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水漫金山(下)

作爲戰術或戰略的屠殺在戰爭中的主要作用在於其心理威懾力,其目的在於使敵方的抵抗意志崩潰,儘快臣服。————《關於大屠殺的非正義性和非正當性》。

那輛革命衛隊的酋長坦克轟鳴着向高處的炮兵陣地方向開去,坦克龐大的車身越過水電站的控制區,開上了旁邊泥濘的小路。看着兩棵樹木接連被坦克碾倒,那名伊朗軍官塔布裡終於忍不住叫了起來:“嗨——那裡沒有路了,坦克開不上去!”

щшш _ttka n _℃O

他話聲未落那輛坦克的炮塔橫移了一點,突然轟的一聲開火了,一發炮彈帶着尖嘯重重的撞在了炮兵陣地上,轟——火光飛起,土木橫飛,炮兵陣地上立刻升起了火雲,猛烈的爆炸聲劇烈的震顫着塔布裡的耳膜。塔布裡和他身邊的伊朗士兵幾乎是目瞪口呆的看着這一幕。

他突然反應過來,敵襲————兩字還沒叫出口,啪———塔布裡的身子一晃,趔趄了一下,低頭看着自己的胸口,臉上是一幅不敢相信的神色。只見鮮血從他胸口處汩汩流出,而對面的那位“賈勒米?迪納麥耶少校”正手持一把手槍對着他。

在塔布裡倒下的瞬間,他耳朵中聽到了戰車上的重型機炮的吼聲和密集的機槍射擊聲,好像無數道火線從他的上方飛過,向他身後的伊朗士兵撲去。他彷彿聽到了一聲他熟悉而又憎恨的聲音:“伊拉克萬歲——”

衝進營地的伊拉克士兵猶如下山的猛虎一般衝向毫無防備的伊朗士兵。酋長坦克的120mm重炮幾發就將那個小小的炮兵陣地炸上了天,而戰車上的機槍和機關炮的密集火力立刻將伊朗士兵們撕成碎片。短短十幾分鍾時間,就有60多名伊朗士兵被打死打傷。

“停止射擊————”看着前邊已經千瘡百孔的營房中打出的白旗,薩?馬吉德高聲叫道。所有的射擊停了下來,伊拉克士兵小心翼翼的向營房逼近了過去。大約200名伊朗士兵投降做了俘虜……

薩?馬吉德走到山坡的中心,看着那些安放完炸藥的伊拉克工兵正在撤退。看着山坡下那波光粼粼的水庫湖面和那座宏偉的大壩,薩?馬吉德心中有些顫抖,炸掉這所大壩,這裡的大水就會淹沒下游的卡拉季城,雖然20多公里後水勢會大大減小,但洪水仍然會給這座城市帶來相當的損傷。

炸不炸呢?薩?馬吉德想起了那座城市中生存着的無數老幼婦孺;炸不炸?他想起了在巴士拉犧牲的戰友和至今仍在大不里士浴血奮戰的伊拉克官兵;炸不炸?薩?馬吉德痛苦的低下了頭……

“長官,工兵已經全部撤出,時間已到!”旁邊的一名上尉乾脆的遞過起爆控制盒。薩?馬吉德的面目抽搐了一下,接過了盒子,他的手微微顫抖着,心也微微顫抖着。他低頭看着這個方方正正的綠色盒子,突然感覺無比沉重。

“長官,時間已經到了!”上尉在一旁提醒道,薩?馬吉德猛的轉過頭來,狠狠的看了這個人一眼,但那年輕的上尉卻毫不退縮,坦然的看着薩?馬吉德,說道:“長官,我們要抓緊時間!”

薩?馬吉德用力的按下了起爆按鈕,十幾秒後,遠處的大壩上突然升起了一團黃灰色的煙霧,隨即他們聽到了沉悶的爆炸聲,無數泥沙石頭從大壩上傾瀉而下,然後安放的炸藥依次起爆。巨大的爆炸聲一聲接一聲的傳來,有如天邊不斷響起的悶雷,最後爆炸的聲音和回聲幾乎匯成一體,化做浩大的巨響在山間不斷的迴盪着。

隨着這些巨響,只見幾十噸上百噸的石頭和水泥飛上了天空,大量的石土伴着煙霧滾滾流下,罩住了整個大壩。突然就聽轟的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恐怖的雷霆般的聲音震顫着人們的耳膜,所有站在山頂上的人都感覺到自己的腳下的大地在猛烈的顫動着。只見先前平靜的湖面好像突然被揉碎了,洶涌的洪流立刻衝出大壩,向下遊涌去,卡拉季大壩崩潰了。

薩?馬吉德緩緩舉起手中的起爆控制盒,用力的將它扔向山下。他轉過身來,那名上尉仍然站在他的身後,看着他對他說:“您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長官!”

正確嗎?薩?馬吉德有些茫然,也許伊斯梅爾上校說的對:“我們是在進行戰爭,我們在流血,這纔是戰爭的本質!”

