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李俊的描述之後,曹岩心裡就比較開心了。
毫無疑問,自己放在北海道的那些人,確實是很給力的。
本來扶桑人在曹巖的心裡面,實力應該還是比較強悍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扶桑人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勇猛的那種,死戰不退,而且動不動就熱血上腦什麼的,作戰風格相當狠辣。他不敢太大意,所以給駐島人員的要求是以自保爲主,儘量先不要挑釁扶桑國。畢竟那是一個國家,怎麼說幾百萬人口也是有的,梁山運送過去的人總共才十來萬人,加上土著,不超過二十萬人,戰爭潛力幾乎沒有,可以說是死一個少一個,如果真的損失慘重,那對曹巖的打擊可以說是相當巨大的。
所以他小心翼翼,不敢讓手下的人太沖動,可現在聽完李俊描述的那些扶桑人的樣子……曹巖突然發覺,自己之前的想法是不是有些誤差啊?
事實上,曹巖還真的想錯了。
後世的扶桑人,確實是以作戰勇猛而著稱的,可再怎麼勇猛也是人,否則他們怎麼會在最後被華夏人趕回到島國上去呢?扶桑人也是人,再勇猛也是怕死的,當死亡數字不斷提升之後,他們也會崩潰。而且那是以後的扶桑人,不是現在的扶桑人,現在的扶桑人,呵呵,仔細看看他們的歷史就知道了。
平安時代,在歷史上被成爲古代扶桑的最後一個朝代,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平安時代的扶桑版圖,和未來很不一樣,簡單來說就是整整小了一圈兒。首先北海道島還是土著人蝦夷族的天下,而本州島的東北部奧羽地區,就是地圖上從東京往上的那一塊,也是由大和朝廷征服之前的舊土著割據自治,類似於殖民地。要到平安時代的末期,也就是華夏的南宋時期,當地人才基本完成了與大和族人之間民族融合和同化。而在西南邊,琉球島還是愚昧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九州島南部也是野人出沒,僅僅在名義上被劃入了版圖。
而且就算是在大和朝廷治下的絕大部分地方,也都是地廣人稀、刀耕火種、野獸出沒,連一座稍微像樣的城市都找不出來,老百姓的生存狀態,恐怕還不如歐洲中世紀的農奴呢!
沒辦法,扶桑文明的誕生都已經是公元二世紀的事了。而大和朝廷的雛形更是直到六世紀才形成,平安時代則開始於九世紀……哪怕有西面的華夏大天朝輸入中原文化,想要扶桑人這麼快就從一個個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坐火箭直接進入統一的封建國家階段,也實在是有點兒強人所難。
更何況,雖然國家尚未真正統一,但統治扶桑的貴族公卿們卻已經早早地腐朽了。
他們放着開疆拓土、富國強兵的重任不管,一門心思地寄情山水,燒香拜佛,吟誦詩歌,鑽研書法,陶冶情操……更絕的是,當時的公卿貴族們,還把全扶桑的其餘地方一律視爲“鄉下”甚至“鬼地”,認爲去那些地方轉一轉都會沾染上晦氣,一心要當宅男,恨不得一輩子縮在風景秀美、佛寺林立的京都城裡不肯出來。偶爾有幾個離京的傢伙,多半不是因爲流放就是因爲貶謫,或者是出奔躲避****——走的人和送的人都是哭哭啼啼的,有的甚至還要留下遺書,並且一到了地頭就天天盼着儘快回來。
因此,平安時代的扶桑,是一個上下完全脫節的畸形社會。唯一的文明城市就是京都,其餘地方都是老少邊窮地區。而日後那座繁華大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在這個年代的扶桑人的觀念之中,就跟我們現代華夏人印象裡非洲黑哥哥那裡差不多。在那裡崛起的幾家武士名門,最早其實都是京都公卿們打發過去鞏固邊疆的“生產建設兵團”。這些可憐的早期武士,必須一邊辛苦地抵禦分裂主義恐怖分子,諸如原始部落土著,例如土蜘蛛、蝦夷人之類的襲擊,一邊還要開墾土地種水稻自給自足,因爲京都的朝廷一般不負責軍糧供給。
至於被派到那裡擔任國司之類職位的公卿,基本上等於是被放棄了。
