系統,和現在姜豐構建的視覺系統有相似之處,區別在於姜豐眼睛好好的,睜睛看時,還是會產生視覺信號,對大腦產生刺激,也會產生下意識本能反應。
漸漸地,姜豐重構完所有大腦區域的功能,這樣做其實有一個目的是保留自己的身體感知,至少這樣會讓自己像個人。
在這個過程中,姜豐提升了對各感官信號的理解,把它們封裝在一個大系統下,目前的主要目的是很好的操控這具身體,就如駕駛一個人形機器人一樣,需要封裝一大堆的驅動程序,最後達到簡單操控的目的。
這個過程很順利,而且越來越熟練,當姜豐把所有封裝工作完成,下一步就需要調試,通俗說就是實操一下來檢驗驅動程序好不好使,有沒有BUG,有的話還要修改。
“現在我同時擁有第一人稱視角和上帝視角,這種感覺還真科幻呀!”姜豐非常滿意自己的傑作。
這是一個光突突的山脈,姜豐所處的位置是在一座山峰的頂端,第一人稱視角里,光學信號還是看的很遠,天上有兩個天體,一前一後掛在天上,望向遠方,是一個大平原,在極遠的地方有一座城市,一條大河從城市旁邊蜿蜒流過,而天邊還有一線紅色的餘暉提醒姜豐那裡是一個太陽正在下沉。
“晚上了。”姜豐又擡頭看看天上兩個月亮,就知道這裡不是地球了。
“我這是在哪裡呢?”
姜豐重新取得身體的控制權後,將會展開一段怎樣的旅程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