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凌晨,在香港會展中心,中英香港主權交接儀式正式舉行,英國國旗緩緩落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零點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香港的交接,標誌着英國殖民體系的基本完結。往日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國爲何落得如此窘境,當然事情還要從二戰後英國國力的削弱說起。
(一)虎落平陽
英國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一次贏得了戰勝國的地位,但戰後整個英國沉浸在一片對英國國力衰微的惶恐不安之中。在這場戰爭中,除了巨大的人員犧牲與軍費支出外,英國國內資本因艦船和建築物方面的損失達40多億英鎊,另外,海外投資減少了10多億英鎊,英國還積欠了30多億英鎊的外債,戰前的黃金和美元儲備亦喪失殆盡。龐大的國力消耗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英鎊的購買力在1944年只有1914年的40%。1947年英國又發生經濟危機,全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的及時援助,才得以勉強渡過難關。
丘吉爾在1952年7月哀嘆道:曾經是偉大輝煌而今仍然相當可觀的英帝國,以它的威力、尊嚴、統治地位和權力,竟然不得不擔心我們是否能支付每月的開銷。這種現象確實悲慘。想到這點,我心如刀割。
英國的軍事力量與經濟狀況一樣,也是江河日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力量損失慘重,其綜合實力已讓位於迅速崛起、風頭日進的美國海軍,昔日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每況愈下,降爲一個海軍二等國。1951年,往日作爲龍頭老大的英國委曲求全加入了以美國爲首的北約,從此只能充當美國衆多軍事夥伴中的一員。
(二)印度獨立
日不落帝國皇冠的最亮的明珠——印度的獨立,成爲英國殖民體系倒塌的第一步。印度民族主義領袖甘地在1942年發動第四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出英國人“退出印度”全印轟動,狂熱羣衆很快突破了非暴力的底線,自發的暴力活動風起雲涌,強烈衝擊着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
大戰結束後,印度經濟困難重重,失業人數倍增,物價飛漲,農業歉收,饑荒蔓延。1945年至1946年初,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德里、白沙瓦等城市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罷工和遊行示威。隨着羣衆運動的發展,印度軍隊也加入了反英鬥爭的行列,1946年2月,孟買港的印度水兵發動了武裝起義。起義雖然遭鎮壓失敗,聖雄甘地但卻震動了英國殖民當局。英國見印度獨立的風潮已經不可阻擋,便決定順水推舟讓印度自治乃至獨立。但在此時,由於宗教紛爭,印度當地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徒矛盾加劇,發生嚴重的教派衝突,英國見局勢不可收拾,恨不得馬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扔掉這燙手山芋。英國新任總督蒙巴頓在1946年6月3日,考慮各方因素,提出了著名的“印度獨立方案”即“蒙巴頓方案”按照這一方案,印度可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國家和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國家。兩國分別自治,並都在英帝國內有自治領地位。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原來的印度各土邦可自行選擇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
7月,英國議會下院正式通過“印度獨立法案”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宣佈成立,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任總督。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蒙巴頓任總督,尼赫魯任總理。隨着此後不久英軍的撤離,英國結束了在印度長達近200年的直接統治。1950年印度改自治領爲共和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巴基斯坦於1956年改爲共和國,並於1972年1月退出英聯邦,割斷了與英國的聯繫。英帝國曾經在印度的那段“美好”時光,只能留在懷舊的英國人的記憶裡。
(三)江山易主
在印度獨立運動進行的同時,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也發生了聲勢浩大的民族獨立運動,1946年9月,緬甸爆發了空前規模的全國政治大罷工,其他地方的武裝鬥爭也此起彼伏。英國見其在緬甸的殖民統治已無法繼續,被迫於1947年10月同意緬甸獨立。1948年1月,緬甸聯邦宣告成立,並退出英聯邦。1945年8月,馬來亞抗日武裝經過艱苦的鬥爭肅清了境內頑抗的日軍,解放了自己的國土,沒想到9月5日,25萬英軍以接受“日軍投降”和“維持秩序”爲名,捲土重來恢復了殖民統治,並把新加坡從馬來亞中分離出去。此後在馬來亞人民長期的抗爭下,馬來亞於1957年8月終於在英聯邦內獲得獨立,1965年8月新加坡成立共和國。
往日沉寂而落後的非洲經過二戰抗擊法西斯的戰爭洗禮,民族意識已大大增強,並涌現了以黃金海岸(現在的加納)的恩克魯瑪爲代表的一批新型的非洲政治領袖。非洲民族解放的陣陣浪潮,最終摧毀了英國殖民帝國大廈的根基。1957年3月黃金海岸宣佈在英聯邦內獨立,成爲黑非洲第一個獲得獨立的國家。
面對亞非拉殖民地地區一浪高過一浪的獨立運動,英國當局曾千方百計地加以鎮壓和阻撓,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大英帝國終究江河日下,風光不再,再也無力維持控制殖民地巨大的費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和保護國(不包括自治領)總面積達1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大概5億左右,而到20世紀80年代,只有少數幾個小島和城市仍然處於英帝國的控制一下,面積不超過10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數百萬。面臨殖民地已喪失殆盡的情況,英國政府的殖民機構也壽終正寢。1966年7月31日,殖民部被取消,將所存無幾的殖民地與保護國事務交由聯邦關係部接管,1968年10月16日,聯邦關係部被併入外交部。
1956年7月26日,埃及領導人納賽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沒收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股份。英國政府大爲震怒,於10月26日聯合法國和以色列簽訂軍事協定,同意若以色列與埃及開戰,英法即派兵干涉,以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10月29日,以色列發動進攻,第二次中東戰爭開始,第二天,英法向雙方發出最後通牒,要求雙方軍隊撤離軍隊10英里,在被埃及政府拒絕後,11月1日,英法空降部隊在埃及的塞得港登陸,妄圖佔領蘇伊士運河區,此舉受到國際輿論的普遍譴責,更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反對。11月6日,交戰各方接受停火,1956年末,英軍撤出埃及,埃及自此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獲得了完全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