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賦稅第一

朱由榔回到皇宮,來到勤政殿東配殿。

陳子壯、張家玉和陳邦彥暫時在這裡集中辦公,以備皇上諮詢顧問。

事實上,朱由榔也打算把內閣設在此處,不圖別的,方便啊。

“皇上駕到!”

守門的士兵一見皇上來了,連忙喊了一聲。

“臣等叩見皇上。”陳子壯、張家玉和陳邦彥連忙跪倒迎接。

“平身。”

朱由榔隨口吩咐一句,走到東牆邊主位的一張椅子上坐下。

環視一週,朱由榔發現屋裡安了四張桌案,除了自己身側這一張,他們三人各據一張,除了他三人,還有幾名士兵在打下手。

“卿等在做什麼?”朱由榔隨口問道。

“回皇上,還有三天,就是永曆元年,臣在擬建元文告。皇上來了正好,臣正要稟報皇上呢。”陳子壯說着,把一張文告遞過來。

“元子,你呢?”朱由榔把文告接過來,隨手放在桌案上,先問張家玉。

“回皇上,臣在彙集各處報來的軍情,想着如何儘快把清兵趕出廣東。”張家玉稟道。

朱由榔掃了一眼,見他桌案上堆積了一疊公文,旁邊還攤了一張地圖。

“令斌,你呢?”朱由榔問道。

“回皇上,臣正在草擬戰後廣州城幾項臨時法令。”陳邦彥答道。

“好嘛,人家李大將軍還在做着當廣東王的美夢,你們一點不把人家放到心上,太不給面子了吧?”朱由榔笑道。

他本意是想開個玩笑,活躍下氣氛,可除了幾名士兵附和着笑了兩聲,那三位互相看了看,卻是誰都沒笑。

君上怎能跟臣子狎笑?不是有損君王之威?

朱由榔尷尬了,摸了摸鼻子,拿起手中的文告看起來。

陳子壯起草的文告其實就是個通知,通知軍民人等,明年就是永曆元年之意,很簡單。

“集生,朕覺得有一層意思是不是在文告中加上?”

“請皇上訓示。”

“紹武年號是僞號,朕的年號纔是正朔。隆武帝罹難前,曾下詔令朕監國,這層意思應該在文告中曉諭軍民人等。”

陳子壯聞言,眼睛一亮,是啊,紹武帝雖在位僅四十天,但難免有人會念其好,如果別有用心的人在皇上皇位來歷上做文章,無知百姓不免會上當受騙。

此事雖小,但意義不小,確實應該早早堵住宵小之口。

“皇上聖明,是臣疏忽了。”陳子壯服氣地說道。

“另外,朕想下一道詔書,闡明朕之治國理念,使天下臣民皆知,以便凝心聚力,也利於吸引天下有識之士來投。”

朱由榔說道。

他說話旁人無人插話,無人應答,全是一副聆聽狀。

“大家討論嘛,都發表發表意見嘛,怎麼讓我一人唱獨角戲?難道這就是爲君之道?這就是孤家寡人?”朱由榔見大家都不說話,心裡不禁有些氣悶。

無奈,只好自己一路說下去。

“朕之治國理念,不想全盤接受祖宗成法,有些弊病必須根除。其一,富民。朝廷仍以勸耕爲主,但也要鼓勵工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士農兵工商,皆我大明子民,區別對待是可以的,但不可過。過去對工商的打壓太厲害,以後要改,要給工商業者更高的地位,比如,軍戶子弟完全可以參加科考,工商子弟可擇一人蔘加科考等。”

“稅賦也要改,農耕者十稅一不改了,可循成例,而工商三十稅一太低了,也改爲十稅一。另外,除了朝廷有制定稅法的權利,任何地方官府不許另找藉口,另設稅目,否則,一律嚴辦。”

說到這裡,朱由榔覺得還是有必要集思廣議,看看這個時代的人怎麼看待他的改革。

“諸位愛卿,大明立國二百多年來,國力每況愈下,以至於反賊橫行、清兵倔起,爲何?原因很多,諸如天災不斷、吏治腐敗、黨爭激烈、苛捐雜稅等,朕以爲最重要的還是稅賦制度出了問題,一方面沒有統一稅法,稅賦名目繁多,除了朝廷不斷加賦外,地方官府還巧立名目,對百姓盤剝太甚。另一方面工商業者財富更多,卻稅率更低,以至於百姓難以生存,而財富又集中到了少數人手裡,百姓活不下去,如何不反?所以,朕首要進行稅賦改革。諸位愛卿,大明中興任重道遠,還需諸位戮力相助。朕不想搞成一言堂,還望諸卿擡遺補缺,說說各人的想法。如何?”

