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能登臨半空俯瞰,會發現一處形狀如青蛙一樣的島嶼。它位於北海西部、大西洋東北角,與歐亞大陸隔海相望。那姿態像是在等待千年未歸的遊子,又似乎是在聆聽來自遙遠的上帝之聲。它的名字叫做“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一般稱做“英國”就面積和人口而言,在當今世界,英國充其量只能算箇中等國家。國土面積只有24.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0萬。而在17世紀末,其全國人口只有區區600萬人。但就是這樣國土面積還不如日本,人口不及中國一個行省的島國,卻從那時起,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世紀初。英國是歐洲科學和文化的中心,曾經擁有超過其本土面積上百倍的殖民地,有着打遍天下無敵手、不可一世的皇家海軍。縱觀整個世界的現代化進程,倘若缺少了“英國”的元素,將會是另一番局面。對中國人來說,英國”這兩個字很難與國恥分割開來。這個島國是最早出現在我們面前的西方國家,通過鴉片戰爭,英國以堅船利炮打敗了曾自詡爲“天朝上國”的清政府,把這個擁有古老文明的東方大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之中,由此,中國被動地捲入到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潮流之中。這一過程充滿屈辱與坎坷,我們以150餘年的努力才脫去身體與精神的枷鎖,成爲世界這一龐大組織的積極建設者。
當然,無須諱言,在給中國帶來屈辱的同時,英國也爲中國帶來了機會和現代文明。英國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實在是太重要了,以至於如果我們不瞭解這個彈丸島國的歷史與現狀,就無法認識我們自己的歷史與處境。透過它,我們似乎能看透某種歷史潮流的玄機。
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生前提出:爲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是西歐的英國?爲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這一“李約瑟難題”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它猶如科學王國一道複雜的“高次方程”擺在了世人面前,包括李約瑟自己在內的衆多學者爲此問題從各個角度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其中的奧秘何在?或許通過研讀英國的歷史,可以爲我們解釋分析這類問題提供更全面而深入的思路。
一戰後,這個自詡爲“日不落帝國”的島國逐漸喪失了它獨步天下、執世界權力之牛耳的霸主地位。美國取代了它的位置,待二戰結束,它引以爲豪的全球影響力在第三世界爭取獨立的浪潮中徹底崩潰。現實對英國很殘酷,在這種殘酷中,它學會了堅忍與承受。在這個奉行實用主義的國度,現實的際遇只會是一種對生命體的進化促進。事實上,英國雖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但它始終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歷史本身的起承轉合總是帶有某種偶發性與突然性,它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那就是真相,這便是原委。當然,事物的發展自有其必然規律,英國正是在這種規律中脫胎換骨。它的首都如今已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它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它的GDP爲全球第五,它在當代首創的福利國家模式已成爲社會保障制度的典範,它的科技與教育仍處世界前列,它的“紳士”般的文明素養更爲世人稱道……
如果你身處英國,以遊客的身份暢遊其間,會發現更多更迷人的所在。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早已讓這個國家擺脫了徒手的搏鬥,當遊人的腳步駐足於倫敦塔橋、巨石陣或是倫敦眼這樣的景觀時,是否從中發現了古老與現代的某種結合?而正是這樣的結合,讓這個老大的帝國經歷一番浮沉之後,在新的世紀再度顯出強大的生命力。
本書作爲英國曆史的一個剪影,想爲讀者勾畫出英國曆史發展的大致軌跡,在章節安排上,試圖突破原有史書把英國史簡化爲英格蘭史的侷限,增加了一部分威爾士、蘇格蘭與愛爾蘭的內容,通過專題等形式展現英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風俗,在史學觀點方面儘量採用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爲讀者展現出更爲全面與新穎的英國史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