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22年7月,朱棣第5次親征漠北蒙 古,病逝在榆木川,終年65歲,5個 月後入葬長陵。其廟號初爲“太宗文皇 帝”,嘉靖年間,爲彰朱棣之“功德隆 赫”,改廟號爲“成祖文皇帝”。朱棣死 後,有16位妃子殉葬。朱棣長陵位於 天壽山中峰之下,其規模宏大,建築 雄偉,爲十三陵之首。天壽山原名黃 土山,一名爲康家莊樓子營,在被定 爲朱棣的陵址後,改名爲天壽山。它 北接居庸關,三座山峰拔地聳立。其 中間山峰蜿蜒起伏,如御座屏風。左 右砂山環抱,照壁山爲案山如桌几在 前,衛河、漳河衆水朝宗,“一統無外 之河山”,確是上吉之壤。
《陵 寢》傳說,天壽山長陵陵址,是 朱棣和他的軍師姚廣孝一起踏勘選定 的。但在此以北2、3裡的地方有座“黃 泉寺”,有個村子叫“黃泉寺村”,朱棣 認爲大不吉利,遂下旨拆了寺廟, 改“黃泉寺村”爲“黃金寺村”,又命姚廣 孝用“移山挪海之法”把村裡所有的泉 眼移到昌平馬池口鄉百泉莊去了。泉 移走了,“黃金寺村”的名字卻始終沒 有叫響,還是“黃泉寺村”沿用至今。
又傳說,當年劉伯溫施法,把現在 的十三陵地區由汪洋大海變成一片陸 地後,地面上仍留有一個九龍池在冒 水,供附近村民日用。朱棣在到這裡 察看陵地時,皇后聽見地下有10條龍 在打架。爲免“驚駕”,就命當地衙役 捉拿十龍。衙役們路遇一白鬍子老 人,問話數遍老人都不理會。
衙役急 了,大喊:“你耳朵聾啦!”老人方支 吾道:“我……我實聾。”老人爲恐犯 忌,不敢說“真聾”(真龍),可這“實 聾”卻與“十龍”同音,結果仍舊冤死衙 役刀下。當地人認出老人是村裡的“石 大爺 — 石聾子”,衙役們提着這“十 龍”頭,找到九龍池,把人頭扔進去, 堵住了池口,回去報功領了賞。從 此“斬十龍,滅九龍”的故事就在十三 陵地區世代相傳下來
元末是蒙元統治中原的戰亂年
代,漢族老百姓流離失所。朱元璋異
軍突起,以應天爲根據地,積極擴充地盤。
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26個兒子中的第四子。其中有好幾個兒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
明朝建立時,朱棣已是一個八九歲的兒童。
那時全國仍很凋敝,滿目瘡痍。這一
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
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出生於應天府。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
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爲應天他要推翻元朝,削平羣雄,自己當皇帝。現在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照理應該好好慶祝一下。
幾乎墜地的同時,前線傳來了 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着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他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麼樣爲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曆
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有了7個兒子,自然是滿心高興。這時形勢已經初安,他決心要爲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 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7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
標…..曰棣…..
這時朱棣已經7週歲,他這才和衆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朱棣的生母是誰,居然還是個謎,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
中國古代正妻生的兒子稱 嫡子,非正妻生的兒子稱庶子。正妻被稱爲嫡母,其它的妾被稱爲庶母。對帝王家來說,嫡
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
嫡長子繼承。即使嫡長子死得早,如果嫡長子有兒子,也要由嫡長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它 庶子則不得覬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其實,經歷代學者考證, 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成祖的生母問題,不只是關係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爲。有野史記載碽妃就是成祖(朱棣)生母,並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應對此項推測的證據。
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
他11歲的時候被封爲燕王。
又過了10年,他已成了一個 英姿颯爽的
青年,便率領護衛就藩北平。這段時
期的生活對他以後的道路產生了深刻
的影響。
在一般人看來,帝王子孫們的宮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實不然,除了物質生活富足以外,其它樂趣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枯燥乏味的。
他們要沒完沒了地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都要一本正經,不能有半點大兒戲。除此之外,就是跟隨幾個大儒
一天到晚誦讀儒家經典。只是他們偶爾到郊外走動時,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間生活情趣。每當他的皇帝老子要舉行大祭如郊祭、謁廟時,朱棣和他的弟兄們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還覺得挺新鮮,但時間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見的。
另一項主要生活內容就是學習儒家經典了。
朱元璋年輕時沒機會上學,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當他親自撰寫 詔敕或什麼祭文時,語
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爲徐達墓撰寫的碑文,誰也斷不開句。
朱元璋一生都爲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遺憾。因此,他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
朱元璋稱帝的第一年,就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作爲太子和諸弟學習的場所。堂中藏有大量歷代圖籍,供他弟兄們觀覽。徵聘各地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王。師傅都是滿
腹經綸的大儒,其中如 宋濂。他前後十幾年,向太子和諸王講四書五經,講封建禮法,一舉一動都要合封建禮儀。
如何教育這些皇子們,朱元璋對儒臣們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針:“譬如
一塊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
塊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師,豈不是愛子弟還不如愛金玉嗎?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理國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