朱由榔說完第一條,三個臣子陷入了沉思。

很明顯,皇上最終的意思還是要錢糧。

確實,當前的急務自然是軍務,可軍務最終還要落到錢糧二字上。

剛纔皇上說了那麼多,核心的不過就是提高工商稅賦,同時,爲了鼓勵工商業者,不至於引起他們的反彈,在社會地位上給予一定的提高。

“皇上,臣覺得提高軍戶的地位很有必要,畢竟接下來戰事是最主要的,此舉可大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不過,將工商業者的地位提高到跟原來軍戶一樣的地位,是不是過了?有違聖人之意啊。”陳子壯提出了不同意見。

而其他重要的戰略物資,比如鹽鐵等,都是由統治者專賣。所以,古代商業市場經濟的發展沒什麼條件,其次,在統治者眼中,商人這些經濟活動並不能產生價值。所以,商人自然沒有存在感。

二是政治制度方面:古代中國封建王朝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必然對應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專制和家天下,只要將農民和土地這兩方面的問題處理好,那麼統治就很穩定。而商人的經濟活動造成了人員流動和錢財貨幣流動,同時,聖人認爲,商人都是重利輕義,這些對於非常重視以德治國的統治者來說都是影響統治穩定的,所以當然,就要重農抑商了。

三是文化方面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認爲民以食爲天,而佔主體地位的漢族羣體的性格趨向於內斂保守,這兩方面的因素導致了老百姓自給自足,小富即安的心態,對於商業活動不那麼熱衷。

第二百七十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一百四十章 夢醒時分淚已殘第一百八十五章 海上歷險(三)第四十六章 南京好像有些亂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禁軍有人要反第二百零二章 常德大戰(九)第三十四章 一死百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切都是爲了愛第四十五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六十二章 “洗沐”制度改革第二十章 丁圩密陳第八十五章 冊封風波(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海上歷險(六)第一百二十七章 阿濟格沒上當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眼賊”和“疤瘌臉”第八十一章 咱爺倆怕是再不能活了第二百七十一章 黃宗羲的捷才第十九章 代善的囑咐第九十九章 疑忌因從辮子起第三百零九章 李定國出滇第二百三十七章 出使清營第一百四十九章 議政江西頗爲難第六十八章 胃口真夠大的第二十一章 離奇之死第四十七章 遇雨着涼第四十七章 大膽女人何其多第二百零四章 常德大戰(十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清第一美女第七十八章 新婚還是發昏?第四十八章 心正則身正第二百四十四章 準老丈人受刑第二百章 常德大戰(七)第九十三章 訓老丈人上癮?第一百八十九章 施琅第二百四十一章 合圍索尼第一百七十章 爲了給他添堵第一百三十六章 巧借力暗誡驕縱臣第六十四章 美夢成空第二百一十一章 似被利用第二百零七章 漳州之戰(四)第二百四十章 “楊妃”東莪第二百一十一章 似被利用第一百一十五章 風情還是風塵?第二百三十五章 財政困境第一百四十一章 蘇盛也想吃肉第二百零七章 傅山真捷才第三百零四章 露餡(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第二百二十章 勁敵第五十章 你的媳婦朕包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不一樣的皇上第五十四章 春風化雨第一百六十八章 請封之憂第二百八十九章 烏石山大戰(十)第二百二十七章 鰲拜發飆第九十一章 寫信有條件第二百三十二章 試探第八十四章 殺人還要誅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崇陽溪之戰(一)第五十九章 關於優商問題的爭論第三百一十五章 罵死孔有德第三十章不務正業的律師第六十二章 賢人殘詩服賢人第一百八十六章 海上歷險(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請封之憂第一百六十章 太陽一出萬民歡第一百三十七章 有人坐不住了第二百三十章 倒黴的差事第二百四十八章 吃相看人品第四十七章 大膽女人何其多第一百章 帝王心術第一百九十八章 都是好演員第一百四十三章 五連殺(二)第二百零六章 愛聽牆角的皇帝第二百四十五章 落架的鳳凰不是雞第二十五章 壯烈殉國第二百一十一章 做不了好人就做大惡人第二百七十三章 城下集市第一百零一章 御花園裡的旖旎第九十四章 冊封風波(十一)第二百一十九章 河南大捷第五十九章 試探第一百五十六章第一百四十八章 牢騷太盛第九十章 柳如是撞柱第三百一十二章 龍牀嶺血戰(二)第二十五章 壯烈殉國第一百四十九章 議政江西頗爲難第三百零五章 危機第二百一十九章 賜字第一百五十七章 丟官之後第二百一十二章 明知是坑也得跳第二百零七章 漳州之戰(四)第二百二十四章 調旗第八十二章 赤祼祼的挑撥第七十八章 新婚還是發昏?第二百零二章 常德大戰(九)第三十六章 攻守大戰(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這個女人不尋常第三十二章 國有諍臣不亡國第四十五章 老官場油子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