…… ……

公元1983年3月25日,伊拉克突擊部隊炸燬伊朗卡拉季水電站的大壩,水庫中的洪水撲向卡拉季市區。由於河牀地勢的原因,洪水在卡拉季市外突然被一條幹涸的小河道分流,這使得洪水的威力減小,但即使是這樣也導致了卡拉季市超過3000人在水災中喪生,全市被洪水淹沒,10多萬民衆受災。

這件事情還沒有來的及傳到世界上,伊拉克突擊部隊就開始進攻伊朗首都——德黑蘭。由於洪水擋住了所有追兵的去路,所以伊拉克部隊直接面對德黑蘭,不用再擔心有後顧之憂,但這同時也斷了他們自己的退路。這次進攻可以說是破釜沉舟,在此一舉了。

歷史考驗伊朗政府的時候到了,在剛剛接到卡拉季水災的同時,伊拉克部隊猶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了德黑蘭城下,這種心理上的震撼力不是一般的強大。伊朗政府突然發現自己的國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德黑蘭,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首都,它位於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遼闊的伊朗高原北緣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麓,市區分佈在一片平原上,城郊東、西、北三面爲厄爾布爾士山脈和成弧形狀的丘陵環繞,地勢易守難攻。

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9世紀初期,這裡已成爲居民住宅點,是當時的著名城市雷伊的郊區,爲古代世界著名商道“絲綢之路”往來的歇腳之處。公元13世紀,德黑蘭興起成爲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和貿易中心。到了1788年,伊朗愷加王朝才把這裡定爲首都。

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伊朗石油財富劇增,這座城市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併成爲一座規模龐大、繁華熱鬧的大都市。目前,它不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最大的城市,擁有人口1100萬。作爲一個伊斯蘭國家的首都,德黑蘭還擁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每到禱告時間,各清真寺的宣禮之聲彼此應和,壯嚴肅穆,是伊朗僅次於庫姆的宗教中心。

西北方面由卡拉季方向進入德黑蘭的道路入口處位於厄爾布爾士山脈的丘陵地段,守衛十分森嚴,強行進攻損失會很大。不過伊斯梅爾非常狡猾,他沒有讓自己的部隊強攻這裡,而是不斷派出營級規模的部隊衝擊這些區域,並使用遠程火炮向德黑蘭城內射擊。

雖然這些襲擾行動沒有什麼效果,炮擊除了摧毀郊區的幾間民房外也幾乎沒有造成損失。但是這些行動卻引起了伊朗人巨大的恐慌,因爲伊拉克人已經打到了家門口。霍梅尼的威望沒有人敢於挑戰,但此時伊朗政府的首腦哈梅內伊則面臨着空前巨大的壓力。作爲主戰派和政府總統,讓伊拉克人使用洪水毀掉了自己的一所城市,人民掙扎在洪水中得不到救援,而且又讓人打到了家門口,實在是奇恥大辱。

德黑蘭市內立刻組建了10個人民革命師,加上先期駐紮在德黑蘭的守軍,此時該地區的伊朗武裝力量超過了30萬人,上至霍梅尼,下到哈梅內伊和各級伊朗官員,都下令嚴守德黑蘭——“將德黑蘭變爲侵略者的地獄!”,就連德黑蘭學校中的學生也都發了槍支與炸藥,準備與伊拉克人決戰。這架勢可不是伊斯梅爾的小小部隊所能招惹的起的。

但是伊朗人同樣也有問題,就是這些部隊基本上都是步兵,且普遍缺乏重武器。伊斯梅爾的裝甲部隊就活動在卡拉季和德黑蘭之間的區域上,利用自己的機動性不斷的襲擾德黑蘭。伊朗部隊離開自己的防地,則怕在開闊地形中無法抵擋伊拉克的裝甲部隊,更怕削弱了德黑蘭的防守力量。於是30萬大軍就龜縮不出,誰也不敢擔負責任,眼錚錚的看着伊拉克兩萬士兵在德黑蘭前四處橫行。

第84章 石油與聯盟(上)第30章 威脅第23章 風中突襲戰第30章 威脅第30章 選擇第86章 將軍之眼第143章 戰爭的目的第77章 47號雷霆(下)第19章 碧海硝煙(二)第96章 深入敵後(一)第31章 置之亡地者第29章 中國大市場第76章 虛弱帝國(下)第70章 美麗的鬼影第18章 夢想第25章 一鞭直渡(一)第66章 清真寺前第90章 向非洲進軍第2章 身份第58章 意法約會第5章 前赴後繼第92章 前進的代價第3章 神秘的林雨第92章 情如兄弟第30章 南方之選擇第11章 黯然離去第12章 受傷第48章 抄底收購第14章 上飛與運十第26章 螳螂,雀和蟬第67章 谷地哨卡第2章 大選年第49章 車內論戰第105章 卡拉克伏擊第34章 落日星條旗(上)第13章 霜重鼓聲咽第15章 鶴蚌相爭第85章 俄國的作風第7章 強烈抗議第3章 王宮宴會第9章 奮戰到底第32章 南風行動第58章 刀鋒一戰第112章 等候命令第10章 好機會第5章 腐敗第98章 深入敵後(三)第90章 揮戈之前第54章 壯士斷腕(中)第38章 自己人(三)第47章 出賣靈魂第27章 腕刀第33章 誅心第79章 海軍新時代第112章 溫泉關之殤第59章 星夜高飛第26章 人質與機會第13章 和平之路第78章 全金屬狂潮第73章 空地聯合戰第58章 意法約會第35章 關頭第57章 航母打虎第64章 危機關頭第79章 海軍新時代第23章 美國暗流第66章 選擇第53章 初步交鋒第110章 歲月如水第74章 劍氣衝鬥(四)第56章 沙特的選擇(三)第92章 恐懼之門第57章 墓前第11章 特洛伊木馬第55章 襲擊油輪第92章 南亞戰雲稠(上)第7章 圖窮第50章 靜觀默察第112章 溫泉關之殤第66章 兩線之奔襲第39章 錄象第119章 面對制裁(下)第45章 雲中寄錦書第62章 擴大的合同第33章 誅心第23章 風中突襲戰第25章 夢想第22章 歲月崢嶸(三)第3章 身先士卒第83章 雙美的談話第28章 大衛王之星第43章 雲波詭譎第87章 一聲雷鳴第22章 痛並快樂着第40章 德黑蘭驚雷(上)第7章 強烈抗議第54章 核工業第104章 水下格鬥(下)第75章 阿拉伯天空(中)第41章 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