所以,那個年代的財富、文明、藝術,以及所謂“平安時代的風情傳說”,全都被濃縮在了京都的方寸之地,而不是像幾百年之後的扶桑戰國時代一樣,在九州、四國、西國、近畿、東海道、東北各地,都有着各自的英雄美人、故事傳奇。
正因爲這個時期的扶桑人追求享受,所以扶桑國內武功衰弱,戰力低下,連沒有鐵器,甚至連完整社會都沒有的野人都能讓邊境守軍吃盡苦頭,可想而知此時的扶桑國國內究竟是怎樣一副內憂外患了。那麼,平安時代的扶桑貴族究竟多麼腐敗呢?下面就拿出一些數據讓大家看一看。
首先,就是他們的穿着,說出來可能有人不相信,事實上,這個時期的扶桑人,穿衣服多到能和鎧甲相提並論。
要知道,扶桑人自古以來就是最善於自己折騰自己的民族之一,他們發明出來的各種繁文縟節,就連同樣擅長這一套的華夏人,時常也會感到有點吃不消。
而整天閒得蛋疼的公卿貴族,更是全扶桑最會折騰自己的人。光是拿他們穿的衣服來說,貴族男子就有狩衣、束帶、衣冠、直衣等種種名目,而且全都是峨冠博帶,寬鬆臃腫,完全以浪費布料爲首要目的,基本上沒有哪件穿起來好看或舒服的。尤其是公卿們上朝覲見天皇的朝服“束帶”,更是在屁股後面還有一條拖地的“長裾”,最長可達5米,具體式樣可以參加新娘的婚紗後襬。而且,扶桑的貴族公卿們在進宮上朝的時候,可沒有女童或伴娘幫他們擡起屁股後頭那塊布。
於是,這條好像是超長型尿布的“長裾”,只好在地上拖來拖去,就彷彿掃地大媽的墩布——估計最初設計這套朝服的人,就是希望文武百官都能義務勞動,替天皇家免費當清潔工。只要每天上朝散朝的時候,拖着這條“長裾”在宮裡來回走上一圈兒,就能把走廊和庭院上的灰塵都給擦乾淨了。順便說一句,平安朝貴族之間的常見惡作劇之一,就是踩住別人的“長裾”,讓他一個踉蹌跌倒。
至於貴族女子,則有作爲正裝的十二單衣,俗稱“十二單”。以及外出時穿的“壺裝束”等等。而所謂的“十二單”,就是把十二件不同色彩的刺繡單衣疊起來穿,看起來五彩繽紛、斑斕絢麗,又有着一種莊嚴大方的古典之美,無論在電視劇還是在漫畫裡,都顯得異常華麗奪目,視覺效果驚人得好。尤其是用京都名綢“西陣織”裁製的十二單,更被譽爲是藝術和手工的精緻組合,以及全世界最華麗的繡品之一,深受古今中外的時尚女性們的追捧和喜愛。
但問題是,這種絢麗奢華的“十二單”,究竟有多重?
答案可能會嚇死人:10-20公斤!
說得更形象一些,就是大致相當於一名低年級小學生的體重!
沒辦法,由於古代的紡織、刺繡、印染技術相對落後,生產出來的布料,在同樣的尺寸之下,往往要比現代產品厚重得多。而同樣是由於古代紡織技術不發達,布料價格昂貴,所以每個人身上衣服的長短多少,也成了顯示財富和身份的一大途徑,跟我們現代的富人開車要開寶馬,戒指要鑲鑽石是一個道理。那年頭,古代富人們最常見的擺闊手段,就是把錢都買成衣料穿到身上!
一般來說,古代的窮人爲了節省布料,只能穿一身單薄的短衣短褲。正如同扶桑小說《十二國記》裡面描述的那樣,現代人的汗衫、短褲和短裙,一旦穿到古代,就會被嘲笑是乞丐穿的衣服。相反,越是富貴之人,衣服卻越是累贅,不僅要講究質量,更要講究數量。而古代扶桑的宮廷女裝“十二單”,就是這一思路的登峰造極之作,以至於最終搞出了10-20公斤的恐怖重量。
要知道,同一時期華夏南宋的重裝步兵鎧甲“步人甲”,也就是差不多四五十斤,頂多不到六十斤的重量,而這已經是華夏曆史上最重的鎧甲了……
而且這並不是南宋朝廷自廢武功、自毀棟樑,把士兵養得體弱無力,連嬌滴滴的閨中女子都不如。事實上,在世界另一端的中世紀歐洲,普通鎖子甲的重量也才15公斤,大概相當於三十斤。就連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都已經達到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了,也只有20公斤的重量而已。就算是這樣“輕巧”的盔甲,三大五粗的士兵們穿着它還整天叫苦嫌累,平時行軍都把盔甲丟在大車上用騾馬拉,只有到了戰場之後,纔會臨時披掛上陣。
可扶桑貴族女性的“十二單”,也叫做女房裝束,乃是她們在宮中當差以及接待客人的時候,必須要穿的正規服裝。再加上衣服以外的各種金銀首飾和玉佩掛件,以及頭上的簪子和飾物,手裡的扇子與手絹……零零碎碎加起來,每一位女士的全身負擔,有時候只怕是連30公斤都不止,而且還要堅持至少一個白天!